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的应用研究

2018-06-23 06:42卢艳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北京100029
系统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满意率循证心肌梗死

卢艳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北京 100029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诊科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肌细胞长时间缺血而引起的心肌急性坏死,患者通常会发生剧烈且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其临床患病率较高,且日趋年轻化,成为危及人们健康的首要心血管疾病[1]。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较为常见的问题,其发生率高达75%左右,是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关键[2]。为此,如何有效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作,挽救濒死的心肌,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在临床各个疾病中的应用都较为广泛,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护理管理中,同样取得显著效果[2-3]。基于此,该次研究将循证护理管理应用于该院急诊科2016年11月—2017年10月接收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管理中,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对象分别选自该院急诊科循证护理干预实施前(2015年11月—2016年10月)与实施后(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各自接收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标准:病历资料完善;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标准;经CT、MRI检查确诊;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肝肾障碍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认识功能异常;严重药物过敏史。研究组患者男36 例,女 24 例;年龄 45~69 岁,平均(53.3±4.7)岁;梗死部位:前壁、广泛前壁、后壁、下壁各17例、16例、12例、15例。对照组患者男39例,女21例;年龄46~71 岁,平均(54.3±4.5)岁;梗死部位:前壁、广泛前壁、后壁、下壁各19例、18例、15例、8例。该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都完善相关检查,遵医嘱给予吸氧处理,加强心电监测,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控制休克,告诉患者要卧床休息,警惕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又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2.1组建一支循证护理小组 根据自愿原则组建一支循证护理小组,组内成员充分掌握循证护理流程,并安排护士长作为小组组长,负责对循证护理方案的制定及监督管理,邀请院内权威急性心肌梗死主治医师及质控委员会作为此次研究顾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将”如何有效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作为该次循证问题。

1.2.2 寻找循证依据 根据所确定的循证问题,以”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循证护理“等作为关键词在知网、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通常发生在9:00-12:00、13:00-16:00这二个时间段,且发病后24 h内是心律失常的高发期,此外不良情绪、用药依从性及饮食不合理等均是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3-4]。组内成员以此作为循证支持依据,通过开会讨论制定出针对性的循证护理方案。

1.2.3 循证护理方案实施 ①加强病情监测:大量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时间规律,9:00-12:00、13:00-16:00是其主要发病时间,究其原因主要可能是因为这二个时间段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水平较高,纤溶系统功能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心肌供血不足所导致[3]。为此在这二个时间段需加强对患者的病情监护,做好心电监护,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症状,合理安排给药时间。②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由于病情的影响,濒死感较强,其心理健康往往不容乐观[5]。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做好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度,并告诉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对病情的影响,列举一些康复实例以增强患者的信心,降低其心理应激水平。③饮食护理: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告诉患者饮食要合理,营养要均衡,饮食要低盐低脂为主,并注意多饮用水,多吃一些高纤维食物,以免发生便秘。④用药护理: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介绍用药知识,提高其遵医用药行为。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自觉活动能力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分级进行比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动过速、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s)表示,并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2 P=0.008),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心动过度、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比较

研究组的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836,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心动过度、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往传统的遵医嘱护理已很难满足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需求,急需寻找一种更为高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循证护理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循证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核心,以临床经验为基础,确定循证问题,查找循证依据作为支持,再提出针对性的、全方面的循证护理计划[6-7]。孙丽娜[8]研究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实施循证护理管理后,常患者的心功能等级显著改善,心律失常发生率由56.60%降为15.09%,护理满意率由75.47%上升为94.34%。这与该次研究相符,该次研究对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常患者的心功能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常患者的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3.3%、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11.7%,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研究中我们先组建一支循证护理小组,执行责任制管理,并安排权威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对该次活动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循证护理管理质量。查阅相关文献[9-10],我们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因素较多较杂,且其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为此我们加强对高危时间段的病情监测,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先兆,将其扼杀在摇蓝中。而根据心律失常发生的高危因素,加强对常患者的用药及饮食指导,有效地提高常患者的遵医行为及自我护理能力,避免病情的反复发作,加强对常患者的心理护理,有效地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提高护理满意率。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急救治疗同时辅助于循证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1]仲崇媛.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1):69-70.

[2]沈永照,刘秀红,杜亚军,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5,26(23):3468-3470.

[3]黄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33(1):92-93.

[4]甘仙雯,曾艳,周朝虹,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S2):352-354.

[5]张先枝,赵华,党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6):124-125.

[6]白洪娣.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272-273.

[7]李君.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5):286-287.

[8]孙丽娜.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0):200-201.

[9]邓小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4):129.

[10]毛楠.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与住院时间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1):42-43.

猜你喜欢
满意率循证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分析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提高96659热线服务满意率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