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西湖边修古籍

2018-06-26 08:22吴帅帅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古籍西湖浙江

吴帅帅

上午8点多,穿过已有不少游人的西湖断桥,古籍修复师阎静书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在这个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热闹景区,她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安静书桌。

38年来,在她的案头曾有不计其数的中国古籍被赋予了新生。平均一年,这位资深古籍修复师可以修复约4000页各类中国古籍。

今年55岁的阎静书师从中国第一代古籍修复师钱蟾影。自1981年人职后的三十余年,身上这一袭蓝色的工作服,就再没脱下来。

“当时可能也没有那么喜爱这份工作,但也许是我的名字——‘静书,冥冥中和这些古籍有一些缘分吧。”阎静书说,她就这么坚持了下来。现在更是和这些泛黄、有孔洞甚至霉烂的纸张有了感情。

浙江图书馆馆藏古籍约82万册,其中善本约15万册,每天都会有陈旧的古籍被送到“阎静书们”的手里。其中不乏元明善本,甚至搶救性修复的藏本。但阎静书却说,修书这事急不得。

在阎静书眼里,一本本或被水浸或被虫蛀的古籍仿佛一个个病人,要为它们治病,首先得要经过化验检测。

色度仪、测酸仪、显微镜,检测台上花费的时间一点都不能少。“只有检测细致了,之后才不会出错。”阎静书拿出了一张修补装订基本工序表,针对不同装本的古籍。上面密密麻麻写了80余道工序。

最近,阎静书正在修补一本书口断开的古籍。用小麦淀粉自制糨糊、用红茶和一种叫作橡碗子的天然染料调色。阎静书重复着这些熟悉的步骤。

她说自己和同事们总是用一些土办法,自制原料、自寻配方。光是对照色调一项,阎静书就凭借几十年的经验与同事共同总结出了包含200多个品种的纸谱,力求“修旧如旧”。

“其实可以用一些化学产品修补,一开始也许能更加接近古籍的色调。但时间是不会欺骗大家的。”阎静书说,化学修复保存的时间很短,而且会对书籍造成二次伤害。

“曾经有一本古籍浸水很严重,成了分不开的书砖,我们最后就把两张纸处理了一下,可以透过其中一张看到后面的内容。”阎静书说,遵循“修旧如旧”是对每一本古籍的尊重。

小心翼翼地揭开书页,一点点拼接已经破损的细小的汉字笔画,一锤锤轻轻敲打褶皱的书籍。阎静书说自己的慢工绷活似乎和快节奏的时代有点格格不入。如同她工作的地方位于杭州西湖有名的孤山一样,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寂寞。

2007年,和她搭档的老师傅退休,阎静书一度成为浙江图书馆唯一一位古籍修复师。这让她真正感到了一丝孤独。

也就是在同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提高古籍修复水平。同时,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阎静书说,此后的十多年,全国的古籍修复师数最有了显著增加。

“据我所知,上海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已经有了古籍修复保护专业的研究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也设立了古籍修复的相关专业,培养专业技师。现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每年有十多期培训班。我们这里现在最年轻的修复师是个‘95后。”阎静书说。

阎静书说,这门手艺,没有三五年的静心学习是无法熟练掌握的,真正留下来的人除了要有一双灵巧的手,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安静的心。“平淡的事情,如果能坚持这么多年也是一种不平凡。”

猜你喜欢
古籍西湖浙江
西湖
Mother
Task 2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雪后西湖 暖阳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数字经济 浙江这么干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西湖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