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辉辉 蔡清武
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由于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养殖品种的不断优化,黄颡鱼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黄颡鱼病害较多,尤其是池塘精养病害易发生,往往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现将2017年黄颡鱼全年12个月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以华中地区为例)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学习借鉴。养殖户可以根据此年规律总结出各种鱼病发病时间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做好养殖池塘鱼病防治工作。
1.11月-2月期间,黄颡鱼池塘正处于干塘卖鱼和苗种投放阶段,此阶段主要鱼病为小瓜虫病,多数由于水温低和水质清瘦等引起。
2.3月份,水温开始上升,寄生虫和有害病菌开始滋生繁殖,此阶段主要鱼病为车轮虫等引起的寄生虫病。如果防治不及时,寄生虫造成鱼体体表或鳃部损伤,继而引发赤皮、出血、裂头和腹水等细菌性病。
3.4月-5月,水温逐渐升高,黄颡鱼摄食量开始增加,肝胆肠道负荷也随之加大,肝胆肠道消化问题凸显,易引起肝胆综合症和肠炎病高发,并伴发车轮虫病。
4.6月份,水温持续升高,黄颡鱼摄食量继续增加,排放的大量残饵粪便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各种病菌大量生长繁殖,引起出血病和裂头病,并伴有肝胆综合症。
5.7月-10月期间,水温上升至最高值后逐渐降低,此阶段池塘水温持续偏高,加上残饵粪便剧增,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长期居高不下,腹水病和赤皮病常发。
判别特征:集群靠边漫游,鳍条和体表有大量白色斑点。
防治建议:每亩·米水体用1500g辣椒加500g生姜煮水全塘泼洒。
判别特征:鳃部镜检发现虫体(10×10倍显微镜视野中出现3-5个车轮虫,则可判断为车轮虫病)。
图1 黄颡鱼病害年规律图(以华中地区为例)
防治建议:代森铵(特效药)、阿维菌素、苦参碱、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注意:杀虫药物施用应选择晴天上午,且注意增氧以防不测,下同)。
判别特征:鳃部镜检发现虫体。
防治建议:甲苯咪唑(特效药)。
判别特征: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解剖发现肠道充血发炎。
防治建议:内服抗生素(如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多维,三黄粉和大蒜素。
判别特征:肝脏出现花肝、绿肝或白肝,胆囊呈现黑亮且变大(正常肝脏为鲜红色,正常胆囊为淡绿色)。
防治建议:保肝护胆药、三黄粉、大蒜素。
判别特征:头部皮肤出现红褐色浸润损害的同时,鼻间骨也正遭蜂窝状蛀蚀,严重时鼻中隔穿孔。
防治建议:内服抗生素(如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多维和三黄粉。
判别特征:腹部膨大,解剖发现大量腹水。
防治建议:如果是苗种则外泼复合碘消毒、食盐(10kg/亩·m),内服氯制剂+抗生素;如果是成鱼则外泼强氯精250g/亩(连用两天)+拌饵内服强氯精(50g/25kg饲料,连用3-5天)。
判别特征:鳃部和眼部出血变红。
防治建议:外泼复合碘消毒,内服抗生素+维生素K。
判别特征:体侧或腹部局部或大部分发炎充血,黏液增多。
防治建议:外泼复合碘消毒,内服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