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1
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世人尊为“百代文宗”“文章巨公”,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在现存的700多篇韩愈诗文中,散文就有390余篇。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论说、表奏、书信、序言、传记、祭文等各种体裁,且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论说、记叙、抒情三类,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其中篇目最多、成就最高的,当属其论述类散文。此类文章中,最著名的当属韩愈的政论文,另外还包括他的大部分表奏、论辩体文章,以及其他一些杂文。他的论说文章中有《原道》《原性》这类表述其人生观和社会观的;有《杂说(四)》《获麟解》这类嘲讽黑暗社会现实的;有《对禹问》《伯夷颂》这类借古人来谈论治世之理的;也有《师说》《进学解》这类讲述治学、进取之道的。其大多以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语言风格而为后人所称道。
一、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韩愈善于将各种生动形象的论据、实例组织起来,逻辑严密,说理透彻,使文章有着无可辩驳的思想力量。如其名篇《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当时三十五岁的韩愈正全力投身于“古文运动”之中,在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之后的一年多里,他敢为人师,开门收徒,他的门下不乏年轻的文学人士,被时人称作“韩门第子”。他更是写出了名篇《师说》,用以系统地提出他的师道理论。这篇文章,首段以老师的重要作用为开端,提出中心论点,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第二部分先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现状,以此来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歪风,是为反面论证;接下来的第三部分以圣人孔子威力,进一步论证“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道理,属于正面论证;最后,文章结尾部分点明写作缘由,亦是对文意的总结收束。这篇文章整体上是按照“总——分——总”的布局模式展开的,逻辑顺序即为议论文中最为常见的“一总、一正、一反、一合”,结构安排严谨,论证过程合理。
二、语言简劲,新颖率直
《旧唐书·韩愈传》中评价韩愈“发言率真,无所畏避”,體现了他的文章语言自然随意、简单直率的特点。他的文章语言风格鲜明,独具特色,尤其善于锤炼词句,推陈出新。如其名篇《进学解》,此篇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四十六岁的韩愈在长安担任国子学博士期间,此时的他作为国子先生教授生徒,因此全文便采用了诘问和解答的形式展开,假托先生劝学、学生质疑、先生解答的环节展开文章。文中假借训诫学生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表面自嘲式的语言表明了自己随遇而安的心态,实则暗含对朝廷的讥讽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但文章语言并不枯燥乏味、辛辣艰涩,反而运用了诸多的铺陈、比喻、排偶、藻饰、反语等手法,给人以新颖形象、生动活泼、轻松畅快之感,被清人蔡铸评价为“极修词之妙”。其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更是成为了如今家喻户晓的名言警句,“细大不捐”“含英咀华”“异曲同工”“诘屈聱牙”等更是成为了成语被后世广泛运用,由此亦可见韩愈锤炼语言的功力。
三、气势恢宏,雄奇奔放
韩愈的论说类散文往往将多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结合起来,使德文章气势磅礴,跌宕起伏,纵横捭阖,含义隽永。他的文风自成一家,为后世所尊崇。如其名篇《谏迎佛骨表》, 该篇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时任刑部侍郎。据《唐书》记载,陕西省凤翔县法门寺内有护国塔,塔中藏有释迦牟尼佛骨舍利,该塔三十年一开塔,塔开则岁丰人泰,唐宪宗听闻当年正值开塔之年,便于正月遣使者去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京城上至王公,下至士庶,顿时掀起一股信佛热潮,百姓甚至废业破产、烧顶灼臂以求供养佛骨舍利。韩愈见此情状,遂毅然上《论佛骨表》进行劝阻,痛斥佞佛,批判宪宗劳民伤财、迎拜佛骨的行径,还要求将佛骨舍利“投诸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并表示“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言辞犀利,慷慨激昂,尖锐激烈,恣肆无忌,气势逼人,清代沈德潜评之为“言处置断决辣甚”,“词严义正,千载下尚有生气”。可惜宪宗读后非但没有接受韩愈的劝诫,反而龙颜大怒,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幸得宰相裴度及朝中官员极力求情,韩愈才得免一死,贬为潮州刺史。但这篇名作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四、感情充沛,淋漓酣畅
韩文多源于“不平则鸣”,往往针对当时社会的突出现象,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来发表议论,因此在其议论性的文章中又蕴含了浓烈的抒情色彩。如其名作《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贞元十九年(803年)冬天,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两月有余,关中一带发生了重大旱灾,百姓流离失所,到处乞讨为生,甚至饿殍遍地,但时任京兆府尹的李实却向朝廷隐瞒了旱灾的消息,反而谎报丰年。韩愈体察民情之后十分痛心,愤怒不已,遂向皇帝上书一封《论天旱人饥状》,在其中说明了旱灾的实情,并请求朝廷赈灾免税。其中“陛下怜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臣至陋至愚,无所知识,受恩思效,有见辄言,无任恳款惭惧之至。”等句感情尤为真挚恳切,无不显示出他心系黎民,情牵百姓的拳拳之心,昭昭之情。《新唐书·韩愈传》中“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的记载也是印证了韩愈的这一片爱民之心。
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骈文,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也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将之全部进行了充分的实践,这些文学创作理论和他逻辑严谨、简劲率直、恢宏豪逸、感情酣畅的论述类散文的写作特色,同样对后世的作家和学者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