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至轩
摘 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属于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丰富,既有文化的基本底蕴,又有孝的基因,同时还具有民族特色。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孝文化的民族特色内涵,以便更好的学习孝文化,传承孝文化。
关键词:孝文化;民族特色;内涵
中国历史悠久,其可以说是文化发展史以及文化思想史,正如梁漱溟认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这表明中国文化特色核心表现为“孝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主体所拥有的特殊文化精髓,成为构建传统中国文化的文化标记,进而成为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载体工具。孝文化代表着中国民族传统先进文化,主要表达为浓缩中华文化精华。
一、孝文化的民族特色主体性内涵
(一)民族精神来源
中华民族在主体要素方面的突出特征是“民族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不自觉的自然形成,属于无法直接感知发生过程的风俗结果。例如,民族习惯的特殊性在于民族性,即具有自我特色。风俗习惯产生于日常生活过程,既是民族精神的来源途径,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路径,为孝文化民族特色提供精神资源;既成为识别民族主体的工具手段,又是区分辨别个人的重要突破窗口和丰富道德高尚品质与发展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既与民族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又紧密关联个体道德品格,还深化发展民族文化特色,为孝文化民族特色准备民族精神要件,并依托孝文化主体性要素在形成民族精神过程中突出民族特色。
(二)孝文化的财富主体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社会,文化内容多样繁杂,孝文化显现民族特色必须依托于特定的物质主体,即要求拥有相同或类似文化因素的主体在长期日常生活中共同形成通用性的普遍规则,各个社会成员共同主动遵守形成民族特色内涵的文化规则即“孝文化”。孝文化民族特色来源于族群内部,体现族群成员相互之问“孝”于彼此,体现对族群成员的社会心理、文化内容和道德善良评价,对后来的“孝”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在岁月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财富,甚至还升级为优秀成果精髓,最为显眼的民族特色是孝文化。所以,孝文化既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又在主体要素方面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还提供主体享(拥)有者,为民族特色增加必要的文化素材,将明确孝文化财富的法定主体。
二、孝文化民族特色的特有文化内涵
孝文化的民族特性是客观存在,既来源于文化基因,又定位于民族文化,还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其中,“民族”发挥核心效用,既形成孝文化的民族特色,又比较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殊性,还体现孝文化的民族固有特征,合力打造民族特色的文化要素,共同铸就传统孝文化的文化内涵,重点定位特有的文化位置。
(一)文化多样性的事实根据内涵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来源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既相连于自然,又紧密关联国家社会,还依托于传统文化的客观事实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源泉之一,是不止一个“民族”共存在一个国家中。文化紧密相连群体,是群体人类的精神创新物,在日常生活习惯中逐渐形成通用性意蕴,即现在所称的“文化”。孝文化根源在于文化的多样性,实质上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效用,包涵民族因素并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多样性为民族文化准备了事实多样性,文化提供一般性前提,即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取决于文化存在的事实,没有文化的客观存在,民族文化難有生存空问。另外,民族文化既要有文化传统,又要有文化根据,还要密切配合文化发展,文化多样性为民族文化准备了“文化”普通要素和“民族”特殊要素,原因在于:民族传统的反思和人类当代意识的追寻是建设现代文明的两大依据,是新文化生长的两个相反而又相成的必要条件。现代文明来源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特色的民族文化,既准备文化的一般前提要素,又继续发展传统文化,还为民族文化提供直接根据;既要反思民族文化传统,又要契合当代意识,还要促进现代新文化发展,为孝文化民族化发展准备物质要素,为孝文化民族特色增量文化基因要素,重点突出孝文化多样性的事实根据内涵。
(二)文化的儒家伦理内涵
民族文化与孝文化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彼此有相互渗透的因素,它们都定位于文化大范畴。孝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代表着传统中国的文化形象,宣传着中国的文化内涵,发展着中国的文化方向。中国法律传统是儒家思想,儒家伦理是核心精髓,主导着历代土朝的法律传统,更形象地说,它指引着中国法律的发展方向。
中国法律的思想精髓为儒家伦理,继续向儒家化方向发展,既成为中国法律文化的通用特征,又成为孝文化的特殊核心特征,形成有儒家特色的法律文化。孝道是孝文化的思想核心和体现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形式,紧密相关民族文化,为民族特色提供孝文化根源,发挥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效用。
孝文化的文化内涵既依托于文化范畴,又高于文化的原始内涵,更要形成独特的民族特色,这取决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程度。孝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基础,建立于通用性文化前提,存在于文化通用性载体,成熟于民族特色,进而体现特定的民族特色。其事实前提在于文化多样性,文化根源在于儒家伦理,共同增量丰富孝文化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
三、孝文化民族特色的工具内涵
孝文化依托于文化的抽象范畴载体,构建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能够在特殊环境下发展工具内涵,其中起关键效用的组织是“家庭”。家庭既是繁衍生命的场所,又是生命的物质载体,还是孝文化传播的组织体系,即表明孝文化的特色之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特殊效用。家庭是孝文化保持民族特色的生物性基础和社会性纽带,生物性载体是孝文化的白然基础,工具性手段是孝文化的“生产工具”,社会性精神纽带为孝文化提供思维指引。
(一)孝的家族本位内涵
家庭是孝文化传承的工具或场所,孝文化以宗法伦理为核心构建家庭,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本位观念,这既是中国历史传统的继续发展,又是家庭向家族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家庭核心的继续运用。家庭是人口再生产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场所,从物质基础方面构建孝文化的经济组织,成为孝文化传承的生物载体。孝文化通过家庭制造生命、运行生命和享有生命,家庭宗法性伦理展现家庭运行的思想灵魂,家庭法律重点突出孝特征,孝的家族本位统领家庭。所以,孝文化民族特色依托于传统文化,突出于民族文化,来源于传统家庭组织,家庭成为构成孝文化的工具性内涵。
(二)家庭宗法性伦理内涵(孝为先)
中国家庭文化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特征,家庭由宗法主导,以家庭伦理为核心,遵循伦理规范导致国家法律家庭化。例如,北宋以来的家法族规,都是以封建的纲常名教为指导思想,以国法和宗法习惯为基础。可见,中国社会以宗法为基础形成家庭法规,封建伦理为“家法”精髓,为国家法律构建家庭基础,体现家庭色彩的宗法性特征。
四、结语
中国文化以孝文化为核心,孝文化民族特色是中国区别于他国的突出特征孝文化形成于中华大地,成熟于中国古代,发挥效用于当代,既区别于其他民族,又相异于其他国家,还特殊于其他文化;既有文化的基本底蕴,又有“孝”的基因,在中国环境中成就民族特色,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内涵。
[参考文献]
[1]王仅.对当代孝文化缺失的一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2).
[2]郭远;郭坦.传统孝文化的实现模式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山东 莱芜 2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