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彪
水城县植保植检站 杨恩兰
摘 要:介绍了水城县茶叶常见病虫害,重点从症状、传播途径、发病规律、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为茶叶的种植与管理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猕猴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2017年水城县茶叶累计种植面积10.65万亩,投产茶园7.26万亩,产量0.07万吨,产值2.71亿元。据调查统计,水城县猕猴桃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茶饼病、茶煤病等,常见的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尺蠖等。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加强病虫害防治很有必要。本文从多方面提出了茶叶病虫害防治的策略,旨在为茶叶病虫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经验。
一、炭疽病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当年生成叶。从叶片的边缘或叶尖开始发病,初为水渍状浅绿色病斑,后水渍状逐渐扩大,病斑变为黄褐色。后期由褐色变为灰青色,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斑正面散生许多细小的黑色粒点,即分生孢子盘。早春在老叶上可见到黄褐色的病斑,其上有黑色小粒点这是越冬的后期病斑。
2.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
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温度在20~25℃左右,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成熟挤破表皮向外弹射,而后借风、雨传播到健康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侵入叶片组织中。发病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发生。
3.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2)环境: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阴雨连绵的秋雨季节发病重常造成该病流行。低洼地比山坡发病多,品种间也有差异,叶质薄、持嫩强的发病多。
(3)栽培:①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缺少钾肥的茶园,易发病。②雾多、露水重的高山茶园易发病。
4.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增施有机肥料,或氮钾混合肥以提高抗病力,减轻发病。
(2)药剂防治:深秋或初春喷1次50%多菌灵WP800~1000倍液,以减少越冬菌源。
二、茶饼病
1.症状识别
为害嫩叶和新梢,花蕾及果实上也可发生。(1)叶片: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和叶缘,先为淡黄色水渍状小点,后渐扩大为圆形。病斑背面突起,呈馒头状,上生灰白色或粉红色粉末,最后粉末消失,突起部萎缩成淡褐色枯斑,边缘有一圈灰白色,形似饼状。(2)花蕾、嫩茎、幼果:病部均表现轻微肿胀,重的则呈肿瘤,后期病部都渐变为暗褐色溃疡斑。嫩茎上常弯曲肿大,受害部易折断或造成上部芽梢枯死。
2.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叶活体上越冬或越夏。春季当平均温度15~20℃,形成担孢子。担孢子在夜间释放,随风飞散,落到新梢嫩叶上,遇有水滴时开始萌发,侵入组织,后产生新病斑。7~11月份发病。
3.发生因素
(1)品种间有抗病性差异。
(2)高山、山谷、阴坡茶园,由于多雾露,日照少,湿度大,气温低,因此发生严重。
(3)管理粗放,杂草多,施肥不当,遮荫,发生也多。
4.防治措施
(1)检疫:非病区引进苗木时要认真检查,发现病苗马上处理,防止该病传播、扩展。
(2)农业防治:勤除杂草,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树势,减轻发病。在采摘期和冬春休眠期,彻底清除发病芽叶,减少初侵染来源。
(3)药剂防治:①冬春季可喷0.2%~0.5%硫酸铜溶液杀灭越冬菌源。②若连续降雨,应马上喷药防治。药剂选用20%三唑酮EC1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三、茶煤病
1.症状识别
茶树发病后,枝和叶上满布一层烟煤状黑霉,发病重的茶园成片黑色,故名茶煤病。主要发生在茶树中、下部的成叶、老叶上,嫩芽、嫩梢也可发生。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小斑,后逐渐扩大,严重时黑色煤粉状物覆盖全叶。
2.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
病原以菌丝体、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温度适宜,孢子飞散,落在黑刺粉虱、蚧類、蚜虫等分泌物上,摄取养料,进行生长繁殖,并借昆虫活动进行传播。
3.发生因素
管理粗放,荫蔽潮湿,虫害严重的茶园,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4.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适时修剪,合理施肥,勤除杂草,增加通风透光,增强树势。及时防治粉虱、蚧类和蚜虫的为害。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秋冬季茶叶停采期间可喷洒0.5波美度石硫合剂。
四、假眼小绿叶蝉
1.形态特征
(1)成虫:淡绿色,前翅透明,微带黄绿,周缘具淡绿色细边。后翅透明,具珍珠折光。(2)卵:新月形,初为乳白色,渐转淡绿。(3)若虫:共5龄,初为乳白色,随虫龄增长,渐变淡黄转绿,3龄时翅芽开始显露,5龄时翅芽伸达第5腹节。
2.为害症状
以若虫、成虫刺吸嫩梢芽叶汁液,雌成虫在嫩梢内产卵,导致嫩梢输导组织受损,养分丧失,水分供应不足。芽叶受害后表现为凋萎、叶脉变红、叶尖叶缘变红以至枯焦,节间短缩,全年尤以第2轮茶受害最重。
3.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一年发生4~6代,世代重叠。5月下旬~7月下旬为发病盛期。(2)越冬:以成虫在茶丛内叶背、绿肥杂草,或其他植物上越冬。(3)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最适温为20~26℃。②栽培因素。背风向阳的茶园,越冬虫口存活较多,春季发生较早。
4.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加强茶园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越冬和当年的虫口。
(2)药剂防治: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及时喷洒10%吡虫啉WP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WC3000~4000倍液。
五、茶蚜
1.形态特征
(1)成虫:分有翅蚜和无翅蚜2种。有翅蚜黑褐色有光泽,前翅中脉分二叉。(2)卵:长椭圆形,初产时棕褐色,后转漆黑而有光泽。(3)幼虫:有翅若蚜棕褐色,翅芽乳白色。无翅蚜稍肥大,近卵圆形,棕褐色。无翅若蚜体小色淡,浅棕或淡黄色。
2.危害症状
成、若虫刺吸嫩梢、嫩叶汁液,被害叶多皱缩卷曲,严重时新梢不能抽出引起落果。排泄蜜露致煤污病发生
3.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1年发生数代,世代重叠。4~5月为发病盛期。(2)越冬:以卵越冬,甚至无明显越冬现象。(3)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气温在16~25℃时,茶芽生长加快,茶蚜虫口迅速增长。②栽培因素。徒长枝、长势旺盛芽头多又嫩的茶园,短期内茶蚜虫口骤增。③天敌。主要的为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和蚜茧蜂等。5月上旬至6月各类天敌大量出现,成为茶蚜种群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
4.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剪除被害枝,集中处理。
(2)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
(3)药剂防治:生长前期喷10%吡虫啉WP3000倍液,或48%毒死蜱EC2000倍液。
六、茶尺蠖
1.形态特征
(1)成虫:全体灰白色,翅面疏被茶褐,或黑褐色鳞片。(2)卵:椭圆形。初产时鲜绿色,后变灰褐色,近孵化时黑色。(3)幼虫:共4~5龄。初孵幼虫黑色,2龄头黑褐色,3龄茶褐色,4、5龄灰褐色,蛹长椭圆形,褐色。
2.危害症状
1龄幼虫仅咬食芽叶上表皮和叶肉,致叶面成褐色点状凹斑;2龄侧从嫩叶边缘向里咬食形成缺刻;3龄后食量大增,往往连叶脉、叶柄一并食尽。严重发生时,叶片全部被吃光,仅留秃枝,致树势衰弱,耐寒力差,易受冻害。
3.发生规律
(1)發生世代:一年发生6~7代。(2)越冬:以蛹在树冠下土中越冬。(3)发生因素:①发生时期。3月初越冬蛹开始羽化出土。一般4月上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发生,为害春茶。第2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3代幼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均为害夏茶。②气候因素。凡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温度高,有利于成虫羽化和卵的孵化,虫口会逐代迅速上升。③栽培因素。茶树生长好、留叶多、较郁闭的茶园往往发生较多。避风向阳、温度较高、土壤湿润的茶园第1代发生较早。④天敌。主要有茶尺蠖绒茧蜂。
4.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秋冬季深耕施基肥,清除树冠下表土中虫蛹,深埋施肥沟底。
(2)物理防治:在成虫盛发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3)药剂防治:茶尺蠖防治的重点是第4代,以第1、2龄幼虫盛期施药最好。药剂可以选用25%溴氰菊酯EC2000~3000倍液,或0.2%苦参碱EC1000~1500倍液。
七、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更与农业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数量,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是实施绿色防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郭普,张其安,程善闽,等.植保大典[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257-258.
[2]任自忠,苑凤瑞,张森,等.新编植物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4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