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嫘
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近年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该事业密切配合国家战略,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与中国相邻的东南亚国家率先兴起了新一轮汉语热,其中泰国自2006年起推出汉语教学五年规划,将汉语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已成为东南亚汉语传播的成功典范。泰国作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和战略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实重点和优先方向,在当地民众心中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意义重大。但在学术领域,汉语传播软实力功能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调查,有关泰国汉语传播与民众中国形象认知相关性的研究更是鲜见。因此,本文拟通过调查研究探索这一问题,以期促进语言传播更好地服务于在泰中国形象建设。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文研究的中国形象是民众的一种主观认识,因此我们借鉴了信念研究的方法,采用词语联想和书面访谈方式进行调查。首先要求受访者写出提到中国时联想到的词语(母语或中文均可),随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问卷使用泰语,调查结果由专业人士译成中文。问卷分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种,纸质版选在泰国汉语教学最为发达的曼谷及其周边的春武里府和罗勇府发放,样本包括泰国诗纳卡琳威洛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庄甲盛皇家大学、东方大学和罗勇中学汉语课堂的学生;网络版通过Facebook向全国的社会人员发放。我们共在泰国本土调查了764名民众,分为两个对照组,未学过汉语的记为A组,共389人;学过汉语的记为B组,共375人。两组样本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21岁和23岁,来源(高中/大学/社会人员)及种族(华裔/非华裔)呈均匀分布。我们采用词频统计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工具为EXCEL统计软件和武汉大学ROST内容挖掘系统免费版。
二、调查结果分析
经统计,A、B两组关于中国的联想词语总数分别为532和770,所用词汇涉及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国民等方方面面,其中B组在词语数量和丰富性上均高于A组。总体来看,两组使用的词语主要集中于八大类(见图1和图2)。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两组对象的中国形象认知中,文化和语言类词汇均居于前列,两类词语的百分比之和占全部词汇约50%;关于中国政治的词汇较少,排名都比较靠后。不同之处在于两组词语类别的比重和排序不同,显示两组中国形象认知的维度和权重存在差异。在占比超过10%的词类中,A组的中国国民素质和经济类排名靠前;而B组除了中国整体形象之外,排名靠前的词类都与文化有关。为深入观察两组的中国形象认知,我们对上述词类一一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见下:
(一)中国整体形象。整体形象类词语反映了泰国民众对中国的总体印象。这类词语根据词义又可细分为以下五类。
从表1可以发现,两组调查对象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大国”和“强国”两个方面。中国地广人多的形象深入泰国民心;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一个文化强国,其中不少人认为中国已步入强国和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泰国人眼中的中国也存在着一种无序的形象,拥挤、混乱、争夺激烈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B组对中国整体评价更高,更倾向于将中国看作一个强国,而对无序感的反映较少;不仅如此,B组除了“强国”和“大国”的认知以外,还强调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形象和当代的新变化,体现了古老和年轻形象的统一。
调查中反映中国地理名胜的词语数量也很多,可见,中国的大好山河和历史古迹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我们将相关词汇分类统计如下。
对比表2的词汇可以发现,B组的中国名胜古迹和自然地理知识大大多于A组。由于B组有汉语学习经验,从学习内容中接收了较多的信息,加之许多人到过中国,对中国国情和地理知识显然有更多的了解。在B组的认知中,“大陆”的版图是核心部分,对中原、东南沿海和少数民族地区均有涉及;而A组的认知显然受台湾地区的影响较大,对大陆的地理名胜认识比较模糊。
(二)政治形象。泰国民众关于中国政治的联想词语较少,反映出政治元素在民众中国形象认知中权重较低,人们的认识比较模糊。现有词语可以分为体制形象和政策形象两类(见表3)。体制形象指对中国政体的认知。从表3可以看出,泰国民众眼中的中国是一个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相關词语均位居前列。但A、B两组的认知也有一定区别:A组对中国政体的认知偏于负面,将中国同封建王朝历史联系起来;B组则没有这类负面认知,而是增加了对我国“一国两制”的认知。同时B组还有少数人提及了中国当下的时政热词,如“城市化”“新常态”“拍蝇打虎”等,显示出对中国时政的关注和了解,而A组对中国政府的政策则了解甚少。
(三)经济形象。在书面访谈中,调查对象普遍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评价很高,不过联想词语中经济类的数量不太多,主要可分为经济活动、中国产品形象和国家品牌三类(见表4)。
从上表可见,泰国民众对中国经济的认知还比较有限,尤其是A组。从A组所用词汇可以发现,该组中国经济认知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生产的廉价产品。正因如此,该组对中国产品的评价较低,认为中国善于生产仿造和假冒品牌,一些人在访谈中表示担心中国商品的质量而不敢购买。相较而言,B组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对宏观经济活动关注更多,同时能够列举一些中国本土的知名品牌。
(四)文化形象。调查结果中文化类的联想词语最多,显示中华文化对泰国影响较大,在民众中国形象认知中占据较大的权重。由于文化的分类标准复杂,我们仅根据词语的集中趋势将其归为八个小类。其中,语言文字类词语出现频率极高,居于首位,可见在泰国人眼中,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极为重要的代表(见表5)。
在表5中,中文日常口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由于汉语在泰国传播迅速,加上当地华人数量较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接触到中国语言和文字,提到中国,人们就会联想到汉语。A、B两组均表示中国语言文字很有吸引力,汉语拥有重要的地位,可见汉语在泰国已成为英语以外最重要的外语,绝非虚言。相较而言,B组因为有汉语学习经验,对汉语本体知识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此外,中文诗词和俗语谚语等也深受学习者青睐;B组有人写出“学好中文走遍天下都不怕”,表现出对汉语更高的热情,亦有人在访谈中表示“汉语学习在就业方面具有优势”,显示出强烈的工具型动机。
除语言文字之外,其他文化词语的分类详见表6。
表6顯示,在泰中国文化形象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人生活中的文化,包括茶文化、饮食和节日等传统民俗。由于泰国华人移民较多,随之带去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也为人熟知。但相对来说,文化形象中文学、艺术、科技、民族价值观等“上层建筑”的内容较少。比较发现,A组在这方面的认知极其有限,而B组的词汇则相对丰富得多,涵盖了历史、思想、文学、戏曲、舞蹈、音乐等各方各面;此外B组还列出了中国医学、社会规约和少数民族等相关词汇,表现出更加宽阔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可见,B组较之A组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更具广度和深度。
(五)国民形象。国民形象也是中国形象的重要部分,本文调查中国民素质类的联想词语也为数不少。我们将这些词语分为美德类、劣性类和不良行为三类(见表7)。
以上词语所反映的中国国民形象可谓“喜忧参半”。首先,泰国民众公认中国人拥有勤劳、坚韧、孝敬等优秀品质,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反映中国国民素质不高、不懂礼貌、自私、喜欢喧哗,卫生习惯差。总体上看,国民形象在A组的中国形象认知中权重较高,而在B组则相对较低。B组在访谈中普遍表示出对中国国民素质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如“国家的跨越式发展导致了民众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中国的资源与人口的不平衡,包括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当前民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尽如人意”;也有人表示“中国人没有那么不文明,如果来到当地接触会了解真实情况”等等。
(六)补充问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泰国,学过汉语的人群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全面优于未学过汉语的人群。为检验上述结论,我们根据前文归纳的中国形象维度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采用五点量表的形式,调查了A、B两组对象对中国政府、经济、产品、文化和国民形象的看法。问卷整体信度较高(克伦巴赫α=0.809),两组共回收问卷738份,T检验的结果显示,学过汉语的人群对中国形象各个维度的评价均显著高于未学过汉语的人群(p值均<.01),较好地印证了前文的分析结论。
三、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将泰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摘要如下:在未学过汉语的泰国民众眼中,中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是个有魅力的文化大国;但另一方面,该群体认为中国政治制度缺乏吸引力,社会无序,假冒商品多,国民素质较差。对该群体而言,华人移民风俗和中国出口商品是中国形象的重要来源。对于有汉语学习经验的泰国民众,中国是一个繁荣的强国,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文化有魅力,同时也具有多样性;中国是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中国仿冒商品多,但也有一些知名品牌;国民素质问题主要是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和区域差异等造成的,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对这一群体而言,中国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来源。最后,对所有泰国人来说,中国语言和文化都是国家形象最重要的部分,多数人相信中国未来将成为最有权威的国家。
以上结果反映出泰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是整体向好的,学过汉语的群体中国形象认知明显优于未学过汉语的群体。那么汉语传播同中国形象认知是如何互动的呢?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一)语言文化是中国形象的重要名片,汉语形象亦需积极规划。在泰国,中国语言和文化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泰国历史上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较深,国内也拥有较大的华裔族群,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并不陌生。近年来泰国借助汉语国际推广的东风,在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快速推动汉语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在当今泰国社会,语言文化在中国形象中的权重极高,泰国民众对汉语的好感度很强,加上政府和高层人士大力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汉语的声望。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的语言文化资源,将汉语打造成中国形象的名片,是提升中国形象的有力举措。此外,我们还发现,中国经济是泰国民众汉语学习的最大驱动力。无论对于华裔或非华裔人群,经济利益和就业前景是他们选择汉语的根本动因。李宇明曾提到汉语的“声望规划”问题,汉语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亦当积极进行规划和塑造。对泰国民众而言,不宜再将规划重点放在中国语言文字古老悠久的历史上,而应着重强调汉语所承载的信息量,并紧密围绕民众的学习动因,强化汉语的经济价值,将汉语形象同中国经济形象联系起来,这将使汉语更具吸引力和号召力。
(二)泰国汉语传播直接和间接影响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本文发现,汉语传播对中国形象认知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学习汉语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国形象认知。直接影响主要来自汉语本体。泰国历史上处于汉字文化圈内,汉语在民众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历史悠久的汉字、优美的诗词以及语内蕴含的文化与思维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唤起情感共鸣,提升中国语言文化形象。间接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知识的传输。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够通过学习内容接收关于中国各方面的知识,包括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国情等等。这些知识越积累,学习者对中国的认知就越全面。(2)信息渠道的扩展。汉语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信息量巨大。本文的研究表明,汉语学习者能够凭借这一工具获取更多该语言承载的信息,其中华文化认知不仅止于感性,而是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汉语学习是他们的中国文化认知由浅层向深层转移的关键因素,是理解文化“上层建筑”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汉语学习还能扩展学习者的信息渠道。主体在构建国家形象时,信息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不懂汉语的泰国人接触的多是本国媒体或西方媒体,而学习汉语的人则会接触到更多中文媒体。从本文的调查来看,中国影视、网络和一些社交软件(微信等)在泰国汉语学习者中较为普及。接触中国国内媒体,有助于紧跟当代中国的时代脉搏,减少外媒选择性报道造成的认识偏颇,树立更加正面的中国形象。(3)现实接触的增加。国家形象源于一国的现实,但往往不能完全反映该国的现实。因为人们只根据自己接触到的部分现实做出推断和评价,再加入各种主观因素的过滤作用,使国家形象认知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不过,与一国的现实接触越多,认识就越客观,国家形象认知就越接近于该国的真实状况。汉语学习能带动来华旅游、留学、贸易、交流访问等,促使学习者增加同中国现实的接触。本文调查中学过汉语的泰国人有58.4%从事涉华职业,58.4%有来华经历,而没学过汉语的人比例仅为2.3%和9.8%。留学、工作等经历丰富了人们同中国现实的接触,有助于他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巨大变革和国情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客观全面的中国形象。
(三)泰国汉语传播与中国形象的互动性。泰国汉语传播对中国形象认知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反之,中国形象也会影响汉语传播。从本文的研究来看,泰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维度还比较局限,主要以经济和文化为代表,而其他方面形象的建设仍需加强。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大力传播积极的经济形象,继续弘扬优良的文化形象,改善薄弱的产品形象,善用流行文化和名人效应提升国民形象,努力实现在泰中国形象的全面提升,进一步促进汉语在泰国的传播。
[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YY011)和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选题项目资助。泰国博士生吴有进为本文的海外调研和数据翻译做了大量工作,吴应辉教授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