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虹锦 唐 颖 宋月萍
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女性教育优势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明显。2012年,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中的女性比例达到51.35%,女生人数超过男生64.78万人。①数据来源:《教育部公布2012年统计数据:全国在校女大学生超出男生64万》,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3_11_08_184282.shtml.在学业成就和各类奖项评选中,女性的表现都要优于男性,性别差异显著。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是性别和社会公平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我国政府与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和消除性别歧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学业表现、奖励荣誉、就业率等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是对奖学金效用的性别差异研究尚比较缺乏。
奖学金是国内外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一项重要设计,旨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全面发展。我国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基本分离,学习成绩是奖学金评选的核心指标,其设置的目的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并辅以资助作用。奖学金具有精神激励、物质资助、价值引导的功能,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显著的“奖优性”能够提高学生对个人价值的认同,并改善部分学生经济困难状况,使得优秀学生能够投入更多时间进行学习。另外,高要求、低比例的奖学金评选制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热情,引导学生良性竞争,努力进取。2016年,教育部提出要大力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的重心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重视培养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受助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一背景下,应该更加重视对于奖学金效用的分析研究,以推动高校更充分有效地发挥奖学金的育人功能。
国际上关于奖学金的研究较为丰富,除了研究奖学金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外,还聚焦于奖学金与学生入学概率、专业选择、就业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在奖学金与学业表现关系的研究中,国外的研究发现,奖学金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1]其他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指出,相比于助学金,奖学金促进学生学业表现提升的效果更为明显。[2]国内学者主要就我国奖学金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进行研究,致力于健全和完善奖学金政策体系。有学者认为,我国奖学金存在评定方式不够透明、公示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会降低奖学金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3]部分学者运用激励理论和学生选择理论,发现学生如果在往年获得奖学金,就能够激励他们在来年取得显著更好的成绩。[4]经济资助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正相关,与他们的学业表现正相关,与他们的课程不及格率负相关,学生资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5]还有的研究发现,对研究生的经济资助可以激发他们学习与科研的积极性,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6]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对于高等教育领域性别差异的研究便蓬勃开展起来。张兆曙、陈奇发现,高等教育扩招从整体上改变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机会结构,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从家庭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向家庭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从非农村地区向农村地区延伸。[7]也有学者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发现在本科毕业后就业时,男性就业情况显著优于女性,并且女性进入国有企业、党政机关的概率显著低于男性。[8]另外,也有学者聚焦教育表现的性别差异研究。有研究发现女性的高考成绩优于男性,女性本科期间的外语成绩、体育成绩、公共必修课成绩、公共选修课成绩以及GPA均显著高于男性。[9]相较于男性大学生,女性大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更少,但学业表现更好。[10]相较于女大学生,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男生的人数及比例呈整体性、全局性落后。大学男生的奖学金落后是其学业落后的反映,而学业落后是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而成。[11]
我国高等教育的奖学金评选制度着重考量学生的学业表现,并以此激励学生持续进步,不断提升学业成绩。国内外学界从学生个体特征、院校环境条件、学生学业参与程度和努力程度等维度探索了高校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国外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与学生学业表现高度相关的学生发展模型,例如帕斯卡瑞拉(Ernest T.Pascarella)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发展的综合模型,模型显示大学生发展受学校组织特征、高校环境、学生个体背景如入学成绩等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12]库(George D.Kuh)等人提出了大学生发展影响因素模型。他们认为,大学生发展受到其入学前的经验、在校学习行为和院校条件这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13]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也做了很多探索。比如,有学者发现大学生的学习总成就在性别、专业和父母学历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群体差异: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大学学习总成就、通识能力、科技能力、社会性发展程度都要高;父母的学历层次和子女的学业表现呈正相关;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它一般通过学生个体层面的变量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14]学生参与度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在不同类型的院校中存在显著差异。[15]还有研究发现,家庭阶层背景对于大学生在校教育成就具有复杂的影响,其中工农阶层子女的学业成绩是最好的。[16]
作为一种带有鲜明的奖励、荣誉特色的资助方式,奖学金对于学生学业表现的促进作用主要为一种经济性的激励机制。激励性是奖学金的核心功能,这种激励效应是通过评奖、评优等外在因素的刺激,使学生完成目标的行为总是处于高度积极状态,以进一步鼓励、激发、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17]国内虽然已经有不少奖学金与学生学业表现关系的研究,但仍有提升空间。一是相关研究的样本不能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致使研究结论难以推广。二是缺乏奖学金对学业表现影响的异质性,尤其是缺乏性别视角的研究。因此,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激励理论,以北京不同类型的普通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获得奖学金是否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尤其注重奖学金对学业表现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以期为调整奖学金政策、提高奖学金育人功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
我国现行的奖学金政策规定:奖学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评选,本科生奖学金在新学年的开学初(9月份)进行评选,所有评选工作在当年11月前完成。[18]学生在本学年是否获得奖学金取决于上一学年的学业表现,而本学年奖学金的评选结果则是研究奖学金对学生本学年学业表现的激励效用的依据。
本研究使用三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实证分析奖学金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
模型一的核心自变量是所有学生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是否获得奖学金这个虚拟变量,1表示获得奖学金,0表示没有获得奖学金。因变量为学生在对应的大二学年、大三学年学业表现的变化。学业表现变化=(本学年学业表现班级排名/本学年班级总人数)—(上学年学业表现班级排名/上学年班级总人数)。显然,学业表现变化为负数表示学业表现提升,正数表示学业表现下降。由此我们可以将模型表示为:
上式中,Y表示学业表现的变化,scholarship为核心解释变量是否获得奖学金。Xi为控制变量,根据文献综述,本文选取了以下控制变量:性别、政治面貌、学生经济状况、父亲受教育水平、学校类型、家庭居住地、前一学年的学业表现、高考成绩,并纳入以下交叉变量:获得奖学金*性别、获得奖学金*政治面貌、获得奖学金*学生经济状况、获得奖学金*父亲受教育水平。其中,将所有样本的家庭年经济收入由小到大排列,再平均分成3份,得到学生经济状况变量(低水平、中等水平、高水平)。
模型二的核心自变量是所有女生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是否获得奖学金这个虚拟变量,因变量为所有女生在对应的大二学年、大三学年学业表现的变化,其他变量同模型一。
模型三的核心自变量是所有男生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是否获得奖学金这个虚拟变量,因变量为所有男生在对应的大二学年、大三学年学业表现的变化,其他变量同模型一。
在考察奖学金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时,简单估计会因为忽视样本的自选择偏差导致估计的内生性偏误。[19]正常情况下,能够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身就成绩优秀,学习动力强,在没有获得奖学金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业表现依然会进步,仅使用简单多元线性回归可能会高估奖学金促进学生学业表现的激励作用。本文想要探究获得奖学金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理想的办法是获得每一名学生分别在没有获得奖学金和获得奖学金情况下学习成绩的变化,这两个学习成绩的变化的差值就是获得奖学金的激励效用,但是现实中我们只能观测到获得奖学金学生或没有获得奖学金学生其中一个的成绩变化值。这两类学生在学习基础、方法、动力和时间等因素上都可能存在很大差别,这些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是否能获得奖学金,只有控制住这些差异后,样本的选择偏差才有可能被控制住。本文准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来控制内生性偏误,该方法将以上影响因素转化为获得奖学金的条件概率,依据这个倾向得分,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找出一组人,使这组人在主要特征上与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在统计上没有差异,构造出一个模拟的对照组。这个模拟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际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群体)在学业表现变化上的差异,就是奖学金的激励效应的结论。
本文将首先对全体学生做倾向得分匹配,再分性别对全体女生和全体男生分别做倾向得分匹配,以控制各样本的内生性偏误,得到更准确的奖学金激励效应的结论。
本文所使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调查数据中心开展的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调查总体为北京市所有教育部直属、其他部委或者北京市所属大学中全日制一年级和三年级本科生。被访样本是从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高校学籍名单库中随机取得的,直接抽取到学生个人,保证了抽样过程的可控性和随机性。该调查采用跟踪调查设计,凡初次参与了调查的学生都被邀请参与后续年份的调查,以2009年为基准年,对当时的大一(2008级)及大三(2006级)两个年级的代表性样本,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进行了3次追踪调查。对于2008级学生而言,这四年反映的是他们整个大学时代的成长经历;对于2006级学生而言,四年经历反映了他们从大学走向社会的过程。
我国优质的高校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首都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国内地教育最发达的城市。根据2017年教育部数据,北京共有92所普通高等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务院委办所属高校、市属高校),这其中包含中国高等教育的2艘航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8所“985”高校和 24所“211”高校。北京“985”高校占全国“985”高校总数的 20.5%,“211”高校占全国“211”高校总数的21.4%,两项指标在全国所有省市排名中均高居第一。可以说,北京凭借首都的政治、文化、经济优势和最丰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其数量巨大、层次丰富、拔尖生突出的特点对于研究奖学金的激励效用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本文主要关注获得奖学金是否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学业表现以及获得奖学金对于不同性别学生学业表现影响的差异,因此选择了2008级学生2009年(大一)、2010年(大二)、2011年(大三)三年的数据进行研究。经过筛选,最终得到的样本量是4129个,其自变量、因变量的具体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说明
如表2所示,不同性别和政治面貌的学生获得奖学金比例的差异比较大。女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29.4%)比男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21.5%)要高约7.9百分点。中共党员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高达44.9%,比非中共党员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22.0%)高出22.9百分点。而父亲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类型、家庭居住地不同的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都在25%左右,差异很小。
从整体上看,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业表现都有提高,但是提高的程度不同。首先,获得奖学金学生的学业表现的均值提高了0.036,没有获得奖学金学生的学业表现的均值提高了0.003,前者学业表现提高的幅度比后者高了0.033,差异最大。其次,不同性别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学业表现提高程度差异也较大。女生的学业表现提高幅度比男生高了0.016。家庭经济收入低层次的学生的学业表现提高幅度(0.020)最大,比家庭经济收入高层次的学生(0.015)高了0.005,比家庭经济收入中等层次的学生(0.009)高了0.011。按照家庭经济状况低、中、高排列,学业表现提高幅度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其余分类情况下学生的学业表现提高幅度差异不大。
进一步比较奖学金对不同类别学生学业表现影响的差异,无论以何种标准将学生进行分类,获得奖学金学生的学业表现的提高幅度都显著高于未获得奖学金学生,详见表3。首先,获得奖学金的男生和没有获得奖学金的男生的学业表现提高幅度的差异为0.029,获得奖学金的女生和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女生的学业表现提高幅度的差异为0.028,这表示是否获得奖学金对于学业表现的影响在性别变量下几乎没有差别。其次,是否获得奖学金对于学业表现的影响在不同政治面貌学生中的差异最大,达到0.029。再次,是否获得奖学金对于学业表现的影响在不同学校类型学生中的差异很大,达到0.024。是否获得奖学金对于学业表现的影响在父亲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学生中差异较大,为0.016。是否获得奖学金对于学业表现的影响在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层次的学生中存在差异,差异为0.011。是否获得奖学金对于学业表现的影响在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学生中存在差异,差异是0.013。
表2 不同类别学生获得奖学金比例均值和学业表现变化均值
表3 不同类别学生在是否获得奖学金情况下的学业表现变化
在不同分类情况下,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女生人数在整体上都要多于男生人数,如表4所示。在大二阶段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除了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男生、非“清北人”的“211”高校的男生、家庭居住地在农村的男生,其人数要多于对应的女生以外,其他分类情况下获得奖学金的女生人数都要多于男生,且非中共党员女生、家庭收入高水平女生、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的女生、非“211”高校女生、家庭居住地在城市的女生要远远多于对应的男生。在大三阶段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除了家庭经济收入低水平男生、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男生、清华北大人大男生、非“清北人”的“211”高校男生和家庭居住地在农村的男生,其人数要多于对应的女生以外,其他分类情况下获得奖学金的女生人数都要多于男生,且家庭收入高水平女生、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的女生、非“211”高校女生、家庭居住地在城市的女生要远远多于对应的男生。
表4 不同类别获得奖学金学生的性别差异 (单位:人)
大二或者大三学年,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女生的学业表现都要优于男生的学业表现,如表5所示。在大二学年,女生与男生的学业表现均值的差距不大,为0.0071;但到了大三学年,差距明显增大,达到0.0303。
表5 不同年级获得奖学金学生学业表现的性别差异
学业表现变化用本学年学业表现的班级排名减去前一学年学业表现的班级排名的差值度量,差值为负数表示学业表现提高,差值为正数表示学业表现下降。如表6所示,本文一共做了三个模型。在三个模型中,获得奖学金都显著提高了对应学生的学业表现。
模型一是全变量模型。结果显示:女生的学业表现提高程度要显著高于男生(0.0422);相比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获得奖学金学生的学业表现显著提高了0.0923。男生的学业表现相比女生的学业表现显著下降了0.0422,这表示女生在学业上的表现显著优于男生。通过交互项可知,获得奖学金的男生学业表现显著提高了0.1223,获得奖学金的女生学业表现显著提高了0.0923,这表示获得奖学金对于男生的学业表现促进作用更大。奖学金对男生的激励作用更大的部分原因来自女性的“教育优势”,从表5可以看出,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女生的学业表现优于男生的学业表现,正因为她们的班级排名更靠前,基础更高,反而导致学业进步的空间小于男生。
表6 学业表现变化影响因素模型的估计结果
中共党员学生的学业表现相比非中共党员学生的学业表现显著提高了0.0347。通过交互项可知,获得奖学金的中共党员学生的学业表现显著提高了0.0480,获得奖学金的非中共党员学生的学业表现显著提高了0.0923,这表示奖学金对非中共党员学生的激励作用更大。前一学年学业表现越好的学生,当年的学业表现也会显著提高,增幅为0.335,这表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具有连续性,成绩优异的学生倾向于保持持续进步的状态。用于衡量学生经济特征的两个指标——家庭经济收入层次和父亲的最高学历均未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显著影响,即不同经济层次的学生的学业表现变化没有显著差异。同时,获得奖学金对于不同经济层次学生的学业表现的影响也没有显著差异,即奖学金对于不同经济阶层学生的激励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模型二结果显示:相比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女生,获得奖学金的女生的学业表现显著提高了0.0884;中共党员女生的学业表现相比非中共党员女生的学业表现显著提高了0.0351;前一学年学业表现越好的女生,当年的学业表现也会显著提高,增幅为 0.361;非“清北人”的“211”高校的女生的学业表现相比清华北大人大的女生,学业表现显著提高了0.0192。通过交互项可知,获得奖学金的女生中,父亲为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女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了0.1216,父亲为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女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了0.0884,这表示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对父亲为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女生更大。另外,获得奖学金的女生中,中共党员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了0.0629,非中共党员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了0.0884,这表示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对非中共党员女生更大。
模型三结果显示:相比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男生,获得奖学金的男生的学业表现显著提高了0.127;中共党员男生的学业表现相比非中共党员男生的学业表现显著提高了0.0335;前一学年学业表现越好的男生,当年的学业表现也会显著提高,增幅为0.315。通过交互项可知,获得奖学金的男生中,中共党员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了0.0651,非中共党员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了0.127,这表示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对非中共党员男生更大。
政治面貌、学业表现的延续性、交互项“是否获得奖学金*中共党员”在全模型和分性别模型中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影响的方向相同,差异不大。首先,就中共党员变量进行分析,党员本身就是先进性的体现,党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业表现在整体上都要优于非党员学生,他们学业的优异表现也具有持续性。高校的评奖评优项目繁多,其中不少项目倾向于中共党员。与非中共党员学生相比,党员学生更容易在学生组织中担任要职、入选各类培优项目、获得荣誉奖励、谋求到好工作等,他们有更多途径获得认可。而非党员学生获得学校各项奖励荣誉的机会要少于党员学生,加之奖学金评选对于学生的政治面貌没有限制,因此奖学金作为一种奖优性质突出的激励手段,对于非党员学生的效用更大。其次,学业表现的连续性是因为大学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集中了学生所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等。这些课程难度较高,学分占大学四年总学分的比重大,基本决定了学生大学阶段学业表现的总体排名。此外,大学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学业表现也能大致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由于学业表现与学生的评奖评优、保研出国等密切联系,这些因素不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业表现,因此大致形成了先进学生保持优秀、持续进步,后进学生努力追赶的状态。
无论对于全体学生还是分性别来看,用于衡量学生经济特征的两个指标——家庭经济收入层次和父亲的学历层次均没有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显著影响,同时,获得奖学金对于不同经济层次学生的学业表现的影响在整体上也没有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首先,我国已经建立起较完备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这其中助学金、各类贷款和补贴起到了保障学生入学和保障学生基本生活的资助作用,而奖学金主要起奖励和激励作用。奖学金中的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的奖励金额数目较大但名额极少,其余奖学金的奖励金额普遍偏低,边际效用较小,因此经济激励作用不大,对于不同经济阶层的学生的学业表现没有显著影响。其次,本研究所选样本为北京市各类型普通高校的学生,北京优秀高校集中和较高的生活成本实际上已经对样本进行了筛选,现实中能够来到北京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成绩优秀、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庭贫困的学生比例很小,这些因素进一步削弱了奖学金的经济激励作用。
在研究获得奖学金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时,可能会存在样本自选择偏误而导致模型估计产生偏误。本文进行了数据的平衡性检查,结果表明:学生是否获得奖学金在性别、政治面貌、学校类型、高考成绩和上一学年学业表现上的差别是显著的,这些变量很可能也会对他们学业表现造成影响。这些选择机制的存在表明,在分析时需要首先对选择偏差进行修正。在修正过程中,本研究使用了所有协变量提供的信息。为进一步论证获得奖学金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文章以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为基准组,对是否获得奖学金进行倾向得分匹配。通过将获得奖学金学生与没有获得奖学金学生进行匹配,得到控制内生性偏误后的学习成绩变化差异。[20]
表7 变量误差消减状况
本文一共采用了三种选择偏差的修正方法:卡尺内最近邻匹配、核匹配和半径匹配。三种方法都消除了绝大多数控制变量的不平衡,但是以半径匹配的效果最佳。表7显示的是半径匹配前后主要变量的误差消减情况,其反映出所有控制变量的处理组、控制组之间的标准偏误都有不同幅度消减,这意味着处理组与控制组的个性特征得到了有效控制,它们的差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消除。
表8展示了利用三种倾向分数匹配方法得到的奖学金对学生学业表现的效应。从T检验的结果来看,模型在三种倾向分数匹配方法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1%的显著性水平),这意味着获得奖学金会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选取匹配效果最好的半径匹配方法的结果,即获得奖学金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幅度约为0.096个单位。
表8 奖学金对学生学业表现的效应(ATT)
同理,本文运用以上三种倾向分数匹配方法分别得到了奖学金对女生和男生学业表现的效应。如表9所示,从T检验的结果来看,模型在三种倾向分数匹配方法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1%的显著性水平),这意味着获得奖学金会对女生的学业表现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选取匹配效果最好的半径匹配方法的结果,即获得奖学金能够显著提高女生的学业表现,幅度约为0.093个单位。
表9 奖学金对女生学业表现的效应(ATT)
如表10所示,从T检验的结果来看,模型在三种倾向分数匹配方法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1%的显著性水平),这意味着获得奖学金会对男生的学业表现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选取匹配效果最好的半径匹配方法的结果,即获得奖学金会显著提高男生的学业表现,幅度约为0.1个单位。
表10 奖学金对男生学业表现的效应(ATT)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内生性偏误的情况下,获得奖学金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分性别来看,奖学金对女生和男生的激励作用方向相同,程度略有差别。奖学金显著提高女生的学业表现的幅度约为0.093个单位,显著提高男生的学业表现的幅度约为0.1个单位。奖学金对男生的激励作用更强,其部分原因是女生学业表现的基础更好,班级排名原本就更高,因此提升的空间要小于男生。
但同时,本研究发现,女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提高速度要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相比于男生,女生更为“不以物喜”,其学习成绩的提升更多来自奖学金等物质奖励之外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以及内在驱动等。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奖学金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有待于通过实现目标群体精细化、奖励方式的多样化来得到提升。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健全教育投入机制,完善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全覆盖、奖助贷勤补免多元化的学生资助制度体系。完善国家奖学金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奖学金对男女学生学业表现的激励作用,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奖学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奖励金额。同时,高校应探索多元化的、与学生的学习科研紧密结合的奖学金发放形式,以提高奖学金的实际效果。
研究还发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具有连续性,因此大学一年级的学业表现变得尤为关键。高校在新生教育阶段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的意识,加强对新生第一学年学习成绩的监测,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新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助其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1]B R Curs,C E Harper.Financial Aid and First-Year Collegiate GPA: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Approach[J].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12,(35).
[2]M Stater.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id on College GPA at Three Flagship Public Institution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9,(46).
[3]田苏宏,方璐.从奖学金激励功能探析高校奖学金评定制度的优化[J].高校辅导员,2014,(1).
[4]李锋亮,向辉,刘响.奖/助学金能否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以清华大学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
[5]杨钋.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
[6]刘文娟.研究生资助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首都高校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4,(2).
[7]张兆曙,陈奇.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2).
[8]文东茅.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学业及就业的性别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
[9]蔡蔚萍.女性教育优势能否延续到劳动力市场——基于高考成绩、本科学业表现和就业情况的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6,(6).
[10]岳昌君.高等教育与就业的性别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
[11]李文道,孙云晓,赵霞.中国大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奖者的性别差异研究[J].青年研究,2009,(6).
[12]Cunningham A F,Parker T.State of Diffusion:Defining Student Aid in an Era of Multiple Purposes[R].Washington,D.C.:The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9.
[13]Ben Gose.Changes at Elite Colleges Fuel Intense Competition in Student Aid[EB/OL].http://chronicle.com/article/Changesat-Elite-Colleges-Fuel/21202/,1999-02-05.
[14]周廷勇,周作宇.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2,(3).
[15]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
[16]朱斌.文化再生产还是文化流动?——中国大学生的教育成就获得不平等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8,(1).
[17]唐丽珍.奖学金评定工作中的激励理论效应浅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18]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90 号)[EB/OL].http://www.csa.cee.edu.cn/zhengcewenda/2013-07-23/1726.html.
[19]宋月萍,张涵爱.应授人以何渔?——农民工职业培训与工资获得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5,(1).
[20]杨凡,陶涛,杜敏.选择性、传统还是适应:流动对农村育龄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