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康妮
文人把岁寒三友栽进诗篇,流传八方,流转千年,挺拔生长;雅士把花中四君子移入画匾,说与己心数遍,教与儿孙一堂,满室芬芳。竹从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的“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中走来,走得轻盈稳健,走得素净大气,走出了兼得“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双份头衔的那种超出平凡草木的绝妙气度。四季轮回,日出月沉,花木万千,众皆叹服。
我童年的许多时间,都是在外婆家度过。外婆家,依傍着一大片竹林。长大后,在其他地方遇见其他翠竹时,我都会注视良久,上前拍很多照片。抚过竹节,像握住一个老友的指节。竹叶被吹动的时候,阳光的碎片也悠悠地散落下来。散落到发梢,散落到衣角,阳光也染上竹的味道。前阵子在豆瓣上看到一组照片,像极了记忆里的每一帧。欣喜着,怀念着,小心翼翼地捕捉那段常常在竹林的小时光,竹笋的甜与竹叶的香,还有能顺着竹子爬老高的邻居小兄弟……竹风温柔竹笋甜,一眼回到十年前。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初见竹的时候,只知道自己从未见过姿态这般可爱的植物,它通身素净却能惊艳一个孩童的眼眸,它被风吹动,于是它身上的生机也被风带到了四下空气里。那个时候,岁寒三友里我才只见过松,觉得松是个硬朗的、有英气的将军,松针根根深绿,竖直,风刀霜剑不可侵。松的枝干深棕、壮实,仿佛生来就决定要在天地间屹立很久很久。而眼前的竹,虽无松之英气,却灵气满溢,像衣袂飘飞的少年书生,清清瘦瘦,竹叶错落有致,竹身光滑可亲。脸贴上去,是凉丝丝的。竹伴着路过它的阳光和风轻轻地摇,哼出一阵窸窸窣窣的岁月静好。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儿时能与竹无间度日,大概是可以铭记一生的幸福。夏天的竹林阴凉得很,端着外婆塞给我的茶水小食,再搬一张小板凳,蹦跳着到竹林里去,眯着眼看竹叶夹着细碎的光,把刺眼的午后光线一点点揉成温和的光芒。
夏天的趣味,自然不是只有静的趣味。邻居家小兄弟大我三岁,他妈妈说他瘦啊,胳膊、腿都和竹子似的。他最皮,会极迅速地窜上竹子,又极迅速地朝高处爬去。那么高,那样细的一株竹子,他丝毫不惧,在接近最高点的地方会佯装下不来。你正担心他呢,一不留神他就顺着竹子滑到你面前。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日,掉进一大片竹林,就被煮成一壶沁香的茶。
冬天的竹林被雪描白了,少了几分温婉灵动,却孕育着更加令人兴高采烈的惊喜。当大人们穿好雨靴,拎着小锄头说笑着走进竹林时,秋天才有的丰收味道又会出现在冬天的竹林里。那些尖尖脑袋顶开土壤,顶开冰雪。大人们选准了位置便开始挖,挖出来的,是一个个裹着层层褐色棉衣的笋。帮大人剥笋衣也是一趣,剥干净的笋细细嫩嫩,手握着青草绿的、泛着水珠的笋,像握着竹子赐给人类的婴孩。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與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竹笋化身为菜肴走入千家百户的时候,人们的餐桌上便又添一盘欢喜。出锅的竹笋白中镀着点阳光色,口感鲜嫩,一餐下肚,唇齿间香而不腻。我吃饱了妈妈做的竹笋炒肉,拍拍鼓鼓的肚子,感觉自己是只欢乐的熊猫。
再大些,外婆的老屋就被拆了,我再也没有机会去看看那片竹林。有次想念得紧,我便掏出画笔在自家墙上画了两株翠竹。墙上竹是故乡竹的符号,我让它在墙上定格,看一眼也觉得安稳幸福。
去年国庆,在北京动物园的熊猫馆,我看见憨态可掬的熊猫抱着一捧竹子认真地啃食,满足地享受自然的恩赐。我满足地看着熊猫的快乐,又一次体会到关于竹子的欢喜。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后生出灵气,生出用途,生出一份香香甜甜的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