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非索非那定片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对疗效、UAS、DLQI和抗组胺药物总服用量的价值

2018-06-25 07:07李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组胺荨麻疹盐酸

李刚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方法上多采取服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为主, 但长时间的服用会给患者增加经济压力。本文通过分析盐酸非索非那定片递减疗法治疗CSU对疗效、UAS、DLQI和抗组胺药物总服用量的影响, 并探讨其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皮肤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8例CSU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 各29例。研究组中男12例、女17例, 平均年龄(32.65±9.87)岁,病程0.5~1.0年, 平均病程(0.75±0.42)年, 23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阳性。对比组中男11例、女18例, 平均年龄(33.74±9.76)岁, 病程0.4~1.0年, 平均病程(0.72±0.43)年,18例ASST阳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比组 采取常规剂量疗法。即服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120 mg/d进行治疗, 持续服用12周, 间隔4周进行一次UAS评分, DLQI评分以累计用药量评分[1]。当患者持续用药2周病情仍未出现好转, UAS评分≥2分时, 用药量可加大至180 mg/d, 当患者的病情出现好转后, UAS评分为0时,用药量降为原来的120 mg/d。

1.2.2 研究组 采取剂量递减疗法。即患者接受治疗后的4周内每天服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120 mg。患者服药7 d后皮疹已消失, 但还需继续用药直至4周后将药量进行递减;当患者持续用药1个月后, 病情仍未出现好转, 可加大药量;当病情已基本好转, UAS为0时, 在5周后将药量减至90 mg/d;患者的病情仍未发生变化, UAS≥2分时, 用药量升为原先的120 mg/d;当患者病情已得到好转, 需要继续服用到第8周,根据以上标准, 可将药量递减至60 mg/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的UAS评分、DLQI评分, 抗组胺药物总服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UAS、DLQI评分比较 对比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的UAS评分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9、17.00、18.68,P<0.05)。对比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的DLQI评分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6、16.89、19.55,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的UAS评分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6、15.60、17.47,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1、2、3个月的DLQI评分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1、14.42、17.09,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抗组胺药物使用量比较 治疗2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药物使用量低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治疗3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药物使用量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 UAS、DLQI评分及药物使用量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 UAS、DLQI评分及药物使用量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比组比较, bP<0.05

对比组 29 治疗前 4.19±0.87 16.28±3.88治疗1个月 0.74±0.93a 3.73±1.76a 3587.33±324.98治疗2个月 0.48±0.79a 2.92±1.76a 3587.33±431.74治疗3个月 0.38±0.67a 1.48±1.25a 3584.62±414.84研究组 29 治疗前 4.18±0.92 15.83±4.31治疗1个月 0.72±0.98a 3.88±2.68a 3643.42±354.73治疗2个月 0.59±0.83a 2.85±2.22a 2837.26±748.92b治疗3个月 0.39±0.72a 1.26±1.58a 2388.78±987.27b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用药后, 反应良好, 研究组与对比组均有1例患者在服用150~180 mg/d阶段感到轻微疲倦和头晕,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SU作为较为多见皮肤疾病之一, 病情具有一定的反复性, 且较长的病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CSU的临床治疗上, 多采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 能够将风团发作控制在可控范围内[2-4]。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后, 需要继续用药以降低该疾病反复发作次数, 对CSU的根治具有重要作用。经国内有关临床实践发现, 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可抑制组胺受体活化状态, 延长药效, 这就是抗组胺药物的持续使用以维持治疗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作用主要是减轻组胺受体活化状态的影响, 降低因停止用药后而使病情复发率[5,6]。当患者经过治疗且取得一定的疗效后, 应将药物的使用量逐渐降低, 但治疗周期要≥1个月, 之后可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将用药期限增加至3~6个月。但停止用药的时间、具体的减药量、治疗周期或其他影响因素, 均缺少相关的理论证明。盐酸非索非那定片作为新型抗组胺受体拮抗剂, 拥有一定的抗组胺作用, 且副作用低, 长时间用药安全性高[7]。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 对比组患者和研究组在治疗1、2、3个月后的UAS、DLQI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了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都能缓解患者的病情, 且疗效相同。对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具有良好的药物反应, 多数患者会在治疗1~3个月后将药物用量逐次减少后, 仍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个别ASST阳性患者在用药1个月后, 将药量递减后病情出现变化且出现加重迹象, 将药量调整至原先用量, 在经2个月治疗后, 病情得到好转。表明治疗前UAS、DLQI评分较高且ASST检测为阳性的患者, 可在将药量递减时, 适当延长服用时间, 使得疗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 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实施盐酸非索非那定片递减法治疗,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 还减轻了患者经济压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梁艳粉.非索非那定联合酮替芬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中国伤残医学, 2015(7):147-148.

[2]吴英桂, 唐南仲, 郑英巧.盐酸非索非那定片不同应用方案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效果对比.重庆医学, 2017, 46(32):4579-4581.

[3]宋志强, 罗娜, 陈曙光, 等.盐酸非索非那定片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6, 49(8):547-550.

[4]龚宪军, 樊艳宏, 王红梅.盐酸非索非那定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2011, 51(38):88-89.

[5]李丽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长疗程递减治疗慢性荨麻疹31例疗效观察.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25(10):823-824.

[6]刘玉, 龚娅妮, 赵艳.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常规剂量和递减剂量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效果比较.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21(19):203-204.

[7]李俞晓, 韩婷梅, 芦洁, 等.非索非那定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 16(3):236-237.

猜你喜欢
组胺荨麻疹盐酸
盐酸泄漏
盐酸氨溴索联合抗生素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荨麻疹预防效果观察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盐酸克伦特罗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培养液组胺的检测及鲣鱼产组胺菌的生物活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