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微电影对中学生素质养成的积极意义

2018-06-24 08:40肖林晓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微电影中学生校园

肖林晓

【摘 要】微电影作为当前新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微电影的诞生成为新时代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对于中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微电影;中学生;素质养成;意义

校园微电影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基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为校园微电影的发展以及普及提供了可能。校园微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和支持,大家都普遍承认校园微电影对于中学生素质养成的积极意义,因而对于这一领域的梳理对于中学生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此对中学生素质养成的积极意义展开研究。

一、关于校园微电影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根据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在人格渐成论中的研究,只有让青少年获得积极的自我同一性,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细碎的时间迅速捕捉所需信息,是中学生普遍的学习和娱乐方式,微电影作为新的文化业态,满足了广大中学生追求个性、表达自我的强烈诉求。校园微电影已经出现有数年的时间了,较早的有影响力的校园微电影比如《我们的爱情》,从摄像、编剧等分工都是由学生们自己完成的,电影一经公布就引起来强烈的反响,后来校园微电影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对于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校园微电影和中学生素质养成的关系

一部优秀的校园微电影涉及到众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中学生经过一番指导、摸索基本上就能拍出一部像样的微电影。微电影的制作需要孩子们进行团队合作,一起攻克难关,敲定题材和剧本,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同时经过筛选的积极向上的微电影题材,能够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通过微电影这一制作平台,可以把国家和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灌输,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这些有意义的题材都已经出现在了学生们微电影制作的内容中,有些学校还精心准备了制作设计大赛,通过主题大赛的形式对孩子们的制作能力进行培养,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极大地促进了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的建立。因而校园微电影对于中学生素质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对教育理念进行灌输,是很好的传递形式。

三、校园微电影对中学生素质养成的积极意义

因为与中学生群体特征对接融合,一部好的校园微电影在给中学生带来情感共鸣的同时,将有效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小镜头看大世界、用小故事讲大道理是校园微电影发展的创作基础,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中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与感受通过影像唤起大众关注。校园微电影《加油!美达》讲述的是热爱动物的二年级学生李美达,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知道要爱护动物,她的行为感动了自己的父母,更感动了身边的其他人,最终大家都自觉加入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中。基于对作品理念的认同,依托强大的网络平台,影片不但在当地视频网站得到网友的高票点赞,还通过传播带动了学生相关公益组织的成立,让更多的中学生有了接触公益、感受公益、投身公益的机会。

倡導德行善举、传递人间大爱是校园微电影发展的文化使命,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原创网络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奖作品《梦想之花》就是校园微电影的代表作。作品讲述的是一位来自河南的老奶奶,每天在深圳大学西门外的天桥上卖画,只为多攒点钱回家盖个新房子、过个好晚年。这件事被大学生通过微博大量转发传播后,引发了社会热议,网友们热情地向老奶奶伸出援手。

当前国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人才素质能力培养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直是学校容易忽视的领域,大部分地区的中学生任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喜欢维成绩论。校园微电影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们综合素质的锻炼,通过自我创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将来进入大学,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也是中学生自身艺术修养提升的过程,文化的熏陶都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微电影这些载体,学生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陶冶,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时代的思想引领,应当成为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广大群众的行为引领。通过微电影这一文化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案例,生动的剧情展现出来,有助于树立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微电影这一文化载体的合理有效利用,对中学生素质养成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蔡坤.基于课程目标的英语微电影教学功能研究[J].大众文艺,2017(24):204-205.

[2]刘庶,范凯.浅析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问题及解决之道[J].视听,2017(11):228-229.

[3]白多.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特点与发展思考[J].电影评介,2017(20):90-92.

[4]陆之涵.论校园微电影对中学生学习成长的意义[J].传播力研究,2017,1(09):74+76.

[5]陈胜伟,王键红.以微电影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浙江农林大学摄制青春系列校园微电影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3(10):45-47.

[6]黄俊萍,陈邦华,胡玲.校园微电影《拾音》的创作[J].新闻传播,2016(21):24+26.

[7]刘峻荣,张广超.校园微电影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析[J].商,2016(16):220.

[8]许子曰.大学生创作与校园微电影的关联性探究[J].艺术教育,2015(11):212.

[9]王翔宇,于延,朱玥玓,闫欢.新媒体环境下校园微电影的实践与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5,6(01):93+95.

猜你喜欢
微电影中学生校园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