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教学价值取向

2018-06-24 08:40易惠敏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易惠敏

【摘 要】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自然景观的描写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教材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教学价值取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自然景物

自然景物描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部分中学生通过学习自然景物的描写,从而获得了感知自然的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因此需要探讨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自然景物描写的教学价值取向,并对其价值取向作出分析。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其中的教学价值。

一、弘扬民族精神

描写大自然的诗文因其优美的意象,形象的语言。渐渐地成为熏陶学生民族情感的独特舞台。这里没有大段的政治言论,没有拔高的“高尚”情感,有的只是具体的祖国山河和诗人纯净的灵魂,所以这种民族精神和人格信仰会真正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指导他们的言行和精神的重构。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初中生感情日趋丰富。但感情的表达方式也日渐含蓄和隐蔽。善良纯情的他们不再喜怒于色,而是在自然的怀抱里寻找情感的寄托。对花的怜爱,对草的赞美,对月的向往。对云的追随,对春的窃喜,对夏的狂热。对秋的哀伤,对冬的静思……甚至连教室外飞过的一只鸟、飘过的一阵风、坠落的一片叶都会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凭借。在大自然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父母的唠叨切I斥,没有教师的引导管理,完全是“自笔者宣泄”的幻梦空间。另外,自然景物描写的诗文简单易懂,贴近学生生活。不需要介入过多成人化或社会化的阐释就可以理解和感悟。如诗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无论学生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学生所在的学校教育资源如何,对于秋风乍起,树叶飘零,大雁南飞意境的领会都是不需要理论讲解的,因为它们就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而正是在对这些生活中平常景物的欣赏中,丰富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二、自然景物描写类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人类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亲近大自然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要求。当我们需要这些的时候,山水诗文就成为最好的朋友。作为母语教育,语文科可以借助独特的汉字结构和浪漫的意象把学生带回大自然当中去,象一个向导似的指给学生美的事物,教学生去欣赏,去领略,去体验,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构筑起精神的“绿洲”。基于以上对自然景物类诗文文化内涵的分析,笔者以为在这类内容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呈现。1.继承文化传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自古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中国的先哲圣贤、文人骚客用大量的笔墨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思考自然,使天地万物内化于人之心灵,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作为母语,语文本身就蕴含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承载着沉甸甸的自然文化传统。通过学习这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诗文,学生可以进入一个情意浓郁的情感世界,可以顿悟蕴含在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而增强民族文化意识。2.弘扬民族精神描写大自然的诗文因其优美的意象,形象的语言,渐渐地成为熏陶学生民族情感的独特舞台。这里没有大段的政治言论,没有拔高的“高尚”情感,有的只是具体的祖国山河和诗人纯净的灵魂,所以这种民族精神和人格信仰会真正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指导他们的言行和精神的重构。

这些诗句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个单元的讲读课文是以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为主的,但相比之下,我觉得这些诗歌更能激发学生对黄河文化与祖国的热爱。原因有二:第一,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只是纯粹景物描写,起码学生不反感。第二,诗歌语言本身就朗朗上口,学生在美读吟诵时,语言的形式美与黄河的磅礴气势相映生辉,学生在不反感的前提下有“隋”可感。

三、端正审美追求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初中生正处在多愁善感的年龄。无论他身处何处,无论他的社会背景如何,热爱自然的诗文中总有涤荡他们心灵的自然美形象,总有引起他们徘徊在“拾石雨花,寻诗扫叶”意境中的审美观;也许学生没去过泰山.但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中可以领会泰山的雄伟;也许学生没欣赏过雪后的西湖,但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中可以品出西湖的素雅;也许学生没见过大海,但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中可以感受大海的壮阔;也许学生没时间留意春色。但可以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中闻到春的香甜I也许学生多愁善感.可以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中找到共鸣;也许学生意气风发,可以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中找到豪情;也许学生洁身自好,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找到象征;也许学生快乐如意,可以从“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灘鸥鹭”中找到愉悦……无论青春年少的初中生身处何地.无论外界社会如何变化。他们随时都可以从“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的诗文意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将大自然的美结成生命情绪中的节奏。伴着月下的凝思、黄昏的远想.建构出释放情感的心灵空间。

四、小结

在语文教育中。热爱自然的文化教育是个易感可触的情趣教育,与学生生活最贴近.最容易引起共鸣。笔者相信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学生真善美情感的培养,语文人文性理论的挥发将趋于一致。同时.这类诗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是透过优美、凝炼的语言来表现的,这又使学生在感悟诗文自然美的同时提高了语文素养,进而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会霞.初中语文写作的分类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1):84-84.

[2]杨裕珍.实现生活情感与写作的密切结合——以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6(10):22-22.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