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悲剧

2018-06-22 09:28李娜刘胜男王洪凯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女性形象

李娜 刘胜男 王洪凯

摘 要:在中外文学史上,玛格丽特与茶花女作为两个鲜明靓丽的独特女性形象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虽然二人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完全不同,但都有着相似经历都渴望爱情却最终都无法摆脱厄运,本文通过对二人成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与个人追求三方面来分析二人的悲剧命运成因。从而让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即使无法摆脱悲剧命运,但是永远都不缺乏追求自我,追求爱情的勇敢的女性。

关键词:女性形象;悲剧命运;个人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1

玛格丽特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的主人公,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她爱上了阿尔芒,她为爱情不顾一切却难逃病魔与社会及摧残的命运,最终成为一曲曲折哀凉的爱情悲歌。通过对于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描写,作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伪善与糜烂。同时这也是在法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妓女作为女主人公登上文学作品的舞台。杜十娘是中国明代冯梦龙的作品《警世通言》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也是出身妓女,同样出淤泥而不染,但最终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作者通过对于杜十娘追求爱情而不得最终丧命的故事,抨击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赞扬了不为身份所束缚勇于实现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以下将从二人成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与个人追求三方面来分析二人的悲剧命运成因。

一、社会背景

玛格丽特所处的时代是法国七月王朝时期,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与英国相比,法国进行的资本主义革命比较彻底,但是法国仍然有着等级观念,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鄙夷,虽然与杜十娘相比,玛格丽特看似行动更加自由,但是依然无法在资本主义立足解决失业饥饿的问题。杜十娘生活在明朝,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生产资料与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整个社会仍然被几千年形成的封建伦理所禁锢。杜十娘靠一己之力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只能沦为妓院赚钱的工具,封建贵族的玩物。由此可見,虽然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所处社会制度不同,但是都无法决定自身命运。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男人作为社会的主导占据着先天的优势,掌握着生产资料,从这一角度来讲,女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注定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

二、生活经历

小仲马笔下的玛格丽特可以说既是他那被父亲嫌弃最终抛弃的缝衣女工母亲的缩影,又是与他相爱的出身贫苦流落巴黎的妓女玛丽的化身。小仲马自幼目睹了随着经济地位改变的父亲对于女工母亲的鄙夷,又见证了父亲如何借助自己所取得的经济上的优势掠夺了母亲的抚养权,我相信女工母亲的遭遇一定印刻在小仲马童年的记忆中。成年后,小仲马与妓女玛丽相爱,因为误会,二人曾分别,当小仲马回国时,玛丽已经因病离世。玛格丽特初来巴黎,目睹了巴黎上层社会的腐朽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她终日劳动无法保证温饱,终于在这个畸形的社会中,她妥协了,她成了上流社会的交际花,成了只要出钱就可以买得起的商品,任人玩弄甚至摧毁,即使病重,她也不能休息还是要强颜欢笑,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与玛格丽特不同的是,杜十娘自幼被卖进妓院,无从选择。和玛格丽特相同的是,即便众多公子肯为她一掷千金,但是她仍然是男性眼中的一件商品。

三、个人追求

如果说腐朽的资本主义是一座荒坟,那么玛格丽特就是这座荒坟里开出的一朵高洁的茶花,小仲马叫她茶花女,她如茶花一样高洁美丽,同时也正如茶花一样经受不起狂风暴雨的摧残。尽管玛格丽特目睹了法国上流社会的浮华与虚伪,但是她的灵魂之花并没有因此枯萎,反而她带着下层人民的善良纯洁,她有着对于爱情对于美好人生的期待,那是她孤寂黑暗世界里唯一一束光,她在阿尔芒身上看到了爱情的光,为此她愿意抛弃她原本奢侈的生活,愿意有个新的开始。杜十娘期待爱情,她为自己积攒了价值不菲的财富,期望有一天遇见了自己心爱的人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对爱情的向往让杜十娘在悲惨生活中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为了李甲,她愿意放弃一切。可以说,玛格丽特与杜十娘这样两位女性有着实现自我价值与追求真爱的崇高个人追求。

四、结语

玛格丽特与杜十娘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追求美好爱情又落得悲惨结局的女性,其悲惨命运由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她们的命运从来不曾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腐朽的资本主义与泯灭人性的封建主义社会中,女性作为这个世界的弱者注定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与想要的爱情。但是面对这样不公的命运,茶花女为了阿尔芒,听了他父亲的劝告,愿意承受委屈与误会,独自死去,她以隐忍对抗这个社会。同样,当杜十娘得知自己一片真心最终要接受李甲的出卖,当她看清了自己所托非人,她看清了这个社会容不下她小小的那颗向往真挚爱情的心,她不再妥协,她选择了诀别的方式来对抗这个社会。如果说悲惨命运是上帝为她们做出的选择,那么她们面对悲惨命运的姿态是她们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助又强大的女性值得我们的尊重与爱。

参考文献:

[1]冯梦龙《警世通言》[M].海南出版社,1992.

[2]小仲马《茶花女》[M].燕山出版社,1995.

[3]苏生财,杜十娘与玛格丽特人物形象之比较[J].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女性形象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奋斗者的命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