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军义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世锦赛1500m决赛泳道分布、奇偶数趟分段成绩等相关参数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探讨游泳比赛奇偶数趟、泳道分布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近10年5届游泳世锦赛1500m决赛分段成绩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混合方差分析法判断奇偶数趟、泳道分布对运动成绩的关系,探讨它们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结果:1500m自由泳运动成绩与比赛泳道分布、奇偶数趟存在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038。
关键词:游泳 奇偶数趟 泳道分布 运动成绩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3—0139—04
游泳长距离项目阶段配速特征的研究一直是广大的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关注的目标,在优秀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比赛中,速度的合理分配与否也是技术诊断和训练监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长距离训练和比赛中阶段速度特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有关1500m自由泳阶段游速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秀运动员游进过程中速度监控与诊断方面,是以优秀运动员为中心不同阶段游速特征纵向研究,对于1500m自由泳竞赛中不同泳道之间、同一泳道不同游进方向之间特征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缺乏1500m自由泳竞赛相邻泳道之间相互影响特征的梳理。
本研究是以近10年先后5届世锦赛1500m自由泳决赛的分段成绩和2011年上海游泳世锦赛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泳道之间的阶段泳速,不同泳道奇、偶数趟的分段成绩等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探讨1500m自由泳竞赛不同泳道之间、同一泳道奇、偶数趟之间速度波动特征和相邻泳道之间的影响,旨在为1500m自由泳优秀运动员阶段配速特征诊断和技、战术制定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近10年先后5届游泳世锦赛1500m分段成绩第3-28趟合计1040个为研究样本,因为考虑到出发和冲刺的原因,第1、2、29、30趟不作为统计对象。
1.2文献资料法
检索关键词在中国知网、Researchgate、pubmed查阅并收集1500m自由泳阶段配速特征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同时参考国际泳联官方网站相关信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3数理处理方法
多因素混合方差分析法是探讨一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数学模型,该方法简单实用有较少的假设与结构约束,适用于分析运动成绩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将1500m第3-28趟分段成绩进行奇、偶数分组对照,运用spss22和Excel分别对近10年连续五届1500m决赛分段成绩1040个样本进行统计学计算,最后处理数据并制图。显著性相关表示为P<0.05,非常显著性相关表示为P<0.01。
2研究结果
2.1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为了便于直观、简洁、清晰的说明1500m自由泳比赛过程中各项参数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在本研究中涉及到得几个概念作出如下补充,所谓的“趟”指的是50m长池比赛中运动员游进50m的次数,1500m共计30趟,根据1-30奇数、偶数特征,将30趟分成了奇数趟与偶数趟两组进行对照分析;泳道集群是1500m比赛中不同泳道的合并,根据游泳竞赛规则,决赛泳道分布是根据预赛成绩的优劣顺序进行分配,即4-5-3-6-2-7-1-8,如果将50m长池按照从出发端向终点端游进方向从中间均分为两部分,即1-2-3-4泳道和5-6-7-8泳道,再结合上述决赛泳道分配的规则要求,1-2-3-4四条泳道的整体预赛成绩优于5-6-7-8四条泳道,故此将1-2-34四条泳道抽象为1-4一个泳道集群,5-6-7-8四条泳道泳道抽象成5-8一个泳道集群;为了进一步验证边道为劣势泳道的传统认知,故1-2两条泳道抽象为1-2一个泳道集群,7-8两条泳道抽象为7-8一个泳道集群;边道指的是50m长池最外边的四条泳道,即1、2、7、8泳道。
2.2 1500m决赛边道分段成绩均值与游进方向比较
根据2013年世锦赛后的坊间傳闻和边道为最差泳道的传统认知,将第1、2两条泳道和第7、8两条泳道整合成对应的第1-2一个泳道集群和第7-8一个泳道集群,利用spss22统计学中多因素混合方差分析(two-mixed AVOVA)对表2进行1500m决赛分段成绩与泳道集群、奇偶数趟进行相关性检验,计算结果p=0.029,p<0.05,证明1500m分段成绩与泳道集群、奇偶数趟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表1、表2统计与计算结果显示,在1500m比赛进行中,位于1-2泳道集群的运动员在出发端向终点端游进过程中(奇数趟)的分段成绩(30.93s)要明显快于从终点端游向出发端(偶数趟)的分段成绩(31.46s),相反的结果发生在了处于7-8泳道集群的运动员,即位于7-8泳道集群的运动员在终点端向出发端游进过程中(偶数趟)的分段成绩(31.03s)要明显快于从出发端游向终点端(奇数趟)的分段成绩(31.69s)。
2.3世锦赛1500m决赛第1-8各泳道分段成绩
根据表3数据显示,在近10年先后5届的世界游泳锦标赛1500m决赛中,第1-4泳道的运动员奇数趟的平均分段成绩(出发端游向终点端)快于偶数趟(终点端游向出发端)平均分段成绩,具体到每一个年份中,仅三处例外(2011第1道:31.71svs31.56s[+0.15s];2011第4道:30.62svs30.58s[+0.04s];2015第2道:30.68svs30.66s[+0.02s])。
统计结果还显示,第1-4泳道集群和第5-8泳道集群总体趋势符合第1-2和7-8泳道集群分段成绩特点,利用spss22统计学中多因素混合方差分析(two-mixed AVOVA)对表3记录的1500m决赛分段成绩与泳道集群、奇、偶数趟进行了多因素混合方差相关性检验,计算结果p=0.038,p<0.05,证明1500m分段成绩与泳道集群、奇偶数趟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整个比赛泳池八条泳道,按照奇数趟、偶数趟分段成绩均值特征,可将八条用分为两个泳道集群:第1-4和5-8泳道集群,每个泳道群具体特征表现为:第1-4泳道集群的运动员从出发端游向终点端时处于优势位置(奇数趟),相反从终点端游向出发端时处于劣势位置(偶数趟);第5-8泳道集群的运动员在从终点端游向出发端时处于优势位置(偶数趟),相反从出发端游向终点端时处于劣势位置(奇数趟),与表2统计计算结果一致。
3分析与讨论
中长距离自由泳属于体主导类周期耐力性项目,在体力分配方面所遵循的规律是,项目全程大致保证匀速游,起始阶段和冲刺阶段速度较快,途中游的速度变化不大,其中阶段速度分配合理与否,一直被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所关注。多人研究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阶段泳速分配具有类似的“抛物线”模式,即在开始与结束阶段较高途中阶段较低,多个运动员1次竞赛间或1个运动员多次竞赛间阶段泳速分配存在一定的波动,即以上述基本模式为基准上下起伏。据此推理认为游泳世锦赛1500m分段成绩理应是第3-28趟成基本稳定水平,第1、2、29、30趟因出发、冲刺原因速度快,奇数趟与偶数趟不存在显著差异。鉴于此,对近10年先后5届游泳世锦赛1500m决赛分段成绩(3-28段)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对整个样本为1168分段成绩的均值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在1500m决赛分段成绩中:1-2泳道集群的运动员在出发端向终点端游进过程中(奇数趟)的分段成绩(30.93s)要明显快于从终点端游向出发端(偶数趟)的分段成绩(31.46s),7-8泳道集群的运动员在终点端向出发端游进过程中(偶数趟)的分段成绩(31.03s)要明显快于从出发端游向终点端(奇数趟)的分段成绩(31.69s)。显示的结果符合边道为比赛最差泳道的传统认知,同时还呈现了运动成绩与游进方向相关的特征。此特点与中长距离阶段匀速配速的特征有差异,对于世锦赛决赛的顶尖运动员来说,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水流阻力影响有关。
上述特征在表3的统计中再次呈现,第1-4泳道群的运动员从出发端游向终点端时处于优势位置(奇数趟),相反从终点端游向出发端时处于劣势位置(偶数趟);第5-8泳道群的运动员在从终点端游向出发端时处于优势位置(偶数趟),相反从出发端游向终点端时处于劣势位置(奇数趟),呈现了运动成绩与泳道群与奇、偶数趟显著性相关的特征(p=0.038)。在比赛过程中1500m配速模式大致有三种:减速、匀速、加速,其中女子1500m减速特征更为明显,这一点不难理解,长距离项目随比赛进行,体能损失、能量消耗等因素导致运动员在后半程出现减速情况。该项目中泳速在途中前段较高,在结束阶段较低,可能是一种良好预期反馈调节能力的体现,运动节奏是运动员主观调节的结果。吲1500m分段成绩呈现出与泳道集群、奇、偶数趟显著性相关的特征,形成的原因可能与水流产生的阻力有关。换句话说就是在竞技游泳比赛的泳池中存着这样的阻力,这种阻力以相反作用力的方向影响着1-4和5-8两类泳道集群。根据上述的统计结果,这种影响呈现泳道集群与奇偶数趟的特点,第1-4泳道运动员呈现相似特征形成了第1-4泳道集群(从出发端向终点端游进时,奇数趟平均成绩快于偶数趟平均成绩),第5-8泳道运动员呈现相似特征形成了第5-8泳道集群(从终点端向出发端游进时,偶数趟分段成绩均值快于奇数趟成绩均值)。这种阻力产生原因可能与运动员比赛分组方式有关,按照游泳竞赛规则规定,泳道分配按照比赛成绩优劣,遵循第4-5-3-6-2-7-1-8泳道的顺序进行,这样就导致了八条泳道的泳池中,第1-4泳道的运动员实力要稍高于第5-8泳道运动员,进而导致水流不稳定形成上述阻力。
近年来多人运用统计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训练学等相关手段,阐述了运动员在中长距离项目上全程游进过程中应该采用相对匀速的科学性。同时速度滑冰赛艇长跑、竞走、皮划艇等项目中对优秀运动员阶段配速特征与其运动成绩提升空间的关联给予探索,多数研究结果显示,这二者间存在密切关联,合理配速有助于促进运动成绩的提升,1500m比赛中阶段速度分配是否考虑泳池中存着的这种阻力,同时是否借用这种阻力来争取前400m更好的排位,这样运动员可获得心理上优势,排除干扰因素,形成自己的运动节奏,避免在后程中盲目追趕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时考虑到运动员疲劳与良好反馈机制导致的减速现象也予以缓解,运动员自我形成一种主观努力、拼搏争取、奋力冲剂的主观态势,后程占据主动,特别是利用冲刺100m阶段奇、偶数特征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因有文献报道,400-1500m距离区间内每隔100 m处成绩与最终成绩均具有高度关联。
游泳比赛中,距离100m以上的项目都是在泳池中偶数趟完成比赛,上述阻力给100m以上的比赛项目带来的影响前后是相对公平,50m项目是从终点端游向出发端单次完成比赛,考虑到上述阻力呈现的泳道集群特征,第5-8泳道集群的运动员相对于第1-4泳道集群来说存着一定的优势,第5-8泳道集群的运动员类似于“顺风”第1-4泳道集群的运动员类似于“逆风”,从这个角度将就给予了比赛不公平性。同时运动员也可在50m项目预赛一半决赛一决赛,不同泳道集群的变换之间得到“顺风”泳道而获利。按照水流阻力对不同泳道集群相反作用力的影响,预赛一半决赛一决赛最理想的“顺风”泳道应该是第5-8泳道集群,从第1-4泳道集群变换到第5-8泳道集群应该是成绩提高幅度最大,50m项目比赛不公与泳道集群变换之间的套利,可能跟游泳竞赛分组方式、泳池深度、水流等情况相关。竞赛规则有关水深的要求从60年代的推荐深度不小于1.5m,直到最新推荐深度3m以上,规则对泳池深度的要求不断增加,进而规避运动员游进时产生的阻力给其他运动员带来的影响。在泳池深度增加的情况下,泳道集群奇偶数趟差异并没有避免。上述现象的原因显然只能通过泳道分配方式来解释。同时泳池水流的直接或者间接测量又是一项艰难的课题,能否借用风速对短跑运动成绩的探索研究经验值得后续研究。
4结论
(1)第1-4泳道集群的运动员从出发端游向终点端时处于优势位置(奇数趟),从终点端游向出发端时处于劣势位置(偶数趟);第5-8泳道集群的运动员在从终点端游向出发端时处于优势位置(偶数趟),从出发端游向终点端时处于劣势位置(奇数趟),呈现了运动成绩与泳道群、奇偶数趟显著相关的特征。
(2)泳池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阻力,以相反的方向影响着第1-4泳道集群和第5-8泳道集群游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