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延珺 陈建清
为全面掌握农机化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计财处围绕影响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四个主要因素(财政转移性收入、农机经营服务收入、农机节本增效技术应用收入、促进乡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开展调研,并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分别在苏南、苏中、苏北选取典型样本进行调研。苏南选溧阳市,苏中选南京市、丹阳市,苏北选连云港市、徐州市、睢宁县、盱眙县、阜宁县、泗洪县。调研方式为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及实地走访。考虑到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次调研选取的9个典型样本中,以苏北市县居多,原因在于苏北地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农机化水平提升的空间较大。
表1为所调研市县2010年、2015年、2017年农机化为农民带来的收入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与2010年相比,2017年各地农机化为农民带来的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丹阳市和盱眙县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1 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
表1 农机化为农民带来的收入情况
图1为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由图1可以看出:苏南的溧阳市在20%~35%之间,呈逐年增加趋势。苏中的南京市和丹阳市均在10%~20%之间,也呈上升趋势。苏北地区参差不齐。阜宁县和泗洪县在2015年后出现了下降,原因是:近年来在购机补贴政策激励下,农机具保有量快速增长,在2015年达到了饱和,随后增长速度放缓,有待调整发展重点和领域,向全面、全程、高质量发展。
表2为全省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比较。由表2可以看出,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最大,苏北次之,苏中最低,说明农机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农民增收。
表2 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
具体来说,农机化为农民增收有四个因素:一是农机财政转移性收入,主要是指农机购置补贴等财政补助性投入;二是农机化经营收入,主要包括作业收入、农机维修收入、农机运输收入以及其他经营性收入;三是农机节本增效技术应用收入,主要包括水稻机插秧增加收入、秸秆机械化还田增加收入、高效设施农业增加收入以及其他节本增效农机技术应用增加的收入;四是采用农机化技术后,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的收入。
图2、图3、图4、图5、图6、图7为此次调研的部分市县农机化为农民增收各因素贡献比例。
由图2~7可以看出,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农机化经营收入。在农机化经营收入中,贡献比例最大的是农机作业收入,其次是农机运输收入,而农机维修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甚微。可见,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农机化的作业收入;同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农机维修服务收入。图8为部分市县农机化经营收入为农民增收各项目贡献额。
图2 溧阳市农机化为农民增收各因素贡献比例
图3 丹阳市农机化为农民增收各因素贡献比例
图4 连云港市农机化为农民增收各因素贡献比例
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第一大因素是农机经营服务,第二大因素是农机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节本增效技术包括高效设施农业技术、水稻机插秧技术、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等。
图5 睢宁县农机化为农民增收各因素贡献比例
图6 徐州市农机化为农民增收各因素贡献比例
图7 阜宁县农机化为农民增收各因素贡献比例
图8 农机化经营为农民增收各项目贡献额
在上述调研市县中,溧阳市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最好,节本增效贡献率达70%。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走向绿色安全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丹阳市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近年来,该市共推广机插秧面积16.67 khm2,净增收4 900万元;推广果蔬低温保鲜冷库,增产率在35%左右;推广各种类型的鱼塘增氧机,特别是纳米增氧器,增产率达40%。目前该市73%的水产养殖面积已经使用了增氧设施。
阜宁县水稻机插秧和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发展较快,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稻麦两季可增收2 250元/hm2,节支4 500元/hm2。
近几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投资农机的热情,全省农机具保有量快速增长,但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农机科研开发、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农机维修、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全省农机总量增长较快,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大田作业机具多,高效设施农机具少。在四大主要农作物中,除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外,水稻栽植、玉米和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
调研结果表明,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机化差异明显。苏南的机械化发展和农民收入要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北地区不同的县市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农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还存在不少质量和性能问题。农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步伐不快。农机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散、生产集中度低,农机化技术储备、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短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少,农民迫切需要的一些先进适用的农机具还很缺乏。
许多农机服务项目局限于田间作业,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机合作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机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也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
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发展新技术、新机具单靠农户的力量是不够的。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产业促进政策。因此,中央财政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减轻农民的作业成本,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补贴措施,保证农业用油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另外,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探索有效的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机化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力争在水稻栽植、玉米收获、经济作物生产及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上实现突破,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农机节本增效新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技术示范区的实施规模,探索行之有效的推广应用新模式。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下,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关键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农民购买和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应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和农机生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充分利用农机系统现有的培训资源,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分期分批对农民机手、农机专业户和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开展农业机械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的思路培养农机专业人员,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通过上述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农机化的财政转移性收入在为农民增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仅占1%~3%。由于资金的限制,导致农民对急需的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缓慢,机具库房建设跟不上,发展壮大遇阻。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对农机合作社经营发展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和相关的税收优惠。
[1]沈建辉.加快构建我国完整的农业机械化学科体系——对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的深层思考[J].中国农机化,2006(6):1-6.
[2]王智才.农业机械化与中国现代农业[J].农机科技推广,2005(11):4-6.
[3]陈锐,魏津瑜,毕然.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1):21-24.
[4]魏津瑜,刘日波,杨翠梅.基于职业生命周期的信息化人才使用与培养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7(2):29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