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源
舞狮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原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中国民间传统文体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舞狮竞技逐渐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因此,了解舞狮竞技运动的发展历程,熟悉舞狮竞技运动规则,研究竞赛规则的变化对舞狮竞技运动的影响,探求其发展趋势,有利于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新规则,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促进舞狮竞技运动的发展。
三国时期,魏国人广陵亭侯孟康在《象人》中写道:“若今戏如虾,狮子者也。”北魏杨炫之在《洛阳珈蓝记》中记述:“作六牙白象负释迦(佛像)……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兽名)、师(狮)子导引其前”[1]。从这些有关狮子的诗句不难看出当时狮子是用来驱邪的护法神兽且为佛祖引路。根据前人所描述的活动形式上来看,这种“导引其前”的狮子与现代舞狮运动的引狮郎的角色略有相通,但在形式、功能、技巧等方面都与现代舞狮差异颇多。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舞狮”,因为它的作用不在“看”,而在于“用”。相比之下,现代舞狮则更注重群众观赏性、演绎性,音乐伴奏、故事情节演绎等要素,注重其体育性质与艺术表现手段的交相辉映。
《后汉书》中记载:“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越氏国献狮子;二年(公元88年),安息国献狮子。”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狮子作为西域的贡品进入中国。自此以后,西域使节造访都会派人进行训狮表演。这种驯狮表演很可能就是舞狮的前身。《汉书九十六西域传》写到:“乌弋山离国王有桃拔、师子、犀牛。师子即狮子,此是百戏化装,非真兽[1]。”直接表明了当时汉朝就有了狮子舞这一表演性的活动。这一时期的狮子舞主要指的是外国使者进行的驯兽表演。通过与“三国起源”学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狮子已由“引路神兽”演化为一种表演工具,而这种表演形式与现代舞狮中包含的引狮员戏狮、逗狮的场景极其雷同,只不过现代舞狮的目的是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将人物化为狮来表演。
南北朝宁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宁书·宗悫传》:“代林邑,喜自奋请引……林邑五范阳迈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在这一时期,舞狮在军队中流行,并推广至民间,被看作是舞狮的起源。但是这时的舞狮并不称为舞狮,而是称为“太平乐”。《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押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乐。”所描述的太平乐与近现代的舞狮在方法形式上极其相似,都是人扮演狮子来进行杂耍娱乐,并以这种活动形式来表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舞狮在没有成为体育项目之前,一直流传于民间,主要是用于娱乐、祭祀、喜庆活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舞狮运动也逐渐走出了庙会、走会、戏台和佛教活动的苑囿,成为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媒介[2]。1995年2月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成立和首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的举办,标志着舞狮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现代竞技运动项目。
1995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的第一版《中国舞龙竞赛规则》出台,标志着舞龙舞狮运动形成了自己的竞赛体系。该版规则虽未涉及到舞狮项目,但其内容为舞狮运动规则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一直影响着龙狮运动的发展走向,意义重大。例如:规则中对项目设置采用10 分制的评分机制;套路时间的规定和动作难度的分类( A 级较为简单的技巧动作、B 级有一定难度的技巧动作、C 级高难度的技巧、组合动作) ,一直都是舞龙舞狮竞赛规则的基本要素。时隔六年,2001版《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由国际龙狮总会审定,颁布的规范性条文适用于世界性比赛[3]。2001版竞赛规则标志着舞狮竞赛规则的从无到有。此后的舞狮竞赛规则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国际龙狮总会于2002 年审定出台了《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英版) 》对照,使舞狮竞技运动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为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版规则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舞龙竞赛规则;第二部分是舞狮 (南狮) 竞赛规则;第三部分是舞狮 (北狮) 竞赛规则;第四部分是舞龙舞狮竞赛裁判法;第五部分是附件[4]。舞龙、南狮、北狮章节的独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规则建构模式,从而使竞赛规则更加完善和规范,实用操作更加便捷。南、北狮规则内容根据项目特点的不同对动作规格的常见错误扣分进行明确的分类和细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比赛的公平性、客观性,为舞狮动作技术、套路编排发展拓展了空间。2003年《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在延用2002年规则的同时,只新增了舞龙技能项目(抽签舞龙、竞速舞龙和障碍舞龙)的内容[5],而并未新增舞狮(南、北狮)技能项目。对于竞技舞龙来说虽是一种全新竞赛模式的尝试,打破了舞龙比赛只有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竞赛项目,然而对于舞狮(南、北狮)竞赛项目并未有所改变。
2008年北京奥运给舞狮竞技运动带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国际龙狮运动联合会为了可以更系统化、科学化的开发龙狮运动资源,制定了更符合舞龙舞狮运动发展的2008 版《国际舞龙南狮北狮竞赛规则、裁判法》,形成了龙狮运动较为全面系统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该规则和裁判法在内容方面改变较大,从竞赛的项目、道具、时间、分类、评分标准到参赛人数等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舞狮(南、北狮)技能项目(抽签、竞速、障碍)也首次出现在该版规则中。2011年由国际龙狮运动联合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舞龙南狮北狮竞赛规则、裁判法》,是迄今为止的第六个版本,也是现行舞龙舞狮竞赛所遵循的权威法规。该版规则与2008版相比内容改变不大。最大变化是对龙狮竞赛时间和北狮自选套路难度动作要求的数量进行了调整。
竞赛规则是技术的导向。龙狮竞赛规则从无到有再到规范出版历经16年共6个版本。回顾舞狮竞赛规则的发展历程,从竞赛时间、难度数量、分值、竞赛项目设置、参赛人员等方面对新规则与旧规则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与思考现代竞技舞狮运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势必对舞狮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表1 各版舞狮竞赛规则关于套路比赛时间要求的变化
比赛时间的要求对教练员套路编排、难度动作的选择、运动员身体素质等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2011版舞狮规则规定比赛套路时间由2008版的9~15分钟缩短至7~10分钟。大幅度的时间缩减使得整个竞赛套路的紧凑性与刺激感增加,同时时间的缩减标志着对参赛队技术水平的更高要求。迫于时间压力,大部分参赛队会将精彩的动作与情节相对集中化,停顿点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比赛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同时规则的发展不仅对时间进行了缩减,而且对时间的掌握能力要求更高。规则在发展过程中完善了对时间超出或不足进行了扣分的规定:不足或超出规定时间1秒至15秒扣0.1分;不足或超过规定时间15.1秒至30秒扣0.2分。依此类推[6]。
从表2和表3中不难看出,2001版规则中首次制订了舞狮的动作分类和难度动作(A级、B级、C级)并沿用至2002版和2003版中。规则对难度动作级别和数量提出明确的要求,是舞狮竞赛规范化的重要路径,是评判舞狮技术动作正确与否的核心准则,也对竞技舞狮技术动作的发展起到了意义深远的促进作用;2008版取消了难度动作分值等级,对动作的难易程度划分为基本动作和难度动作两大类,规定了自选套路中难度动作的数量;2011版新规则主要缩减了北狮自选套路难度动作的数量,由2008版要求的10个减至5个,难度动作数量的减少,促使运动队不再一味追求难度动作数量,而是回归舞狮基本功和狮型狮态的神韵表现。与此同时,北狮难度数量的减少,使运动员依据自身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动作,拓宽了套路编排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提升整体套路的流畅度,使比赛更具观赏性。
表2 各版南狮竞赛规则关于动作分类、难度数量、要求及分值变化表
表3 各版北狮竞赛规则关于动作分类、难度数量、要求及分值变化表
如表4所示,舞狮竞赛规则中连续三版都只有自选套路评分内容,直到2008版规则中才新增规定套路、传统项目、技能项目的评分内容并沿用至2011版。竞赛项目的不断增加在丰富了舞龙舞狮竞赛体系的同时,也保证了项目的多元化、多维度发展,使其发展空间扩大。
表4 历版规则关于南、北狮竞赛项目设置的变化
由表5可以看出,随着比赛规则的不断完善,从2008版规则开始缩减了参赛人员,鼓乐人员和替换人员,直接降低了各个参赛队的成本,减少比赛承办方的经济支出[7]。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舞狮竞技运动人才的全面发展,提高了教练员对运动员“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
表5 历版规则关于南、北狮参赛人员的变化
2011年《国际舞龙南狮北狮竞赛规则、裁判法》将南、北狮技术称为技巧动作,规定为基本握法、基本手法、基本步型步法、形态动作、神态动作。对比南、北狮基本动作的不同,发现新规则下南、北狮技术动作的特点:(1)南、北狮舞狮员握狮头的基本握法不同。究其原因,是由于南、北狮所要表现出的狮子形象、个性不同,所运用的舞动狮头的技巧不同,以及狮头的构造和重量不同,使得南、北狮握狮头的基本握法存在差异。但南、北狮所运用的步型步法大致相同,都是以武术步型步法为原型,加之以南、北方的地方特色元素,南狮以灵动多变的步型步法为主,北狮以坚实粗犷的步型步法为主。(2)形态动作方面,南、北狮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南、北狮都对狮子的蹲姿、站姿、俯卧姿势、捕食动作、翻滚动作、梳毛姿势进行了演绎。不同的是南狮倾向于表现狮子的灵动传神,而北狮则侧重于表现狮子的勇敢威猛。(3)神态动作与形态动作相同,南狮着重表现狮子的灵动传神、活灵活现,北狮着重表现狮子的雄健、威猛和霸气。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技术训练和比赛中,不断提高竞技舞狮基本技术的重视程度。在不穿戴舞狮器材的条件下抓细节,体会动作内涵,表达动物形态,从而保证狮形狮态的饱满[8]。
竞赛项目中的传统项目的评分侧重于套路的传统性和观赏性。相比较规定套路的一板一眼和自选套路对难度的要求,传统套路更重视利用器材、人数、场景布置等营造有创意的套路主题,使编排呈现叙述性的“故事”情节,有起因、经过、结果,起伏转折。传统南狮核心是采青,青、阵(主题)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例如:蟹青、蛇青、蝎青、蜈蚣青、蜘蛛青等。虽要以传统舞法(基本规律、逻辑、程序)进行,但可借助于器材、摆设抽象性的山、水、桥、井、溪等景和物,以此烘托出创编主题。而在传统北狮项目上,2011版《国际舞龙南狮北狮竞赛规则,裁判法》第五章第十四条规定,场上群狮最多不超过6只,不少于3只;比赛器材自备,必须保证安全并符合规则的要求。不难看出,无论是在竞赛类型(三狮赛和群狮赛)还是在道具器材的选用上,相比自选和规定项目,规则束缚较小,选择空间更大。这就要求套路的编排要巧妙,器材大小、样式根据编排需要合理布局,同时应符合北狮特色,突出传统风格。为了提升舞狮的特色内涵及观赏价值,需要各代表队编排新颖的套路,并把生动逼真的狮形狮态贯穿套路始终。2015年3月在攀枝花米易举办的“中华龙狮大赛(米易站)”中,传统北狮项目第一次出现在竞赛中。由四川师范大学创编的《武松打虎》给人印象深刻。该套路的创编就是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著名故事为背景,配以京剧元素的音乐、服装和脸谱妆容由引狮员扮演武松,把老虎的形态与狮子融合起来。不管是舔腿、眨眼等细节动作,还是与引狮员的纠缠争斗,都在丰富了传统北狮形态的基础上融入了与套路故事背景相符合的富有创造性的狮形狮态,使得整个套路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不仅如此,将主题融入表演还能够更准确地向观众传达舞狮所蕴含的寓意和内涵,更有利于观众对舞狮运动的认识和理解[9]。
舞狮中,南、北狮之间的技能动作中配合动作有所不同。南狮主要是单狮比赛为主,配合动作多是狮头与狮尾之间的配合;北狮主要是引狮员与单狮、引狮员与双狮、双狮之间的配合动作。新规则下对舞狮整体套路的流畅性、观赏性、竞技性的要求都有了提高。技巧难度与静力性造型之间的协调,形态情感与音乐(鼓乐)伴奏之间的默契表达、器材道具与动作之间的融洽都是新规则下对舞狮运动员之间的默契、协调的很大考验。例如北狮中双狮之间配合动作较复杂,如:双狮互滚、双狮高台踩背、引狮员狮身倒立、双狮坐肩交叉平转1080°等,都体现出双狮间和双狮与引狮员之间配合紧密协调。总之,新规则将配合类动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复杂化与多样化,以此保证竞赛套路的演艺多元化与精彩程度。
造型动作是竞技南、北狮套路演练过程中基本动作、难度动作、配合动作的一连串组合动作之后展现的图案与相对静止的组合或造型动作。新规则下,更加注重审美方面的评价。各造型动作需要与整套舞狮套路的故事情节相符。造型动作的完成质量对在编排、意境、技术动作、故事情节的展现都有直接影响。这就要求在编排动作的过程中教练员必须要充分把握故事情节与运动员素质能力之间的关系。舞狮员、引狮员要充分把握造型动作的动作形态与摆头亮相之间的时间节点控制,这样才能使得造型类动作作为点睛之笔更好地融入在动作与动作之间,以更好地完成套路动作取得良好的成绩。
舞狮竞技运动不仅是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追求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是舞狮运动一成不变的目标。艺术表现力也是评定舞狮竞技运动成绩的标准之一。北狮重写实,南狮重写意。不论南狮还是北狮,竞赛中都要体现出狮子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恢谐,那么就要将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成功的表演往往让观众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从中看出或悟到狮子在表演中的各种思维、各种动作的目的,把舞狮表演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在观赏舞狮表演中时而紧张,时而惊奇、欢乐、陶醉,从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启迪,升华思想,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
舞狮在没有成为体育项目之前,一直流传于民间,主要是用于娱乐、祭祀、喜庆活动等,是民众封建迷信、盲目崇拜、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在现在,舞狮竞技运动已纳入体育范畴,通过竞赛制度对其竞技体育项目属性进行了规范,保留其娱乐观赏性的同时又增加其竞技运动的属性。舞狮规则的不断变化、丰富,促进了舞狮竞技比赛的发展和舞狮运动的推广。通过在不断的实践比赛中总结经验,有利于对现有新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在教练员、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更加有规则意识,练好扎实的基础动作、提高动作技巧性的动作难度、稳定发挥,运动员之间默契配合,向高竞技能力、高艺术表现力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77~78.
[2] 云鑫,刘敏涛.中华舞狮运动的发展与流派甄别[J].人民论坛,2013(1):204~205.
[3] 国际龙狮总会.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英版)[S].2001.
[4] 国际龙狮总会.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英版)[S].2002.
[5] 中国龙狮运动协会.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试行)[S].2003.
[6] 国际龙狮运动联合会.国际舞龙南狮北狮竞赛规则、裁判法[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7] 姜华北.竞赛规则的演变对竞技北狮运动发展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8] 赵锋.竞技舞狮技术体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9] 杜君鹏,孙辉.论“主题表演”在北狮运动中的作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