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弹词《再生缘》的主题思想及相关问题

2018-06-25 03:02谢桃坊
文史杂志 2018年2期

谢桃坊

摘 要:清代弹词女作家陈端生的《再生缘》在近世甚为学术界关注,学者对其生平事迹作了大量考证。这部弹词的主旨虽然是宣扬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但却通过孟丽君女扮男妆的故事,表现出对男尊女卑观念的否定,从而对封建伦理道德备加挪揄与嘲讽。作者写作时尚是少女,当到中年准备续完时,已历经忧患,不愿将这故事以大团圆结局,因而辍笔。这样使我们仅见到孟丽君永远处于才华与功业的巅峰,感受到陈端生这位少女和才女散发的理想的光辉。

关键词:再生缘;陈端生;孟丽君;皇甫少华

弹词是兴起于明代中期的流行于都市的讲唱文学,至清代甚为繁荣,出现了三位著名的女作家——陶贞怀、陈端生和邱心如,其中以陈端生的《再生缘》广为流行,影响最大。《再生缘》十七卷,计65万字,是一部尚未终篇的作品。当陈端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即有抄本不断流传了。今此著的版本计有:清代道光元年宝宁堂刊本、道光二年宝仁堂刊本、道光三十年三益堂刊本、咸丰二年经畲堂刊本、同治丹桂堂刊本、光绪十七年学库山房刊本、普新书局石印本、锦章图书馆石印本、上海进步书局本、上海广益书局本。此外尚有清代佚名改编的小说本,京剧及多种地方戏剧改编的剧本。作者陈端生是清代江南著名诗人陈兆崙(句山)的长孙女,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出生于杭州。父亲陈玉敦为内阁中书,后任山东登州府同知。陈端生有深厚的家学渊源,颇有诗名。《再生缘》的写作始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初秋,即她18岁上随父宦游于北京,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晚春,在她20岁随父宦游山东时已完成十六卷。这段时期陈端生尚待字闺中,《再生缘》已基本上完稿了。14年之后,她准备为弹词故事作一个圆满的结局,但补写第十七回之后便辍笔了,故事的结局如何遂成为悬案。

这部弹词的故事显然受到唐代以来才子佳人小说和明代南戏的影响,传奇性很强而结构宏大,且极富创新的意义。故事发生在元代成宗皇帝初年,叙述云南昆明三个大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龙图阁大学士孟士元退休还乡,湖北江陵三代忠良皇甫敬出任云南总督,皇甫家遣媒求孟家之女丽君,时本地侯爵兼国丈刘捷之子奎璧亦向孟家求婚。孟士元决定比武招亲。皇甫少华武艺胜过刘奎璧,与孟丽君订婚。刘奎璧请求在京的父亲刘捷陷害皇甫敬一家,特举荐皇甫敬率领大军东征。皇甫敬东征被俘,朝廷以其叛国投敌罪抄家并逮捕其家属,皇甫少华及其姊皇甫长华分别逃走。刘捷奏请成宗皇帝赐刘奎璧与孟丽君完婚。孟丽君闻讯出逃,女扮男妆,改名郦君玉,字明堂,参加科举考试连中三元,因功为兵部尚书,招贤选将。皇甫长华、皇甫少华等征东有功,受到朝廷封赏。郦明堂主持朝政与招贤有功,官拜保和殿大学士,位居宰相。孟士元的夫人由家乡进京,带来孟丽君出走前夕所绘之真容,皇甫少华见写真后,皇甫与孟氏两家开始怀疑当朝宰相郦明堂即是孟丽君,而且诸多线索不断发现,却又难以证实。成宗的皇后刘氏去世,皇甫长华入宫为后,与皇太后相商为验明郦明堂是女身,特请入宫,以酒劝醉,令宫女脱靴验证。成宗皇帝亦怀疑郦明堂并欲纳入宫中,密令宫女不可宣扬郦明堂为女身之事,仅他知道此秘密,而设法保护郦明堂。故事至此而终,作者不愿再写下去,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孟丽君应是一个特出的光辉的女性形象。她的故事离奇曲折,优美动人,为广大民众,尤其是妇女所喜爱。这个文学形象所含蕴的文化意义在近世特别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陈寅恪于1954年完成的长篇论文《论再生缘》里以为孟丽君是女作家陈端生所寄托的理想,他说:“《再生缘》一书之主角为孟丽君,故孟丽君之性格,即端生平时理想所寄托,遂于不自觉中极力描绘,遂成为己身之对镜写真也。”[1]郭沫若于1961年发表的《〈再生缘〉前十七卷和它的作者陈端生》的文章里认为:“作者写孟丽君的显达,虽然不脱封建时代的俗套,但也不失为是一种叛逆的想法。在男性中心的封建社会,女性的才能得不到发展,故往往生出这些要与男子并驾齐驱的幻想。”[2]陈寅恪和郭沫若虽然提到孟丽君这个形象寄托作者的理想或幻想,但未作进一步的分析,而是着重考证陈端生的生平事迹。我们若要探讨《再生缘》的主题思想,则必需认真分析孟丽君形象所体现的思想意义。

陈端生写《再生缘》时是18岁的少女,在封建社会她不可能同男性一样投入社会建功立业,而是即将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入夫家。婚姻的成败决定了妇女一生的命运。作为富于才华的陈端生对于不可测的未来充满着理想和幻想,特别关注未来的婚姻的成败。她在《再生缘》第一卷第一回里认为:

自古云,婚姻五百年前定。我观来,成败之由总在天。骏马常驮村汉走,巧妻每伴拙夫眠。这些多是循环理,须信其间非偶然。有一等,才子佳人成伉俪,多应前世有盟缘。若非两意相关切,便是同心契爱全。或为参差难遂愿,故而今世又牵连。如其美恶无嫌忌,安得还偕再世缘。[3]

她相信姻缘皆由前定,又相信才子佳人只要两意相关、同心契爱,再世也能成为伉俪;因而经过努力追求,今世不能如愿,再世也能如愿的。这样她又否定了宿命观念,对未来美好的婚姻有着坚定的信心。她的信心化为社会人生的理想,通过在《再生缘》里塑造的核心人物孟丽君表达出来,笔端带着情感:“七字包含多少事,一篇周折万千情。闲情闲心都写入,自观自得遂编成”(第十二卷第四十五回),“尽放精神来笔上,全收意兴到书中”(第十四卷第五十三回)。

孟丽君乃云南昆明孟士元之女。孟士元39岁时以兵部尚书丁忧未满居住于故乡,时孟丽君15岁。她美丽而有才华,尚未许亲。“这小姐芳讳称为孟丽君,红光照室始临盆。生成玉骨冰肌态,长成兰襟蕙质心。七岁吟诗如锦绣,九岁开笔作诗文。篇篇珠玉高兄长,字字琳琅似父亲。对答如流心颖悟,语言清正性聪明。朝云夜月添词兴,玉版霜毫解淑情。绣户深沉人莫识,春闺明媚迹堪寻。青年十五藏闺阁,未有冰人系赤绳。”(《再生缘》第一卷第二回)当比武招亲,皇甫少华夺冠,使孟丽君与之订婚。他们虽然尚未识面,但郎才女貌,极其相当,因此孟丽君遵从传统道德观念,终身属于皇甫门中之人。国舅刘奎璧,比武招亲失败后,由其父刘捷设计陷害皇甫敬,使皇甫家成为朝廷通缉的罪犯,并在孟丽君16岁时由皇帝诏令:兵部司马孟士元之女丽君与左相国丈之子镇国将军刘奎璧完婚。孟丽君在完婚前夕,女扮男妆悄悄离家。这是她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选择。她准备学习南宋才女谢湘娥和柳卿云,成为一代奇女子。孟丽君说:“想当初宋朝正值宁宗帝,有二位女扮男妆盖世人。一个是落蕊奇才谢氏女,一个是广南闺秀柳卿云。俱因事急施良计,接木移花上帝京。金榜标名都及第,到后来团圆骨肉有芳名。丽君生在元朝内,万卷诗书也尽闻。七步成章奴可许,三场应试我堪行。日常间父亲三八分题目,每比哥哥胜几分。奴若改妆逃出去,学一个谢湘娥与柳卿云。悄然天地垂怜念,保祐皇甫全家不受刑。那其间蟾宫折桂朝天子,方显得绣户香闺出俊英。倘若夫家俱被害,孟丽君何妨做了报仇人。奴若不轰轰烈烈为奇女,要此才华待怎生!”(《再生缘》第三卷第十回)她的出逃是作了冷静而周密计划的:请以乳母窦氏之女苏映雪代嫁,这样不致违抗朝廷之命;留下写真之容以安慰父母;通过科举考试以建功立业,期望与皇甫少华团聚,或为皇甫家族报仇。在此过程中她可以展现个人的人格力量,向命运抗争,向封建礼法和社会恶势力挑战,走上叛逆者的道路。其叛逆又将是符合封建社会忠孝节义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孟丽君离家后化名郦君玉,字明堂,参加科举考试,连中三元,殿试钦点状元,这时她17岁,荣耀非凡:“天子九重龙意悦,即开金口叫宫官。嗯!宫官们速取两只内造金花,待寡人亲与状元插戴。绿衣内侍应声高,手执金花献赭袍。年少君王抬御手,风流翰院欠身腰。霎时乌纱双插帽,掩映得,面似桃花分外娇。天子簪冠隆甚重,探花榜眼睹英豪。此时要赴琼林宴,郦状元,统带群英出圣朝。”(《再生缘》第五卷第十七回)这种荣耀是封建社会士子梦寐以求的金榜题名,却是女子不可想象的,但孟丽君的理想成为了现实,而且朝廷授予翰林修撰之职,随朝办事,进入了封建统治集团。这位郦明堂不但政绩卓著,还精通医术,因治好皇太后之病而被成宗皇帝封为兵部尚书。时值东北属国再次兴兵,她建议朝廷出榜招贤,并由她亲自选拔征东将帅。由是皇甫少华、皇甫长华(女扮男妆)等数位年轻将帅俱出自其門下。东征凯旋之后,郦明堂因功官拜宰相为保和殿大学士,位居极品,掌管朝政。这时她18岁,深感成宗皇帝知遇之恩,誓以精忠相报:

(郦明堂)金翅纱貂容冶丽,紫袍蟒服貌精神。手斜牙笏龙袍袖,好一位,年少风流相国臣。当下入朝来面圣,直趋丹陛谢皇恩。君王面见风流相,笑欣欣,喜动天颜赞一声:“啊唷妙呀!郦卿为相,真不愧江左风流也。如此才能如此容,正当十八到三公。愿卿家,设屏听事行新法,愿卿家,开国延宾仰古风。相国精明如朕鉴,你须当,进贤去佞在朝中。”少年天子殷勤训,郦丞相抱笏三呼下九重。(《再生缘》第八卷第三十一回)

这时郦明堂如果奏明成宗皇帝,请求与皇甫少华完婚,完全可以得到仁慈皇帝恩准的;但作者在处理孟丽君的功业与婚姻相矛盾时却是将功业置于婚姻之上的。孟丽君表示:“我孟丽君就做了一世女官有何不可!从今索性不言明,蟒玉威风过一生……自此安然居相位,少不得孝心未尽尽忠心。调和鼎鼐君臣职,燮理阴阳佐圣君。何须嫁夫方为要,就做个一朝贤相也传名。”(《再生缘》第十卷第三十九回)在封建社会女子是无功业可言的,作为才女的陈端生则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济世的宏愿,通过孟丽君予以表达。因此孟丽君在皇甫与孟氏两家发现诸多线索可证其为女身时,仍坚决而机智地予以否认。孟府为确定当朝宰相郦明堂即孟丽君,特请郦明堂为孟夫人诊病,逼得孟丽君认亲,但达成暗认明不认的协议。孟府与皇甫家串通,由皇甫少华呈密本与成宗皇帝。风流皇帝知道郦明堂为女身后,私下准备相机爱护。郦明堂在朝廷见密本仍否定认亲之事,并怒斥皇甫少华,撕毁密本,指责皇甫少华:“那有个做门生的冒认老师为妻?纲常安在礼何存,戏却师来又诳君。”成宗皇帝当着皇甫敬、孟士元、皇甫少华及群臣宣告:“寡人的一个心腹能员,都被你们胡言乱语起来!他虽年少立朝纲,才貌无双第一奇。荐拔贤臣扶社稷,调停国政用心机。东文西武多多少,问你们,哪件之中及得他?内阁如非贤郦相,倒只怕狂忝难决尽推愚。今朝胡乱来谈论,想必要,推倒忠良显自家。哪晓朕非偏听者,了无猜忌了无疑。”自此朝廷若有妄议者必从重治罪。孟丽君却又私自对处置皇甫少华上本之事感到惋惜:“此事难言我薄情,谁家夫子嫁門生。方才如若分明认,笑倒了合殿朝官文武臣。感荷九重相庇护,全不以王亲情面偏于人。立传圣旨多严切,教那些中外休言这段情。如此一来无疑虑,郦明堂安安稳稳做公卿。”(《再生缘》第十三卷第四十九回)在陈端生写完第十七卷时,只有成宗皇帝验明郦明堂确为女身,但仍保密庇护,而郦明堂亦仍主持军国大事,端居相位。自北宋市民文学兴起以来,话本、戏文、杂剧、小说等时有女子中状元或被招为驸马的传奇故事,但像孟丽君这样18岁即为贤相,能调和鼎鼐,燮理阴阳,展现杰出政治才能,忠于国事,建立殊功伟业之光辉形象者,则是前所未有的。孟丽君应是作者陈端生塑造的理想人物,体现了这位才女和少女的社会人生的最高价值观念,因而引起人们,特别是妇女的共鸣,使得这个传奇故事广泛流传。

《再生缘》虽然凸显了孟丽君奇特的功业成就和女性独立自由的意识,但其传奇故事却又是始终以她的家庭婚姻为主线而展开的。作者将孟丽君置于复杂的家庭婚姻关系之内,由此表达了对家庭婚姻的独特观念,寄托了一位少女的人生幸福的理想。

皇甫少华是孟丽君的理想丈夫。他是三代忠良之后、能文能武的少年英雄:“两道秀眉分柳叶,双痕粉颊映桃花。胸中壮志承亲训,腹有奇才报国家。坐下征驹如虎豹,手中战戟是龙蛇。将门之子真非俗,第一英雄是少华。”他与孟丽君同年,15岁时到孟府比武招亲,真是一位少年英雄的形象:

只见他紫凤金冠翠翅摇,明珠映额吐光豪。黄金交抹龙初现,白玉双拖佩渐摇。腰系丝銮长宝带,身穿锦片绿罗袍。匣中暗隐青锋剑,鞘下明悬雁尾刀。面映梨花含夜雨,眉分柳叶带烟绡。秋水冷冷生眼媚,春风淡淡上容娇。朱唇一点胭脂染,玉耳双垂白粉描。虎背龙腰奇相貌,珠庭广额美丰标。行如瑶树临风媚,住若山峰捧日高。举止安祥真俊杰,笑谈慷慨果英豪。胸怀壮志安边戍,腹隐奇才报圣朝。凛凛英贤堪称绝,堂堂侠气可冲霄。(《再生缘》第一卷第二回)

这个形象不同于传统才子佳人故事中的俊秀潇洒、满腹诗书、风流儒雅的白面书生,是英姿勃勃、武艺超群、胸怀报国壮志的年轻武将。明代的灭亡及清初数十年的战争,人们已明显地认识到书生文士在民族危机与国家动荡之时是无能为力的,盼望出现救国安邦的英雄人物。于是陈端生虽出自诗礼之家,并非将门之后,却拟托孟丽君理想的丈夫是将门的少年英雄。当皇甫少华遭到奸臣陷害后,离家又在山中拜师练武,继而应朝廷招贤,武场比艺获胜为一甲第一武状元,掌管兵马天下都招讨,任征东元帅。他同年轻的将领们征东胜利,救回父亲,被成宗皇帝封为忠孝王,掌管天下武官,提调诸方人马。他功成名就,时仅18岁。皇甫少华不仅少年得志,建立功勋,全忠全孝,而且是一位义夫。他曾被刘捷之女刘燕玉相救,在特殊情况下许婚,后来得知孟丽君为他投江殉情(实为苏映雪代替),悲痛地表示:“啊唷芳卿呀!与尔连婚竟未迟,巫山楚水隔千重。一朝守节投池死,不复还思见玉人。射柳姻缘都是假,夺袍佳偶总成空。卿能为我全名节,难道芝田(少华字芝田)志不同?吾效义夫君节妇,两人各自守清风。”(《再生缘》第六卷第二十二回)他立即决定为孟丽君守义三年。他在京都受封忠孝王后,见到孟夫人带来孟丽君的写真,便认定恩师郦明堂即是孟丽君,“王爷执烛观图画,一寸心中万种情。看过了时重又看,忽呼夫子忽呼卿。迟迟坐下金交椅,面对真容欲断魂。”(《再生缘》第九卷第三十五回)他在王府中建造龙亭,上存元配孟丽君受封诰命,设红绢帐笼盖真容。朝廷得知皇甫少华与刘燕玉于患难时私下订婚,而命他们完婚,但皇甫少华与刘燕玉相约守义三年。因此少华上密本在朝廷被郦明堂否定而忧伤成疾。郦明堂来诊病,少华垂泪叹息诉说:“老师看得不错,真正是门生的病原了。病结忧思句句真,原非感冒与时症。万般愁绪千般恨,也不过,一点痴心为丽君。呀,老师呀!门生要三年守义,难道为着不得凄凉忍不住寂寞,所以要元配归而早成花烛么?”(《再生缘》第十五卷第五十七回)皇甫少华对孟丽君的守义与执著追求,表现出他是有情有义的。作者陈端生以孟丽君所许的丈夫是全忠全孝、有情有义的、建功立业的少年英雄,这也正是她心目中的理想丈夫。

关于家庭,《再生缘》通过皇甫与孟氏两家表现父母慈爱、子女孝敬、夫妻和谐。他们和睦亲友、宽待婢仆,甚至宽恕仇人刘捷一家。这应是作者陈端生理想的家庭。关于婚姻,她却极赞赏一夫多妻制,而且期望丈夫与妻妾之间能和谐共处,一家人美满幸福。此观念是很奇特的,在以往的传奇故事和才子佳人小说中未曾出现过——而它竟是这位少女和才女的一种婚姻愿景。皇甫少华最初与孟丽君正式订婚,在患难中得到刘燕玉相救而私自订婚:苏映雪为孟丽君代嫁而投江殉情亦算作皇甫家之人。因此成宗皇帝得知实情后,立时提御笔写了三封诰命:封原配孟丽君为忠孝王正妃,刘燕玉为节义夫人,苏映雪为义烈夫人。皇甫少华感叹说:“这是我皇甫门中有幸,所以人人玉洁,个个冰清,皆能持贞守节。比如我孟小姐(丽君)全身远避,你刘郡主(燕玉)苦守尼庵,更有那明封的义烈夫人(苏映雪)堕楼投水。这多难得的那是天下竟有一半?”(《再生缘》第十五卷第六十回)皇甫少华的一妻两妾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中被认定是合法合理的,但作为其原配孟丽君是否接受这种婚姻的现实呢?在《再生缘》中孟丽君和刘燕玉、苏映雪事实上皆接受并主张一夫多妻。

刘燕玉虽是国丈贵戚刘捷之女,却实乃过亡姨娘吴氏所生,为庶出,在府中是孤苦无依的。其兄刘奎璧于院中小春庭准备纵火烧死皇甫少华,她得知消息后于夜间前往相救以让少华逃走,并以婚姻相许。少华表示已聘孟府之女为妻不敢委屈郡主作偏室。刘燕玉说:“公子呀,请听奴家一言相答,万勿视奴为淫女。生母先亡独剩奴,敢将礼法便荒疏。今朝实为亲言出,不避羞惭奈若何。既已出言难改悔,愿君万勿再疑狐。孟家小姐当为正,次室何妨派了奴。”(《再生缘》第一卷第四回)刘燕玉是甘愿为次室的,承认孟家小姐为正室。在御赐刘燕玉与皇甫少华成亲时,皇甫少华相约守义三年,暂不同房。刘燕玉表示同意:“原来投水是他人(苏映雪),孟府千金现尚生。休说三年当守义,今日里完婚也是不该应。妾身非是无知女,此命当从敢不听。奴亦知君心有意,曾许下三年长素为双亲。”(《再生缘》第十卷第三十九回)她不仅愿为次室,而且在新婚时还同意为孟丽君守义,三年吃素而不同房。

苏映雪的父亲是一介寒儒,母亲窦氏生下她未满月而父亲亡故,窦氏带着映雪入孟府为孟丽君乳娘,同丽君一起情同姊妹在孟府长大。皇甫少华到孟府比武招亲。苏映雪一见少华即甚喜爱;虽然知道少华与丽君是天生一对堪结良缘,但希望随着小姐丽君陪嫁入皇甫之门。她感叹说:“叹息微生年十五,寒儒门第未联姻。母亲携入尚书府,托赖夫人念善门。到今朝遇此少年风流子,令人怎不感幽情。可惜千金(丽君)犹未见,定然观面亦生情。不知映雪苏家女,又后终生是怎生。倘若妆台随小姐,也教不负我深心。”(《再生缘》第一卷第二回)她后来替孟丽君代嫁,完婚之日投江,为宰相梁鉴相救,收为义女。郦明堂中状元游街,恰值梁府搭彩楼招亲,彩球中郦明堂,遂即日成婚。苏映雪断定状元郦明堂即是孟丽君,已作好对未来的打算:“两个红颜偕伉俪,做一对假夫假妇倒风標。那时尽诉心中事,也见我持身守节这一遭。如若千金同此感,两人一意守英蒙。”她们入洞房相认,互诉往事,孟丽君表示:“背后犹同亲手足,人前仍作假姻缘。做一对举案齐眉佳夫妇,也教我继父干娘心喜欢。到后来皇甫郎君如得第,奴合你同处同归不异端。慢道闺房分嫡庶,自当姐妹作齐肩。”(《再生缘》第五卷第十七回)她们两人愿意同事一夫,情同姐妹,不分嫡庶。

封建社会中达官贵人的婚姻并非像传奇故事和才子佳人小说所描述的两情相爱、一夫一妻、白头偕老的美满状况,而普遍是一夫多妻的。陈端生自幼生长于官宦之家,熟知此种情况。这是社会的现实,而且是自古以来的制度,作为妇女是不可能改变它的,只能去适应。她最理想的是闺中密友,犹如姊妹同事一夫,或三位好友姊妹同事一夫,这样可以避免丈夫另外纳妾。如果另外所纳之妾由于卑劣的性格与贪鄙的心理则往往造成嫡庶之间的纷争而破坏家庭的和谐。这无疑是以理想的方式消除一夫多妻制对妇女所造成的痛苦与伤害。少女陈端生能见到封建婚姻的弊端,希望在政治和门第婚姻的限制中求得自己满意的喜爱的丈夫,与友好姊妹在封建婚姻制下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这当是明智的理想的愿望。我们不应以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去作指摘或批判。

《再生缘》尽管依托元代历史,然而却不是讲说历史的弹词,乃纯属虚构的小说故事。我们读这部长篇弹词时,虽为作者的文学才华与艺术表现技巧所惊异或倾倒,但也应看到她在叙述历史背景时是有重大错误的。皇甫少华与孟丽君的故事发生在元代成宗皇帝初年:

且谈世祖坐金銮。自从起手安天下,一统华夷属大元。纳谏如流真圣主,用贤去佞正朝端。不期此岁龙归海,在位悠悠廿五年。哀诏一传天下晓,悲声四起动山川。合朝孝服趋金阙,金驾灵幡送寝回。赐立王孙帖木耳,成宗庙号坐江山。黄金阙下参新主,白玉阶前封旧官。刘氏燕珠为国后,昭阳内院侍龙颜。(《再生缘》第二卷第五回)

这是《再生缘》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此段叙述存在两个史实的错误。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景定五年为至元元年(1264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统一中国,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世祖亡;元世祖在位不是25年,应是35年。成宗皇帝为元世祖之孙,讳铁穆耳(帖木耳),至元三十一年即位时29岁,于大德三年(1299年)冬十月册封蒙古贵族之女伯岳吾氏为皇后,并未在登基初年元贞元年(1295年)纳汉臣刘捷之女刘燕珠为皇后。成宗皇帝在位13年,《再生缘》故事发生在成宗元贞元年至大德元年(1295-1297年)的三年之内。《再生缘》中的两件重要大事:一,由皇甫少华为征东元帅,率领数位少年英雄,带大军征讨中国东北邻邦属国;二,成宗皇帝两次开科取士,第一次孟丽君中状元,第二次孟丽君任主考。这两件事不仅未在成宗初年,甚至其在位的十三年内都未发生过。世祖和成宗时期与中国东北邻邦极为友好,保持着正常的朝贡关系,从未发生过战事。唐宋以来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自元王朝建立后被废除,直到成宗去世八年之后的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恢复,但“汉人”和“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仍受到歧视,即使科举入仕亦不可能居于要职。此外弹词所述职官名称亦多非元制,例如郦明堂为保和殿大学士,梁鉴为文华殿大学士,这是清代的职官名;孟士元为龙图阁大学士,这是宋代的职官名;皇甫敬为云南总督乃清代职官名。其余例如地理位置、服饰、礼俗等皆存在错乱的情况。因此故事的历史背景虽然是在元代,其具体环境氛围却似在汉族政权存在的明代。我们将《再生缘》视为纯属虚构的文学作品,则这些历史知识的错误是可以不必计较的,瑕不掩瑜,并不影响它在文学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及其独特的思想意义。

我们纵观《再生缘》,作者通过皇甫少华、皇甫长华、熊诰、韦勇娥、孟丽君、苏映雪、刘燕玉等少年英雄报效国家、建立功勋诸事,来表现女性高尚的道德节操,力图阐扬统治阶级提倡的忠义、节义等社会政治伦理的价值观念。皇甫家族是这种观念最突出的体现者。三代忠良的皇甫敬挂帅东征被俘,坚贞不屈、忠于朝廷。其子少华东征胜利,救出父亲,忠孝两全,被封为忠孝王。皇甫少华的妻子刘燕玉被封为节义夫人,未婚妻苏映雪被封为义烈夫人,未过门的原配孟丽君更是忠君爱国的朝廷重臣,皇甫长华则入宫为皇后。皇甫敬为此甚感荣耀和骄傲,他说:“难得难得,壮哉壮哉!不枉我皇甫门中之人,都干的是忠孝节义。”(《再生缘》第十卷第三十七回)因此,关于《再生缘》的主题思想,弹词女作家侯芝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作的序云:

此书大旨专为皇甫少华及孟丽君两人而作。若不与以忠孝节义之名,政事文章之品,不足以高其身价,令阅者刮目相看。盖流离颠沛,权改男装;富贵显荣,应修妇职。乃功既贵乎一品,位已驾乎百僚。金石盟心,松筠守介。荷九重之恩宠,不易清操;任两姓之怀思,终持亮节。[4]

这里将《再生缘》的主题思想概括得较为确切。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忠孝节义甚为统治者所提倡,并将它们与“三纲”联系起来。国君具有最高权力,臣子必须绝对服从,这便是“忠”。父为一家之长,在家庭中居于最高地位,子女必须遵守“孝”道。妻子要服从丈夫,从一而终,不受第三者引诱,遵守“节”的道德要求。树立公正的信念对待別人,就实现了“义”。[5]《宋史》特立《忠义传列》,以具有“忠义之气”“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忠节相望”的品格而报效朝廷者为忠臣义士,特别强调对国家的尽忠,以为“死节”“赴义”为“忠义之上者”[6]。自宋代以来在民间特重宣扬“节孝”妇女,上报朝廷后,可使节孝妇女受到旌表,建立节孝祠堂。所以《再生缘》表现的忠孝节义是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价值观念。然而作者陈端生这位少女在表现这种价值观念时,或者说她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框架之下,却表达的是自己关于社会人生的理想。她通过孟丽君女扮男妆的传奇故事,实际上表现出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念的否定,欲证实女性具有安邦定国、调和鼎鼐的重大政治才干,而且以易服欺君、玩侮朝廷、目无父翁、屈辱丈夫等情节来对封建伦理道德备加挪揄、嘲讽或背叛。这一切可视为荒诞无礼的行为,却最终又使之归结于统治阶级提倡的忠孝节义。稍后的弹词女作家邱心如批评说:

新刻《再生缘》一部,当时好者竞争传。文情婉约原非俗,翰藻风流最可观。评遍弹词推冠首,只嫌立意负微愆。刘燕玉终身私订三从失,怎加封节孝夫人褒美焉?《女则》云:一行有亏诸行败,何况这无媒而嫁岂称贤?郦保和才容节操皆完备,政事文章尽擅兼。但摘其疵何不孝,竟将那劬劳天性一时捐!阅当金殿辞朝际,辱父欺君太觉偏。[7]

由此我们可见《再生缘》主题思想之含蕴与复杂,所以陈寅恪发现:“端生心中,于吾国当日奉行的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之纲,皆欲藉此等描写以摧破之也。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在当日及其后百余年间,俱足惊世骇俗,自为一般人所非议。”[8]郭沫若也称赞作者陈端生表现出目无丈夫、兄长、父母、君上的叛逆想法,但却认为:

其实作者的反封建是有条件的。她是挟封建道德以反对封建秩序,挟爵禄名位以反对男尊女卑,挟君威而不认父母,挟师道而不认丈夫,挟贞操节烈而违抗朝廷,挟孝悌力行而犯上作乱。她的以封建而反封建,正如她自己所谈“定要真龙夺假龙”。事实上她还是在那儿鼓吹忠孝节义。不然她的书便成为大逆不道,而被投进火里去了。[9]

《再生缘》故事中,孟丽君位极人臣,居朝廷要职,为帝王所倚重。为了不显露女身,她对国君、父母、丈夫必须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法相待,其行为是合理的。封建卫道者们指摘孟丽君为叛逆,而广大的读者却从中见到一种巧妙的反封建主义的精神,尤其是妇女读者能受到一种光辉而积极美好的社会人生理想的鼓舞。因此,这部弹词广为流行并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孟丽君则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优秀可爱的女性形象。

陈端生没有写出《再生缘》故事的结局,虽然她才华未衰,有时间又有条件,却不愿再写下去了。这留下了一个悬案:结局应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不写出结局?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暮春,陈端生20岁时写下《再生缘》第十六卷。此卷已写到郦明堂应皇太后之诏入宫画水墨观音,饮了太后赐的三杯玉红春酒后大醉,两名宫女奉命脱去其靴验看,果为女身,正持红绣鞋前去向太后报告之际,突然停笔了。此后陈端生结婚、母亲亡故、丈夫范某因科举考试作弊被发配到新疆服苦役,家庭发生巨大变故。14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当她写下第十七卷,自述写作的心情说:

一曲惊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失群征雁斜阳外,羁旅愁人绝塞边。从此心伤魂杳渺,年来断肠意犹煎。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抱双儿志自坚。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遂如射柳连姻后,好事多磨几许年。岂是早为今日谶,因而题做再生缘。(《再生缘》第十七卷第六十五回)

在此悲苦的心情和艰难的条件下,陈端生仍按照故事内在的发展思路写下去。成宗皇帝入后宫拦截两位宫女,藏去绣鞋密不宣此事,下令派人护送郦明堂回家。次日成宗皇帝微服私访郦明堂,欲将她和苏映雪均纳入宫中,限三日回奏。郦明堂心情矛盾痛苦:

据我想来真不妙,朝廷的私心定欲纳为妃。咳!陛下呵,这事如何使得!旧定姻缘不得偕,怎么肯贪生畏死入宫来?九重圣泽徒怜悯,郦明堂一点孤贞它敢衰。呵唷,如何是好?今朝败坏已甚然,就有那天大神通展手难。易服欺君虽有罪,毋庸议怜才天子必恩宽。持贞殉节违王命,倒只怕一息余生保不全。事且这般无用说,我惟有静听圣旨若何言。(《再生缘》第十七卷第六十六回)

她只有等待成宗皇帝的处置,但同时又怨恨皇甫少华,既然已经封王拜相,又有娇妻贤妾,为何像迂腐的儒生那样若苦追寻原聘。郦明堂为此逼得口吐鲜血。此卷的末尾郦明堂对夫人苏映雪说:

其实不能违上命,须知道逆时死节顺时生。况兼天子多情甚,教我也难负皇家雨露恩。你亦方才亲见过,皇上的天子日表美丰神。休言我貌实难及,殊胜东平(皇甫少华封为东平王)你故人。劝汝终身随我吧,不必想姻缘重合梦中盟。(《再生缘》第十七卷第六十八回)

显然郦明堂已明确表示愿从成宗之命,与苏映雪一同入宫为妃。在她看来成宗这位31岁的年轻皇帝是贤明英俊,重贤爱才,于她最有情的。这已暗示故事的结局了,然而郦明堂又怎能毁弃与皇甫家的亲事呢?她若违命拒绝入宫,可能被朝廷以严正的理由治以重罪。在权势的威逼下她能与皇甫少华成婚吗?而且无论入宫或入皇甫家都意味着轰轰烈烈的政治生命的结束,这又是她极不愿意的。在陈端生写第十七卷时,她虽仍是中年,却已谙尽人生之苦,那种少女的天真浪漫的理想早已为现实所破灭了,因而不愿给这个美丽的传奇故事作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她不愿再写下去,故事遂戛然而止了。

关于《再生缘》故事的结局,郭沫若以为应是悲剧性。他的推测是:孟丽君吐血而死,皇甫少华大闹朝廷而入牢狱,熊诰、卫勇娥、卫勇彪等拥兵上谏,少华与苏映雪出狱后归隐山林,刘燕玉侍奉双亲。[10]这个推测是悲壮而极富文学理想的,但却与陈端生最初的构想相违。

清代是弹词的兴盛时期,在江南甚为流行,尤其是妇女最喜爱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陈端生是很具诗才的,曾有《绘影阁诗集》(已佚)。她私下特喜读弹词,其《再生缘》的写作实受到弹词《玉钏缘》的影响。《玉钏缘》乃佚名之作,讲述南宋末年谢玉辉富贵荣华,妻子陈芳素、妾郑如昭,他们去世后同登仙界。谢玉辉被封为东斗君,郑如昭为执拂姬,陈芳素为焚香女。陈端生读了这部弹词,遂拟他们思凡而再到尘世了却未尽之缘,此时已是元代初年了。《再生缘》第一卷第一回叙述天帝准许谢玉辉等下凡,诏令云:

传旨东斗星降与皇甫敬为儿,执拂女降与孟士元为女,以配百年夫妇。陈芳素降与苏姓为女,以作东斗星之妾。再及捧圭仙女曹燕娘,只为生前嫉妒,现在泉下悲哀,尚未超升仙界。今日令其托生于皇甫敬之仇家刘氏为女,日后仍令作东斗星之妾,以便于中解释冤仇。此世托生之后,若肯洗心改过修善,再归本位未迟。

随后太白星君复奏,玉帝已遣金童转世,当谪玉女下凡以成婚配。天帝遂命玉女托生皇甫之家,日后母仪天下。这样《再生缘》的结局早已安排定了:皇甫少华的正妻为孟丽君,其二妾为苏映雪和刘燕玉;金童转世为成宗皇帝,与玉女皇甫长华再结姻缘。陈端生于嘉庆元年(1796年)去世,时46岁。她未完成的《再生缘》故事由弹词女作家梁德绳(楚生)续补三卷,使之成为完璧。梁德绳约于道光十年(1830年)续写《再生缘》,这时她已是年近六旬的老妇人了。[11]她说:“传阅《再生缘》一部,词登十七年未完成。好比那无尾神龙姿出没,引得人依样葫芦续写临。须要知设身处世为难事,我姑且逢场作戏续余音。”(《再生缘》第十八卷第六十九回)梁德绳的续补是按照原作者所预定的结局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合理思路而作了一个团圆的结局。

梁德绳很巧妙地处理了郦明堂面临的选择。在成宗规定的三日之后,郦明堂朝见皇帝,呈上雪罪陈情仰恩的奏表,最后表示,若求得朝廷免于治罪,此后当“长斋绣佛之前,则感恩且没世不朽矣”。这出于成宗皇帝预料之外。他只得佯装大怒,将孟丽君下狱议罪,但因皇太后的说情,故发下诏书:

兹尔孟丽君,改扮男妆,参权宰辅。有亏名教,罪首即祸之魁;妄弋宠荣,法轻乃情之重。本当斩决,以示创惩。缘你素娴医术,曾拯慈危,兹奉皇太后懿旨,概从薄谴,以遵孝治。特昭逾格之恩,情动哀矜,默寄好生之德。孟丽君即着孟士元领回,仍给皇甫少华为正室,限十五日成親。从此顺协坤德,妻道原从臣道;德娴闺阃,宜室亦复宜家。毋废朕命。(《再生缘》第十八卷第七十二回)

继而皇太后命孟丽君入宫,并认为义女。在孟丽君奉命与皇甫少华成婚之前夕,成宗皇帝下诏,因孟丽君封为公主,特加封皇甫少华为驸马,孟丽君为正院王妃,苏映雪加封为东院一品夫人,刘燕玉加封西院一品夫人。从此皇甫少华与妻孟丽君和两妾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皇甫与孟氏两家子孙繁衍,喜庆和谐,美满团圆。这是忠孝节义之家应得到善报,是原作者所期待的,也是广大善良的受众愿意见到的大团圆的结局。此种结局自宋代市民文学兴起之后,是我们在叙事文学中习见的结局。《再生缘》的结局自然是落入故事的俗套,缺乏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力量。其实陈端生对社会现实人生有所认识后,已经意识到大团圆结局的虚假性质,所以在第十七卷写成后便不愿再写下去了。这样使我们仅见到孟丽君永远处于才华与功业发展的巅峰,感受到陈端生这位少女和才女散发的理想的光辉。

注释:

[1]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8页。

[2]郭沫若:《〈再生缘〉前十七卷和它的作者陈端生》,《郭沫若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70-871页。

[3]陈端生:《再生缘》,刘崇义编校,中州书画社1982年出版。以下凡引用此本仅标明卷数回数。

[4]《再生缘》,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23页。

[5]高令印:《朱子学通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8-151页。

[6]《宋史》卷四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

[7]邱心如:《笔生花》第一卷第一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8]陈寅恪:《寒柳堂集》第59页。

[9]《郭沫若古典文学论集》第872页。

[10]《郭沫若古典文学论集》,第873-875页。

[11]参见《寒柳堂集》第70页。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