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藏书楼:“众藏”新玩法

2018-06-26 08:22王俪萦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藏书楼红楼藏书

王俪萦

红楼公共藏书楼

“这地方‘接地气、亲民,管理也很规范。把书捐这儿,我放心。”

6月15日,家住北京木樨地的溫阿姨在参观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以下简称“红楼藏书楼”)并了解藏书相关规则之后,满意地表达了捐书意向:她首批将捐出近百本图书,涵盖革命教育、中医方术、儿童教育等方面。

几天前。温阿姨在微信群里得知北京多了一处由政府主导、可供普通百姓捐赠图书的公共藏书楼,两位同学已来此捐书,家中有大量藏书的她特意过来了解情况。

一本起收,没有上限

“我们家的书不是什么珍贵古籍,但几十年来我们都特爱惜,保存得很完好。现在人老了,有点照顾不了了,希望给它们找一个稳妥的地方,就像‘嫁女儿一样。”温阿姨向《瞭望东方周刊》讲述了她捐书的想法。“现在社会提倡多读文字书、深度思考,不要光是手机碎片化阅读,我觉得这是一个共享书籍的好时机。让知识传播,比只放在家里强。”

当天接待群众咨询的工作人员叫谷兴阳,她向温阿姨详细介绍了红楼藏书楼收书的流程与规则:捐赠者将书整理好,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取书,本人送过来亦可;整理、编目之后,给捐赠人寄出收书证明、捐赠证书和详细书目清单;图书经过筛选后上架供公众阅览;来自同一捐赠者的图书并不会按内容分开置放,而是集中存放在贴有捐赠人铭牌的书架上。

“数量上一本起收,没有上限。目前个人捐书最多的逾5000本,最少的捐了一本。有一位将自己创作的州术著作各捐了350本。”谷兴阳向本刊介绍。“捐赠最多的机构是作家出版社,一次性捐了3万本。”

“内容上没有门槛。什么书都可以收藏。通过这一公益举措,希望将民间藏书,交流书籍的力量调动起来。实现图书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激发藏书背后的人文价值。”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孙劲松如此解释。

公共藏书楼这一创新灵感来源于此前社区共享书香驿站的成功经验。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在文物古迹“万松老人塔”下开设“阅读空间”,在此可以实现图书的收、买、换、读,受到居民欢迎,但空间有限,难以应求。西城区文委由此想到,是否可以开辟一座公共藏书楼,既有惬意的阅读环境,又有海量空间供市民将自己的藏书存放于此,条件则是允许别人阅览。

红楼藏书楼经理张爽说:“我们倡导共阅和分享,希望人人爱读书,通过共阅和分享能更好地享受到书中的乐趣。”

三种模式:捐赠、托管、合作

据了解,红楼藏书楼由拥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红楼电影院历时4年改造而成,面积近2000平方米,可容纳10万册图书,集藏书楼、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为一体,以“众藏、共阅、分享”为理念,其中,“众藏”是其核心创新所在。

“众藏”指市民和机构可以通过捐赠、托管和合作三种方式入藏图书。捐赠指图书所有权归红楼藏书楼所有。可供公众阅览,捐赠图书至少在此放置5年。然后视情况永久入藏或调拨其他公共图书馆;托管指图书所有人将藏书存放于此,可供公众阅览,但所有权仍属于委托者,一期以5年为限,5年期满后根据托管者意愿延期托管或永久托管,或转捐赠。合作是指与出版发行机构合作,后者为其提供新书。

“目前红楼藏书量6万册,其中自采图书1.2万册,机构赠书3.6万册,个人捐赠/托管图书1.2万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咨询者。我们是4月23日开启入藏模式的,计划7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张爽介绍了进展情况。

主体藏书区由原影院放映厅改造而成,高达8米,中央为阅读区,环廊书架分为三层,一层为自采图书区,全部为新书;二层为机构和普通个人捐赠区;三层为已故名家藏书区。

谷兴阳接待过很多个人捐赠者,“爱惜书、希望图书的价值被尊重,是他们普遍的心态。”其中一位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退休女教师曾给某书店捐书,发现书店转手高价出售,这让她很不舒服。5月初。她用菜篮子拎来了27本书。5月底又捐了一次,昨天又送过来20多本。她一直没留联系方式,但我们相信她还会过来。”

爱惜书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舍不得”。

某沈老师欲捐出1000多本个人藏书,工作人员上门时,深觉不舍,但又希望书籍的价值得到更大发挥,便临时改为托管,5年以后再作决定。“某李女士捐赠100多本图书,也是临时改变主意,但200本以上才接受托管,她就又增加了几十本,凑够了数。”谷兴阳对此表示理解和尊重,“托管并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我们和委托人签订的协议中有相关细则,若托管图书丢失、损毁,会有相应赔偿措施。”

书香门第、文人世家的选择

在普通大众之外,书香世家、文化大家是红楼藏书楼的重点征集对象。已故建筑考古学专家杨鸿勋、学者夫妻胡小伟、于洪笙的大部分藏书均由其家属捐赠/托管至此,数量均达四五千册,其中不乏有年头的“老书”,比如民国刊本《丛书集成初编》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内部资料”。

4月23日,红楼藏书楼首次开放体验,李四光先生外孙女邹宗平、“末代皇叔”载涛之子金从政、法学家沈家本曾孙沈厚铎、评剧演员新凤霞女儿吴霜、文物专家单士元女儿单嘉筠等名士后人到场见证,均表示愿意持续关注藏书楼的发展。

“关公文化使者”胡小伟的儿子胡泊在捐赠仪式上表达了对书的珍惜:“有些书年纪比我父母还大,看着我长大,和我一起共度了50年时光,它们已经是家庭的一部分。打包图书那天晚上,我找了个床垫睡在书箱上面,表示惜别。”

此前,他曾与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及一些高校图书馆进行接触,慎重对比后,发现红楼藏书楼是父母藏书更好的归宿,“图书馆在内容上更愿意接受某一专题方面的书,数量上也不可能接受这么大批量的图书。目前。这个藏书楼是书香门第、文人世家比较理想的藏书去处。把它们送到这里,相信先父母也会觉得欣慰。”

他认为,“得要有强烈的精神追求和巨大的投入,才能出现藏书楼这样的地方,不是有钱就行的。”

猜你喜欢
藏书楼红楼藏书
红楼版非诚勿扰大型现场(一)
四大名著趣解
小毛驴藏书
乍然
简论明代中期的学校藏书楼
一句话妙解四大名著
为巾帼藏书发先声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
藏书楼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