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生态蔬菜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8-06-23 03:37严希裴芸邓代信张万萍
长江蔬菜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绿色蔬菜贵州省有机

严希,裴芸,邓代信,张万萍

(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55002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一直是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每个人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成为奏响民生、发展经济的主旋律。我国长期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长、珠三角地区有毒蔬菜”和“海南毒豇豆”等事件,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使蔬菜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严峻挑战。因此,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改善民生、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无公害蔬菜是指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的、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化肥残留、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蔬菜。绿色蔬菜则是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蔬菜。而有机蔬菜则是指不采用基因工程、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等生长调节剂等物质,按照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和技术生产出来的蔬菜。

贵州省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4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 444 m;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 178 m;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 572 m;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 900.6 m,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贵州被誉为 “天然大空调”,是各类蔬菜的最适宜生产区,其多样化的气候类型、污染较少的生态环境、西南交通枢纽的区位和日益改善的交通等,为后发崛起成为我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主产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基于这些情况,对贵州的生态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不仅有助于确定该产业的高科技定位,也可以强化有机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力度,从而为实现大面积、低成本、可持续地生产高品质的蔬菜提供理论借鉴。

1 贵州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业现状分析

1.1 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如图1、2所示,自2011年以来,贵州省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稳步增长,在2016年分别达到105万hm2、1 897万 t和778亿元,分别比 2011年增长48.25%、51.76%和155.92%,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19%、8.7%和20.68%。2016年蔬菜产业产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与2011年相比上升了1.3个百分点,2012-2016年GDP占比较为稳定,基本稳定在6.5%~7.0%。在全国蔬菜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贵州蔬菜产销顺畅,蔬菜产业成为贵州近年来发展较快较好、效益较高的农业产业之一,累计带动全省40万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脱贫增收。

1.2 贵州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现状

如图3所示,截至2017年9月,全省现行有效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达3 059个,其中蔬菜产品为1 016个,占总数的33.21%。根据贵州省农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面积达149.1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455.2 万 hm2)的 32.75%,2014-2016 年,年均增长率达120%以上。由于独特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农产品内含物丰富,成就了贵州省农产品生态安全、品质优良、营养健康的特质[1],“老干妈辣椒”“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牛头牌牛肉干”等农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1.3 贵州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发展现状

图1 2011-2016年贵州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

图2 2011-2016年贵州省产业产值及占贵州省GDP比例

2016年,全省新增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15.2万hm2,新增绿色食品企业60家,产品100个;截至目前,贵州全省有机产品生产面积达11万hm2,列全国第三位,有机产品年产量达80万t,产值570亿元,有机食品企业160家,产品245个。近年来,贵州省各市(州)、县的无公害蔬菜产品层出不穷,呈现“多点开花”的特点,以贵阳市的绿色、有机蔬菜产业最为集中。其中,清镇市绿色蔬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绿色生态蔬菜0.2万hm2,已建成绿色、有机蔬菜基地4个,园区每年为贵阳市场提供绿色、有机蔬菜6万t左右,园内有机蔬菜、绿色蔬菜认证数分别占全省的65%和50%。贵阳市白云区2016年累计认定无公害蔬菜产地1 866.7 hm2,认定面积覆盖全区蔬菜生产基地,累计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50个,包括“黔山番茄”“黔山辣椒”“黔山金摆茅香葱”等,认证产量达4.4万t。

此外,凯里市政华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获批生产有机产品“凯里线椒”1.4万t。遵义市播州区2016年种植无公害蔬菜2.8万hm2,产值11.8亿元以上,其中,省级蔬菜示范园区800 hm2,设施蔬菜866.7 hm2,稳定保供蔬菜基地3 640 hm2。道真县2016年认定无公害蔬菜产地4 000 hm2,实现产值6.42亿元,产业覆盖2.8万户共计9万余人。

图3 贵州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蔬菜产品数量

从销售市场情况看,贵州省产的生态蔬菜除供应本地市场外,外销量占产量相当大的比例,远销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以及40多个国家,在港澳地区得到了居民青睐。如罗甸县“黔甸牌”无公害蔬菜除供应贵阳石板蔬菜批发市场外,还外销武汉白沙洲、北京新发地等大中城市蔬菜批发市场,外销量占总产量的80%。榕江县丰源绿色蔬菜有限公司引资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蔬菜基地333.3 hm2,基地年产中华芥蓝、新西兰菜心、香港学斗等绿色蔬菜3 600余t,全部直销广州、深圳、香港等地。

从认证产品种类来看,贵州省产出的生态蔬菜既有番茄、黄瓜、茄子等传统蔬菜产品,也有芥菜、鱼腥草、方召辣椒等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蔬菜产品。如,遵义枫香苟坝九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枫香镇“枫元—土坝—花茂”一线100 hm2高标准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注册了“黔九丰”商标,申请了番茄、黄瓜、丝瓜、茄子等7个绿色产品认定。台江县2015年获得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5 086.7 hm2,其中马铃薯 4 000 hm2,莲藕 420 hm2,方召辣椒 666.7 hm2。

2 贵州省发展三类蔬菜的环境和市场分析

2.1 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蔬菜是贵州省农业中除粮食以外的第二大类作物,蔬菜产业是继粮食和畜牧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贵州发展蔬菜产业优势突出:①具有名优特产蔬菜资源丰富的产品优势和生产开发的优势[2,3];②贵州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冬春有“天然温室”区域,夏秋有“天然空调”地带,为贵州蔬菜建成多种类型的正、反季节蔬菜产业创造了优越条件[4];③具有无公害蔬菜、绿色、有机蔬菜大规模安全生产的环境优势;④具有灌溉水源和劳动力丰富,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⑤具有运销便捷的交通优势。因此,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贵州生产的蔬菜需求量和栽培面积将越来越大。

贵州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重点难点是使农民人均收入要达到1 000美元。蔬菜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贵州也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蔬菜优势区和主产区。近期,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列为战略新型产业和产业扶贫的主要途径,先后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绿色农产品 “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年)》《贵州省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工作实施方案》,发起了“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行动,要求通过质量安全监管,进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创新,建立追溯体系,促进绿色农产品“提品质”。通过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的改革创新,加大“三品一标”的认证推广力度,抓好农产品的绿色标准化生产,促进绿色农产品 “达标准”,争取到2020年,全省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农产品产地通过“三品”产地认定100万hm2以上,全省现有各级蔬菜水果标准园以及新实施的蔬菜水果标准园产地全部通过 “三品”产地认定 (其中蔬菜产地认定106.7万 hm2以上)。通过品牌营销推介的改革创新,注重品牌培育,为绿色农产品“塑形象”,力争到2020年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另外,随着多条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快速发展,蔬菜产品出贵州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因此,贵州省的蔬菜产业,特别是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贵州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除了天然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外,贵州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保护较好,耕地施用化肥仅为中东部地区的1/3,土壤结构良好,大面积的高山地貌又形成了防止病虫传播的天然屏障。另外,贵州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如用牛粪沤制有机肥、秸秆还田、稻田养鱼等技术,很大程度上遵循有机农业所倡导的原则,在有机蔬菜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全省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廉,在贵州省发展有机蔬菜具有较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因此,在贵州全省范围内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技术措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3 生态蔬菜市场需求分析

近50 a来,由于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可持续发展农业引起社会上的普遍关注,利用有机肥、堆肥取代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农药是发展绿色生态蔬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市场上销售的有机蔬菜价格一般是普通蔬菜的2~4倍,最高的可达10倍,其销售额也达到同类产品的20%以上[5,6]。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高原山地喀斯特省份,全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3%,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66万人,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有493万人,占全国同类人口的1/10左右;人均耕地面积仅453.56 m2,农业单产及生产效率很低,群众的收益微薄。因此,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高价格、高回报对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展生态高效蔬菜产业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蔬菜生产总量虽供大于求,但在季节性和品种供给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季节缺口表现突出的是夏秋季成都、重庆和华南地区、沿海地区南宁、广州、深圳、厦门、福州等热区,冬春季北方城市[7,8]。根据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和出口趋势分析,我国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市场需求量约有4 000万t的缺口,目标市场为珠江流域两广、福建、成渝地区、长江中下游、港澳和东盟地区等[9],仅深圳、香港地区蔬菜市场年需求量就超过200万t。目前全国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还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因而无公害蔬菜种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绿色蔬菜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蔬菜,在21世纪的前10 a曾一度受消费者的热捧[10]。然而由于其价格比无公害蔬菜高[11],在大众消费市场竞争不过无公害蔬菜,而且因为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大中城市高消费群体及国外出口的高端市场受到有机蔬菜的挤压,其市场份额增长缓慢。但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主导下,仍有企业和种植者不断加入申请绿色蔬菜认证行列,说明绿色蔬菜仍有着潜在的消费群体。

有机食品被誉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高速增长,国际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这与一些常规食品市场的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上我国国内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中国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潜力巨大[13]。随着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在国内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未来有机蔬菜的消费在我国将呈现暴发式增长,预计2020年之前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到2020年,有机蔬菜在国内的需求将接近1亿t的规模,这是贵州省有机蔬菜产业面临的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机食品消费占比达15%,日、韩等国为7%~8%,而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一比例约为1%,在贵州省这一比例小于0.1%[12],因此,贵州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根据最新资料显示,贵州省有机生产面积、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均位居全国前三位,带动约90余万户农户从事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截至2017年10月,贵州省有14个县被国家批准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1个,示范创建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数据来源于中国质量新闻网)。

3 贵州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贵州省在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上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力度不够;②全省各地产、供、销一体化蔬菜产业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③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检测体系不健全,检测技术力量薄弱;④生产上缺乏高效、低毒、廉价、安全的替代农药;⑤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研究和生产专项资金投入较少,科技支撑能力较差,在种植基地的环境选择、优良品种的栽培、施肥和病虫害的防治等关键技术方面相对缺乏;⑥市场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等;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⑧采后商品化处理落后等。

4 贵州省发展生态蔬菜的策略

无公害蔬菜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质量标准,是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以规范农业生产、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为目标;绿色蔬菜以提高生产水平、环境良好、安全优质、满足更高需求、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达到国家的先进标准,满足人们对食品质量高层次的需求;有机蔬菜以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与国际接轨,满足更高层次的安全消费。

4.1 实施贵州省生态蔬菜行动计划

当前,贵州省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蔬菜产业优势,整合多方力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实施无公害蔬菜,倡导发展绿色蔬菜和开发有机蔬菜,可以更好地提高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就目前情况而言,蔬菜生产首先必须达到无公害食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面向国内中、高档消费群体的绿色蔬菜,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生产管理标准,在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中控制好基地,开发有机蔬菜,瞄准国外市场。以上3个层次相互带动,相互支持,达到发展贵州省蔬菜产业及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目标。

4.2 统筹规划,促进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首先要重视生态蔬菜发展规划,积极围绕贵州省生态建设步伐,给予生态蔬菜生产基地技术、政策、资金上的优惠和扶持。各级主管部门应联合对贵州生态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规划,与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富民强县项目、环境综合治理等联合起来,切实为其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一定时期内形成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大型绿色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挖掘贵州特色蔬菜品种(如紫皮蒜、青菜、山药、折耳根、绿芦笋等)的绿色和有机生产方式。

4.3 科技投入,产研结合

加大科技力量投入,把绿色和有机蔬菜产业纳入重点科研推广项目,加大对从事绿色和有机蔬菜的企业、专业农民科技教育的投入,培养一大批具有这方面知识的懂生产、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管理者和专业农民。加强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含量是绿色和有机蔬菜生产的一项全新的生产方式,很多技术如施肥、防病虫、除杂草、土壤培肥、轮间套种等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为此,应实施产研结合,联合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单位一起进行攻关,为生态蔬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4.4 加强领导,健全体系

生态蔬菜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主导,成立专门的机构,通过信息平台、产业知识、技术咨询、品牌认证的宣传手段来提升人们对生态蔬菜的认知度。建立健全有机蔬菜产业化管理体系,形成省、县、镇、基地四级联动监管体系,成立专门的生态蔬菜管理部门,负责产销的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的制定及促进基地建设等,专职管理蔬菜商标,审查标志的申报材料,组织开展科研、技术推广、培训、信息服务、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1]宋辉.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定速动[N].贵州日报,2017-04-16(T07).

[2]范云美,温煜,张超.贵州森林蔬菜资源多样性及开发利用研究[J].种子,2015,34(5):61-64.

[3]李卫芬,高爱农,李金强,等.贵州蔬菜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初步调查[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6,17(4):786-790.

[4]李正丽,胡明文,杨新成,等.贵州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2012(12):89-91.

[5]解卫华,肖兴基,罗羽洧.国外有机蔬菜发展现状与启示[J].中国蔬菜,2009(15):1-5.

[6]朱恩昌.我国绿色蔬菜销售模式研究[J].北京农业,2014(18):315.

[7]陈铁飞.我国蔬菜产业供需状况及其走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3(2):84-93.

[8]刘同山,郑力文.中国蔬菜供需问题探析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3,9(2):52-55.

[9]冯佳.广东省珠三角地区蔬菜冷链物流供需情况探析[J].特区经济,2014(9):77-79.

[10]章庆民.我国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瓶颈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3(5):51-52.

[11]韦得胜,谢屹,卫望玺,等.绿色蔬菜购买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200名消费者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4,30(5):61-66.

[12]戴迎春,朱彬,应瑞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选择意愿——以南京市有机蔬菜消费行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7-52.

[13]陈罡,冯伟民,樊平声,等.我国有机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1):1-4.

猜你喜欢
绿色蔬菜贵州省有机
贵州省种公牛站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绿色蔬菜土肥管理技术要点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商都西芹绿色蔬菜栽培技术
无公害绿色蔬菜栽培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