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芳
【摘 要】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以便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环节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分析,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技巧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是有效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方法,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环节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提问环节存在的不足
(一)提问缺乏有效性
虽然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提问环节,但很多提问的问题都缺乏针对性,即把握不好问题的难度,无法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若是所提问题太简单,学生早已掌握该部分知识,则提问环节不仅无法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反而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若所提问题太难,其能力要求远远超出学生现阶段的数学知识能力水平,则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减弱,且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
(二)提问缺乏思维性
现代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也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而很多小学教师在提问时都是问教材的一些记忆性内容,如数学公式、定理等,显然这些问题不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可以仅凭记忆答出。事实上,若是教师能适当的对这些公式的延伸或是变形公式进行提问,则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提问缺乏系统性
课堂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个经过精心准备和设计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推进课堂教学进展,也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然而当前很多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提问缺乏目的性,很多都是临时随意进行提问,有些更是只是单纯的防止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而进行提问。显然,这样缺乏明確教学辅助目的和精心设计的提问只是无用、无效提问,难以真正提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作用。
(四)提问缺乏层次性
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也就是不同学生存在学习能力高低的差异,同一问题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所能做出的答复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层次进行不同能力要求的提问。但是,现实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是参取单一提问的形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从而造成不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能获得的学习效果出现明显差异。
二、小学数学教学提问艺术探讨
(一)借用问题情境进行提问
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情境与课堂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搭配”,教师可以从学生每天的穿着入手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上衣、长裤、短裤、皮鞋、球鞋等可以组成几种穿着搭配,并类比来进行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如此则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明确问题方向进行提问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逻辑性相对较弱,因此为了使课堂提问更有成效,在问题设置时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向,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直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直线,是否有相交?如果没有相交,怎么才能证明这些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显然,这样比单纯让学生自己看书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也能使学生的问题思考更有针对性,学习效率更高。
(三)设置问题难度阶梯进行提问
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在提问时就不能进行简单的统一问题提问。在问题设置上,要使不同问题间存在一定的难度阶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正方形”问题时,可以设置三个能力要求不同的问题: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怎样的关系?教师便可以根据层次不同的学生来提问难度不同的问题,从而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四)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提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效果,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较多,因此留与提问的时间也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精心挑选和设计,特别是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提问,以便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教学重难点。如此则调动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明贵.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122-123.
[2]李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 25) : 117.
[3]李秀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 现代阅读,2013,( 22) : 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