指向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教科书解读和教学建议

2018-06-26 12:10张依芳
新教师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内容

张依芳

小学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思维的发展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根据课标的要求落实了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点,主要安排搜集、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文本信息五大板块的内容。教师要深入解读教科书,领会编者意图,在教学中认真落实,有序推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一、教好起点,重点培养搜集文本信息的能力

1. 教学起点与内容分布。教科书在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视搜集文本信息能力的培养,大量安排相关的训练内容。三年级上册是搜集文本信息的集中培养阶段,大多数课文都安排了搜集文本信息的习题,如,《我们的民族小学》后“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了”。这一阶段文本信息搜集题的共同特点是编者给出了结论,如“窗外安静的句子”,让学生依据结论寻找相关的句子。句子单一、集中,指令明确,难度较低。之后,从一句话到几句话,再从一个句段到非连续的句段,指令由明确到模糊,从单一变复杂。到了高年级,搜集文本信息的要求一般隐藏在问题当中,不再单独提出,但一直伴随着阅读思维活动的过程。

2. 教学建议。搜集文本信息不是阅读理解的目的,只是阅读理解的一种手段,所以搜集文本信息能力是随着阅读理解的深入由简入繁,不断提高的。起始阶段的教学引导尤为重要,是这个时间段里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不可忽视,应作为专项训练加以严格落实,为培养阅读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组的教学,要把搜集文本信息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教给学生搜集文本信息的基本方法:一是明确搜集信息的指令要求;二要找到相关的句子;三要把句子找完整;四要学会做记号。做到搜集信息准确、完整,并及时标记,这是搜集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要反复指导,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二、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1. 教学起点与内容分布。教科书在安排培养分析文本信息能力内容的序列基本上遵从由易到难的原则,难度不断加大,分析的问题从显性到隐性,从单一到复杂,一般以问题为导向,常以“为什么”的形式出现。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以显性问题出现,如《金色的草地》文中“学习小泡泡”:“我知道草地为什么变颜色了”,就是要从文中找出说明草地变色原因的句子,分析草地变色的原因。从安排分析一句话开始,逐步加大难度,经过一个学期训练,到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中“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呢”,分析的内容变得复杂,难度明显加大。

2. 教学建议。分析文本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类问题在教科书设置的问题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在三年级起始阶段的显性问题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根据问题搜集信息,直接用搜集到的信息分析问题,教学时以“找出文中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作为引导,可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做出回应。随着难度加大,要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析问题,注意与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搜集的信息要全面,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信息做出回应。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有时,还要结合生活经验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说说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文本信息的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做指导,并教给学生分析文本信息的方法。

三、结合课文,分类培养综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1. 综合文本信息的内容呈现。教科书对综合文本信息能力的培养可分成片段内容综合和全篇内容综合两大类型。两种类型的文本教学有共性,也有不同。综合文本信息重在培养发现共性与规律的思维能力,有时指向的是文本的内容,有时指向的是文本的表达方式。教科书安排较多的是针对文本片段信息的综合能力。如三年级《花钟》中“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再体会体会”。综合文本信息除了指向文本的某一特定内容,还涉及文本的全篇内容,如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

2. 教学建议。分析与综合文本信息时常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但要遵循先分析、后综合的原则,才能顺利推进思维活动的进行。先要分析文本信息各部分的内容,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共性的特点或规律,把共性的特点或规律作为综合的联结点,从而完成统整的过程。以《花钟》为例,“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蔷薇绽开了笑脸”“万寿菊欣然怒放”“昙花含笑一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句子中分别写了哪几种花?作者分别用哪些词写花开的?统整出“吹起小喇叭”“绽开笑脸”“欣然怒放”“含笑一现”都是写花开的词,这样就完成对文本信息的综合,找到了这几个短语的共性。

四、细处入手,分步培养判断文本信息的能力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属性的思维。判断是思维的第三个阶段,是在对文本信息的分析、综合之后做出的思维活动,是阅读理解的主要思维方式。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多用判断思维,而判断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阅读理解的速度和水平。课文中一般以“什么”“怎么样”的命题形式,在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的文章中经常出现。判断思维的培养要从细处入手,从部分到整体,运用“三步教学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先分析,后综合,最后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如教学三年级的《荷花》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要先引导学生理解“一个个”与“一个”不一样,写出了荷叶很多,写的是荷叶的数量,“碧绿”写出荷叶的颜色很美,“大圆盘”写出荷叶的形状很美,最后做出“这句话从荷花的数量、颜色、形状三个方面写出了荷叶的美”的判断。

五、授之以法、适度培养阅读推理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推理是对文本信息做出新判断或根据文本信息得出新结论。推理是阅读理解的高级阶段,相对而言,难度较大。教学中,要把课后或“学习小泡泡”中的问题作为阅读推理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树立推理意识,教给学生推理的方法,培养阅读推理的能力。以《蝙蝠和雷达》为例,“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学习小泡泡”提示“是怎么配合的呢”?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内容进行试验复原,说说第二次试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第三次试验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再把三次试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然后做出判断,蝙蝠飞行时眼睛、嘴巴和耳朵分别有什么用处,最后进行推理“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推理的过程,教师要设置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文本内容的联系,分步推导,学习阅读推理的思维方法。这个过程可以用问题带动,也可以用表格的方式推进。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甘蔗小学学区)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主要内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