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德东华镇人,杨福六自出生到现在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他在这里长大,后来又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小工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4年,杨福六决定放弃工厂创办一家合作社。这个决定来得很突然,但是也不突然。作为一个农民,杨福六始终关注国家农村政策,他是一个头脑机敏的人,他认为现在是从事农业的黄金时期,于是他关闭了工厂,投身到农村。
三年过去了。杨福六现在提起当年自己的决定时,笑容里颇有些苦楚。“做农业辛苦,远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是我不后悔,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我就要坚持下去。”
在杨福六的坚持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他一直希望能凭借合作社的发展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这个听起来非常宏大的目标不容易实现,但是杨福六一直在坚持,他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期限,他希望到2019年社员的平均收入能达到10万元。
但是很快,杨福六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英德有数十家农机合作社,仅在英东也有五六家,这些合作社大多都是“单打独斗”,信息和资源难以共享。当时杨福六管理的东华镇兴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起初只有8个社员和13台农机具,到了农忙时节难以满足当地农业耕作的需要。有过经营工厂经验的杨福六深知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于是他萌生了把英东的合作社整合为一个联社的想法。
2017年1月,东华镇兴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兴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合作社等联合组织起来的一个新型合作社——英德市英东区域性农机合作社正式成立,该合作社整合了英东片区农机、种植和深加工等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烘干、加工、售卖”一条龙服务功能。资源整合以后,合作社现有112个社员,97台农机具,满足了英东片区农业生产需要,同时还把作业服务范围扩大到了翁源、新丰、佛冈等地。仅2017年合作社农机作业面积就达48 000多亩,服务农户3 000多户,年收入达到500多万元,并被评为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杨福六说,“成立英东区域性农机合作社是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现在联社有了新名字“英东区农事服务中心”,除了农机作业服务、加工等,农事服务中心还有自己的保鲜冷库,如果行情不好,就把合作社生产的蔬菜存放到冷库里,等市场回暖再卖,尽量减少合作社的损失。“通过经营合作社,我们将分散的土地和农户组织起来,搞起规模经营和订单农业,实现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杨福六说。
如今,合作社已形成“合作社(联合社)+基地+农户+农产品加工厂+农产品超市”的联合生产经营模式,各自分工明确。合作社负责农业生产作业服务,农产品加工厂负责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超市负责农产品销售。入社农户的生产成本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既可现金支付,也可用收成后的稻谷作等价支付,按年为结算周期,以“多退少补”的原则进行结算,直接减轻了农户的经济负担。除此之外,由于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大大降低了农民自已购买种子化肥的成本。英德农机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吴孙雄说,现在农事中心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粮食银行。农事中心和农户签定了农事服务协议后,农户拿着这份协议可以到周边乡镇的农资销售点免费提取需要的农资,等水稻收割以后农户可以自由选择是以粮抵农资还是折现后偿还农资,形式非常灵活。
在所有的光环之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和酸楚。“我现在既要管理合作社也要开着机器去打田。”杨福六说,合作社不养闲人。杨福六有一身过硬的机械维修本事,不管什么机械,听声音他就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现在合作社做大了,仅靠自己是不行的,现在需要培养年轻人来接替这个工作,年轻人不好培养,人难请,而且愿意吃苦的年轻人不多。”
杨福六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回到农村帮自己一把,但是在广州读书的儿子不愿意回来,也不支持杨福六做合作社。虽然儿子不支持,但是每年暑假,儿子都会开着机器下田作业,尽量减轻杨福六的负担。
尽管2017年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顾虑也不少。首先就是设备不足的问题。目前,农事服务中心已建有烘干能力为120 t的烘干中心,但是仍不能满足合作社的需求。负责烘干中心的一位合作社成员称,目前烘干这一项是不赚钱的,但是不上这个设备是不行的,因为现在粮食烘干是大问题,每年收稻的时候正是夏季,天气多变,“往往中午12点到下午两三点来一场雨,稻谷就全完了。我们现在的烘干设备在农忙时忙不过来,还需要再加大投入,但是一套设备几十万,仅靠我们自己很难拿出这么多钱。”
烘干中心的投资建设是个大工程,除了设备还有场地、厂房等,据了解,目前在用的烘干中心仅杨福六个人就投入了75万元,其他资金由合作社成员自愿按股份入股。
育秧大棚也是合作社目前急需的。现在合作社的水稻基地已达数千亩,受资金影响,合作社一直大田育秧,与工厂育秧相比,大田育秧质量难以保证。但是如果投资建设一个育秧中心,平均成本10 000元/亩,这也是当前合作社难以承担的。
尽管面临的困难多种多样,但是杨福六始终坚持一点——我们土生土长在这里,不能和外面那些服务组织一样乱收费,比如外省来的农机服务组织会根据水稻情况不同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但是杨福六要求所有的收割服务都只能收100元,不能因为地块、作业环境不同而乱收费,而且一定要保质保量做好。
当问到如何看待2017年取得的成绩时,杨福六表示满意,但是在满意之外也有遗憾。杨福六算了一笔帐,500万元的收入平均分到100多个社员手里,每个人分到的并不多,而且这些钱还要继续投到合作社的发展中去。按照杨福六的规划,明年每个社员的收入将达到10万元,距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对于杨福六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合作社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但是,杨福六称,自己还将坚持下去,“我想尽我的所能服务好我们这里,我也一直告诉我的小孩,他将来也要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这是一种最朴实的感情,对家乡、对土地的热爱使得像杨福六这样的农民投身农业,投身合作社事业。正是得益于英东区域性农机合作社的服务,今年春耕期间,英东片区的农业生产开展得红红火火,可以预见,今年也将是一个丰收年。吴孙雄说:“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东华镇四镇合一后农田面积达12万亩,这么大的耕作面积,但是没有一亩田丢荒,英东区农事服务中心功不可没。”
“我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一心一意、踏踏实实把它做好,最起码能带动周边的农户,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不管别人笑我也好骂我也好,最主要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杨福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