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西长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康复,江苏镇江 212000
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指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是指胎儿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由于患儿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因此造成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2]。脑瘫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组由脑损伤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行为异常、语言障碍以及中枢性视听觉障碍等等,不仅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还会给患儿家庭带来极大负担。研究表明[3-4],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儿日后的运动生活能力。该文对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脑瘫患儿55例,采用穴位理疗联合推拿、康复训练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脑瘫患儿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男41例,女 14 例;年龄 2~5 岁,平均年龄(3.1±0.6)岁;脑瘫类型:痉挛型15例,运动迟缓型19例,混合型21例。对照组男39例,女 16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5±0.9)岁;脑瘫类型:痉挛型17例,运动迟缓型20例,混合型18例。对照组男39例,女16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5±0.9)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 “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议(2006年)”中提出的脑瘫诊断标准;年龄<8岁;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觉、知觉、智力障碍;未服用肌张力药物;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本次研究经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严重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癫痫患儿;自发性出血患儿。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穴位电刺激疗法。取穴:头部取四神聪、人中、百会及印堂,上肢和下肢分别取穴内关、曲池、合谷、解溪、环跳、足三里、伏兔,每个部位选择2穴,局部皮肤消毒,选择0.5~1.0寸毫针,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治疗15 min,1次/d。按摩: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左手掌按压脐下小腹,逐渐增加力量;一指点揉百会穴,以扣点法或散点法刺激该区,或以手掌紧贴该区进行揉摩、按压,1 min/次。按揉颈部,取穴风池、天柱、颈百劳、肩中俞、肩外俞,主要对督脉和膀胱经进行按揉,以改善颈部肌张力,提高头控能力。上肢按摩,对肌张力高的患儿,以揉法作用于痉挛部位。肌张力低者,按揉手阳明经腧穴,以叩击法为主作用于肌力弱的部位。腰背部,以按揉督脉、华佗夹脊、膀胱经为主,以改善腰力,抑制侧弯反射。下肢按摩,对肌张力高的患儿,以揉法作用于痉挛部位,同时采用摇法、伸屈法、扳法等扩大关节活动度。对肌张力低的患儿,以按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以叩击法为主作用于肌力弱的部位。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运动疗法:采用bobath疗法和Vojta诱导疗法,利用bobath疗法避免患儿发生异常姿势与异常模式,应用神经促通法,纠正患儿的站位、坐位,指导患儿独立行走能力、站立平衡、坐位平衡,1次/d,30 min/次,连续训练6个月。利用Vojta疗法加快运动神经元的发育速度,指导进行反射性的翻身和腹部爬行等练习,改善神经传导,1次/d,30 min/次,连续训练 6个月;爬行及坐姿训练:爬行及坐姿:双下肢并拢并屈曲,治疗师用手抓住患儿肩膀,指导患儿双手支撑身体,维持动态平衡,爬行训练时,固定患儿骨盆,轻轻上提,左右交替,指导患儿右脚左手及左脚右手交替爬行,1次/d,30 min/次,连续训练6个月;行走站立训练:蹬踏训练:患儿患侧足部置于悬吊带中的踏板上,双手握紧悬吊绳子,双足向下蹬踏进行训练,1次/d,30 min/次,连续训练6个月。起蹲训练:患儿双手抱胸,健康侧脚踝部放在悬吊带中,患侧进行伸膝与屈膝运动,1次/d,30 min/次,连续训练6个月。头部控制训练:治疗师协助患儿保持仰卧位,拉伸颈部,治疗师双肘顶住患儿双肩,保持肩部稳定,配合语言声音,诱导患儿完成抬高、侧屈以及头部旋转动作。后手抓住小儿前臂,抬高外旋并拉坐起,头部保持抬高,反复进行,1次/d,30 min/次,连续训练 6个月。
显效:患儿的发育以及自理能力明显恢复,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患儿的发育以及自理能力有所恢复,与该年龄段的正常水平接近;无效:患儿的发育以及自理能力未见恢复,与同龄儿童差距较大。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量表共分5个功能分区,评分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好。采用Ashworth量表评价肌张力状况,肌张力分为0~4级,分级越低,代表训练效果越好。采用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评价患儿生活活动能力,得分越低代表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越好。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治疗前后的脑部血液循环情况,包括血管博得指数(PI)和大脑动脉血流速度(VP)。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量表所得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92.7%明显优于对照组7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的GMFM-66能、Ashworth评分治疗后均明显改善,这说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和肌张力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GMFM-66、Ashworth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GMFM-66、Ashworth量表评价结果比较[(±s),分]
表2 两组GMFM-66、Ashworth量表评价结果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55)观察组(n=55)t值P值GMFM-66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Ashworth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28.9±10.3 27.7±9.8 11.994 0.197 49.9±11.3 66.5±15.2 7.091 0.019 2.2±0.5 2.1±0.3 9.585 0.218 1.9±0.3 1.3±0.2 5.007 0.022
观察组ADL评分结果示,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社会活动能力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ADL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ADL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日常生活能力 精神状态 社会活动能力对照组(n=55)观察组(n=55)t值P值35.9±3.9 22.5±2.9 11.058 0.015 33.9±5.2 22.8±3.6 7.115 0.009 38.7±5.5 23.6±3.3 8.228 0.000
两组的PI、V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的PI值低于对照组,VP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脑部血液循环情况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脑部血液循环情况比较(±s)
组别对照组(n=55)观察组(n=55)t值P值PI(%)治疗前 治疗后VP(cm/s)治疗前 治疗后1.4±0.5 1.3±0.8 12.889 0.336 1.2±0.5 0.8±0.2 12.057 0.033 119.2±13.9 121.8±15.6 7.003 0.276 127.5±8.6 138.5±9.8 7.338 0.028
脑瘫是新生儿出生前后出现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位姿势和肢体动作异常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等[5-6]。脑瘫患儿一旦确诊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康复训练是国内外治疗脑瘫的主要方式,康复训练的目的是通过长期、反复刺激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
人体构造中核心区域的稳定性对于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7]。核心区域主要指可以调控中心,使人体保持平衡的肌肉群,核心肌群可以维持脊柱与骨盆的稳定性,进而对人体保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对上下肢力量进行过渡以及传递。而康复训练实际上就是针对强化核心功能区域的功能而进行的训练。综合康复疗法中运动训练主要包括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其作用机制是经过控制、调节患儿的反射、姿势来推动患儿的运动发育,对患者的不同运动障碍进行运动指导,通过患儿的自发性条件反射对患者的运动以及姿势进行锻炼,帮助患儿提高自身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促进其运动和姿势接近正常儿童。临床研究表明[8-9],脑瘫患儿确诊后,及时对其开展康复训练,有助于帮助患儿建立正常运动模式,促进运动和智力发育,兴奋大脑皮质,加快血流速度,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代偿能力。此外,康复训练方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本身,还可以改善躯体形态功能,促进各种能力整体发展,减轻残疾程度,提高患儿独立生存能力,对患儿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10],随着科学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运控控制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人体的运动技能不仅受到反射和姿势的影响,而且还和肌肉-骨骼和感觉系统发育以及心肺功能、觉醒环境等众多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按摩中的推、按、压、扳、摇和揉等手法是根据小儿患者瘫痪位置及其类型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地作,控制小儿患者肌肉的松紧和骨骼关节的排列,通过手法力度对患儿的触觉、运动觉以及前庭觉进行适度的刺激,有助于患儿感觉体验的恢复。
该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2.7%明显优于对照组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日常活动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可明显降低PI和增加VP。这说明,穴位电刺激联合推拿、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效果确切。杨家兵[6]研究结果表明,将8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针灸配合运动训练)和对照组(运动功能训练),结果发表,观察组患儿粗大功能评分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72.09%,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穴位电刺激联合推拿、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可以有效降低肌张力,提高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1]张树新,杜青,王欢,等.康复辅具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效果探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10):753-756.
[2]第7届全国儿童康复、第14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第1轮通知[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89.
[3]张伟云.探析综合性护理对策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5):664-666.
[4]沈月芹.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z2):147-148.
[5]杨等,郄淑燕,邹丽丽,等.早期运动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语言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5,35(18):93-94.
[6]杨家兵.针灸结合运动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8):1488-1489.
[7]刘冬芝.悬吊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10):1486-1488.
[8]吉增良,邓增稳,王晓东,等.悬吊治疗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髂腰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5,37(11):1674-1676.
[9]蔡江云,王彩乔,彭力.运动疗法结合针灸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综合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4,32(12):4623-4624.
[10]李延菊.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9(9):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