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英
(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川 阿坝 623500)
由于没有经验,大部分初产妇都对分娩过程存在着恐惧心理,而围产期体内一些物质的分泌变化又会加大产妇的心理波动,使产妇紧张、焦虑、恐慌的情绪被放大,这些产前负性情绪大大地影响了产妇的生理功能,甚至直接影响到产妇的分娩过程。为此,妇产科试在围产期为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以此来引导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在分娩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预防危险的发生。以下为研究报告。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县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妇50例,年龄最低者24岁,年龄最高者36岁,平均年龄(30.14±4.89)岁。孕周最多41周,最少36周,平均(39.35±1.02)周。初产妇48例,经产妇2例。影像学检查发现均为单胎。按照孕妇是否在围产期接受了孕期健康教育来为其进行分组:未接受健康教育、仅进行妇产科常规护理的25例产妇归入对照组,在接受妇产科护理的同时加以孕期健康教育的25例患者归入研究组。两组产妇在孕周、年龄、产次、胎数等资料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对照组产妇未接受围产期健康教育,研究组产妇于围产期接受健康教育。其健康宣教内容包括:
(1)强调孕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产妇对其重视起来,进而积极主动接受健康教育。在这样的前提下,护理人员在产妇孕期给予合理饮食与适当的心理调节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产妇在分娩前出现的焦虑也会有所减轻,从而放弃选择剖宫产。
(2)为产妇深入普及孕期健康知识,如滥服药给胎儿带来的各种危害、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等等[1],以免产妇在围产期因接受不良因素而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同时,还要使产妇认识到孕期因病毒而出现的感染性疾病,务必使产妇学会自我保护。在条件允许时还可以指导产妇做健身操,以此来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对于分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护理人员要提前在健康教育中为产妇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宣讲,使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分娩过程中因过度焦虑而出现应激反应。除此之外,要为产妇进行饮食指导与生活行为指导,以免产妇因生活中的不合理行为习惯而给胎儿生产带来阻碍。
(3)健康管理
为产妇建立有专人管理的健康档案,积极进行产妇健康管理,以此来加强对妊娠期高危因素的筛查[2]。对于均有妊娠期疾病发生可能的产妇,应给予其对症指导,即通过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来有效预防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对比两组产妇发生妊娠期疾病的几率、剖宫产的发生率还有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 19.0加以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并行卡方值加以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接受了孕期健康教育的研究组产妇在孕期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要远远优于仅接受妇产科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比 [n(%)]
经过围产期护理之后,接受孕期健康教育的研究组产妇,其发生妊娠期疾病及选择剖宫产的几率都远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后妊娠期疾病及剖宫产发生率的对比(n,%)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是影响分娩过程及分娩结果的一大因素,若产妇在产前一直处于焦虑情绪之中,体内茶酚胺的含量将会大大增加,产妇将会因此而出现血压升高现象,此时不仅产妇可能发生妊娠期高血压,胎儿也有可能发生缺氧问题,从而造成胎儿窘迫的结果[3]。并且,不良情绪还会使产妇在产程中出现宫缩乏力,分娩时间因此而大大延长,产妇和胎儿也将面临更大的危险。
对于产妇心理问题的纾解,需要医护人员来承担这样的任务。本研究中为研究组产妇实施的孕期健康教育便是护理人员给予产妇的心理护理。通过孕期健康教育,孕妇的焦虑恐惧心理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也能以轻松心态来面对分娩过程。本文中研究组产妇正是因为接受了孕期健康教育,所以有效预防了妊娠期糖尿病(8%)和妊娠期高血压(0%)的发生,并且,产妇经过健康教育,更多地选择了自然分娩,故仅有3例产妇选择了剖宫产,就故整体护理效果而言,要远远优于仅接受妇产科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而对照组产妇对于产期知识的了解多源自于入院前的自我认知,故不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差(28%),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也高达32%和16%,剖宫产率更是高达40%。由此可见孕期健康教育在产妇围产期护理中的显著作用。
孕期健康教育有助于产妇顺利分娩,在预防妊娠期疾病及降低剖宫产率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价值。
[1] 王红玲.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03):140-142.
[2] 刘 娟.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23):88-89.
[3] 魏本贤.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护理中的临床意义及价值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