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佩 赵为佳 郭雅欣 章栌文 冯青松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地文化生态产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如何做好“非遗”保护正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热点。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在于将“非遗”保护融入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之中,这一点与国家和浙江省正在大力推进的特色小镇建设不谋而合。
目前嘉兴市有27个市级特色小镇,9个省级特色小镇,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另外嘉兴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项世界级、15项国家级、62项省级及14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非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极具地方特色,具有巨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价值。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嘉兴特色小镇建设中“非遗”保护与开发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当前嘉兴市特色小镇建设和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助动力。
在实地调查中,为深入了解嘉兴市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非遗”保护与开发情况,小组选择了问卷调查法与抽样调查法,调查对象选取了嘉兴市各特色小镇居民,走访了“非遗”传承人和地方“非遗”保护相关负责人,保证了调查全面性和可靠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3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
有效调查问卷结果中,从年龄分布看,调查对象中老年人居多,41岁以上的居民占57.9%,与被调查地域相符,嘉兴市老龄化现象严重,长期在小镇居住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且他们长期生活在小镇中对内部政策及变化的了解程度更深,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该抽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从地域分布看,本地人占受访者的70.53%,外地人占29.47%,被调查的更多的是当地居民,对当地情况了解更深。
1.2.1 居民对“非遗”了解和认识较模糊
调查显示,有68.42%的受访居民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余受访居民大部分对“非遗”只是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并且对当地的特色文化也知之甚少。在受访居民中84.21%表示知道当地特色小镇建设中融入的特色建筑,42.10%受访者知道当地的故事传说,对于这些身边随处可见的特色建筑和耳熟能详的故事传说他们较为熟知,但对于其他传统工艺、文化遗址等了解相对较少。从受访者对“非遗”的了解途径上看,通过非本地新闻媒体占比大,其中新闻媒体占比65.26%,其他方式占20.05%,如图1。
图1 样本了解“非遗”的渠道
1.2.2 居民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态度存在分歧
根据实地访谈我们了解到对于商业运营者来说,随着政府对小镇的规划建设以及媒体的对外宣传,小镇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吸引了众多外界游客,商业团体入驻小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很多小镇本地人表示,小镇建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两面影响,积极方面,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但是物价也随之提高,另外小镇规划需要拆旧建新,对于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群来说,虽然补偿丰厚,但却少了那一份人文情怀。旧地改造,故邻改迁,很多老居民表示惋惜,同时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当地的部分特色文化会流失,传统特色会在商业化浪潮中逐渐失去本来的特色味道,特色建设会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等。
1.2.3 特色小镇文化建设方面较为薄弱
数据显示,67.37%的受访居民认为在当地特色小镇建设中潮流文化融入地更多一点。可见,在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还不够,这些优秀传统还未真正融入进去,让居民感受还不太深。另外44.21%的受访居民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应该侧重文化建设,45.26%受访居民认为文化建设和商业建设都应注重(如图2)。由此可见当地居民对文化建设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及“非遗”保护与开发也正是民心所向。
图2 样本对小镇建设应该侧重方面的看法
1.2.4 居民对“非遗”融入小镇建设呼声大
多数群众在调查走访中表示,希望能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多角度多渠道多手段地结合当地的实际,将具有当地文化遗产融入其中。这样一是能凸显特色,有效避免千篇一律的建设;二是能把文化的内容合理融入到产业发展中更好地促进群众增收。真正使所谓“少数人”手中传承的优秀内容“活起来”,真正实现特色小镇建设中“非遗”的活态传承。
1.2.5 传统“非遗”发展空间小
在对特色小镇非遗传承人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非遗传承人大部分的公益表演费用都是自费的,他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够给予传统文化更大的支持力度,给予传统文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下去。调查中,有98%的非遗传承人认为如今生活商业化气息太浓,缺少了以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群众文艺、游园会、灯会、游行、吊笼灯等,在这种氛围下,传统文化发展空间显得尤为小。
1.2.6 “非遗”传承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非遗传承人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对传统技艺都不感兴趣,技艺人才断层现象严重,“非遗”传承后备人才匮乏,很多传统技艺存在失传的威胁。
调查显示,嘉兴特色小镇得到一定发展,但就其“非遗”保护开发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1)嘉兴市特色小镇对“非遗”的保护开发没有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多数小镇居民对当地特色文化了解程度低,缺乏保护和传承的意识。(2)嘉兴市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在“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执行力方面较弱,存在滞后性。(3)嘉兴市特色小镇建设中商业化气息浓重,偏重潮流文化,对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4)部分特色文化在特色小镇商业化浪潮中失去本来的味道,特色小镇中的文化建设较为薄弱。(5)嘉兴市特色小镇建设对非遗传承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关注度也还不够高,另外非遗传承人才断层严重。
小镇居民对当地特色文化的认识程度较低,对非遗保护的意识不强。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居民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把握,提高居民对“非遗”的了解和加强保护意识,居民通过亲身体验深刻体会“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能够更好地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特色文化打造成特色小镇的特色“名片”,面向大众,推广特色小镇。
嘉兴市较多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对当地特色文化挖掘不深,对当地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把握不准的问题,因此对于文化定位要准,要彰显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和富有较高的辨识度,特色小镇建设中在开发阶段要对当地特色进行深入了解,要使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充分挖掘、整理、记录,使文化遗存得到良好保护和利用,让“非遗”得到活态传承;要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与产业融合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得到充分弘扬。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借当地特色工艺,故事传说等元素,开发创意文化产品,突出特色,促进当地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
充分挖掘民间传统艺术,走群众路线,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基层文艺活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生活满意度,提高百姓文化生活幸福度。特色小镇丰富文化生活可以定期在各街道、社区搭建基层文艺活动表演平台,增加基层文艺活动表演舞台,使得群众文艺表演者有更多舞台可展示,群众能够通过更加便捷的渠道观看优秀的传统文化展出;可以通过话剧表演、电影等形式宣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遗”深入人心,提高人民的认同感,为“非遗”保护与开发建立群众基础,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动员人民的力量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事业中去。
嘉兴市特色小镇中大多非遗传承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经费不足,并且缺少很好的传播平台提供给他们去发扬特色文化,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给这些非遗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和经费支持,提供一个定期进行技艺展示、文化宣传的平台,提供大众一个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当地特色文化的平台。另外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统筹规划,要防止当地的特色文化的流失,防止一些传统特色在商业化浪潮中逐渐失去本来的特色味道,防止特色建设遭到人为的破坏,要切实加大对“非遗”的保护执行力度,安排人员对“非遗”保护开发状况进行监督,做好“非遗”保护与开发方面的行为规范。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丰富,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爱追求潮流,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兴趣更是极低,当今社会是互联网社会,年轻人热衷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针对年轻人文化继承兴趣不高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创新的方式加大宣传,激发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兴趣。同时对小镇建设中技艺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现象,政府要加以重视,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制定一些对非遗传承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提高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扶持力度,留住人才,防止传统技艺工艺失传。
政府应制订一系列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措施,并确保这些政策措施能够有效实施。在非遗保护资金的安排,一定要专款专用,并对一些濒危的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优先提供支援;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开发和引导其特色小镇中的市场需求。健全保护机制,完善政策法规,确保非遗保护的正确轨道,确保特色小镇中“非遗”保护有法可依。
[1] 唐德淼.“特色小镇”定位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17,(27):137-139.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商丘市委员.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