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主题

2018-06-25 10:07解晴
现代交际 2018年8期
关键词:深化改革

解晴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新的重要讲话。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一书为主要参考依据,本文梳理了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其中,坚持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传承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发展 深化改革 传承复兴

中图分类号:D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213-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蕴含着许多具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要求新论断新观点。在他的种种论述中,有三个主题贯穿其中,即坚持发展、创新改革、传承复兴。这三个主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为我们在新的历史定位中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思考方向和实践途径。

一、坚持发展是根本

发展,无疑是人类世界的永恒命题。辩证唯物观中的发展,是由事物的内在和外在矛盾不断地促进事物的更新和成长的所有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呈现出前进性和曲折性并存的状态。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逐渐完善,但也存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的演变。这样的实际情况让许多人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疑问。当前,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例子在前,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会让中国陷入这些国家失败的泥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下面临的多种挑战和问题前还能继续多久。要肯定的是,社会主义自崛起以来,为人类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更高类型的社会主义文明,使野蛮的殖民主义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诚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苏东剧变等失败的例子,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政策的制定实施没有跟上实践的需要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最重要的是保证正确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强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创新了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所走的道路,所依据的理论和制度,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根据并结合我国当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形成的,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制度。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坚持发展这一主题已经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基调。以史为鉴,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坚持发展的观念并不断地融合其中,才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达到协调稳定的状态。

二、深化改革是动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发展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2]改革开放对我国的深远影响说明改革对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完善都产生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实践充分证明,改革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保持永久活力的指南,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必不可少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中最鲜明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血液中流淌的政治本色,更是新时代下在党的带领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邓小平反复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改革给了我们发展的无尽动力,重塑了整个国家的面貌。在此过程中存在挫折和失误,因为改革是历史过程,是既定而不可逆的客观事物,也是发展变化的客观事物,都会经过曲折前进的发展过程。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4],想要实现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目标,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进一步”是作用巨大的推动器。

改革动力说是邓小平思想的一个特点,回顾往事,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就是在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的指导下,一步步开拓前进的。唯物史观明确阐述了在人类社会不断持续发展的历史中,最首要的因素就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每个阶段的社会形态更替现象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之间的关系密切相连;从低级社会到高级社会发展的永恒前提就是物质资料和生产力的提高。这也是推动思想和社会活力解放的基础。社会活力是一个社会的权力相对自由的体现,能够激发创新力,从而推动思想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说这三者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

三、传承复兴是目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沉淀悠远文化底蕴的独立国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梦。他讲到:“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中国梦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最广泛地包含了中华儿女的梦想,为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内心渴望和愿景提供了统一的奋斗方向和宏伟蓝图。它能够汇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发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安康。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科技、军事发展历程证明了只有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我们中国繁荣富强的必胜之路。当下处于全球合作越来越紧密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党适时地提出了中国梦,有助于加强国际之间的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实现中国梦,不仅关乎中国的发展和繁荣,也必将为世界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达成中国梦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也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指导。民族复兴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内容。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充满中华民族血泪的斗争史,“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在寻找中国出路的过程中,很多群体、集团进行了探索,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的历史舞台后,经过数十年的浴血奋战,这一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实现。战火纷争的生活结束后,新中国成立,人民迎来了和平建设的年代。人们斗志昂扬,齐心协力投入到社会建设中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使中华民族真正站了起来。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真正进入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

参考文献:

[1][2][4][5][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深化改革
改革要“落地”,不能“空转”
鞍钢无缝钢管厂全面深化改革之我见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