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汶川大地震后,作为山东3万多名援建大军的一员,来自省发展改革委的王智永处长参与了北川的灾后重建工作。在北川的800多个日日夜夜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遗忘的记忆,他也因出色援建工作成为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先进事迹报告团的一员。
2011年4月27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四川省委联合组织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行了首场报告会,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报告团成员并给予高度评价。4月29日,报告团在济南举行首场巡回报告会。在此,我们重新刊登王智永的发言稿,以此回顾那场史无前例的举国大救援。
2008年6月,我随同山东3万5千援建大军奔赴北川灾区,援川期间,我担任山东省援建北川办公室计划组组长。在北川那800多个日日夜夜,深深地镶嵌在我人生的年轮上。至今我和我的战友都说:“北川”这两个字不能碰,一碰就掉泪,一些画面禁不住在脑海中闪现,挥之不去。
一进入北川,最让我触目惊心的是那一片片断壁残垣、废墟瓦砾、满目疮痍的惨烈场面。
汶川特大地震,震中在汶川,重灾在北川。北川老县城几乎夷为平地,基础设施全面被毁。初到北川,在一片废墟上,一位羌族老大爷紧紧拉着我的手,老人家说的话我一句也没听懂,但那张老泪纵横的脸和那悲伤期待的眼神,让我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暗下决心:建不好北川,绝不回山东!
2008年6月8日,我和60多名专家深入北川灾区进行规划调研。当时,唐家山堰塞湖处在泄洪除险期,灾区群众正在紧急撤离,组织疏散的干部拦住我们,焦急地说:“不能再往里走了!堰塞湖一旦溃堤就会车毁人亡。” 我们知道援建要分秒必争,孩子们上学不能等,群众看病不能等,百姓安居不能等。在去陈家坝乡的路上,突遇余震,我们的越野车一下子侧滑了出去,右前轮悬在半空,下面就是深深的悬崖。司机师傅颤抖着喊:“千万别动,车子一旦失去平衡就会掉下去。”大家顿时傻了。等待救援的几分钟里,车内空气像凝固了一般,彼此能听见对方急促的心跳。等越野车被拖离悬崖,每个人的前胸后背都已湿透了。
短短半个月,我们跑遍了北川所有的乡镇,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和6个专项规划。按国家要求,山东援建北川,只需59个亿。我们反复测算论证,省委省政府慎重考虑、果断决策,资金不低于100亿!提出把北川当作山东的第141个县,举全省之力援建,17个市全部上,市对乡“一对一”帮扶,就是要把北川当作自己的家!
援建中,最让我激动不已的是,矗立在千里羌山怀抱、现代化新北川的壮丽景观。
作为援建者,我见证了北川重建这段历史的全过程,面对浴火重生的新北川,回想在那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我们手中拔地而起,仍然感到不可思议,为这奇迹的创造而惊叹!
奇迹是用爱心和汗水,靠神奇的“山东速度”创造的。当时新县城会战,17个市展开热火朝天的竞赛,在仅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82个项目同时开工, 500多台套大型运输车辆及设备、260多座塔吊昼夜运转,整个工地成了一个“不夜城”。乡镇建设,山高谷深、道路不通,需要绕行700公里从邻县进入。车辆不能通行,就用骡马运输;大型设备进不去,就肩扛人抬;建设用地紧张,就劈山填坑造平地。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这些来自泰山脚下的山东人!
为了把每一个援建项目建成经得起百年磨砺的丰碑,我们提出只有要求的不够,没有要求的过头,施工队伍全都是一级或特级资质企业,建材集中统一供应,实行四级质量监督,定期组织现场观摩点评,确保工程“零缺陷”“零遗憾”。威海市在现场点评中一直名列前茅,有一次发现砖墙灰缝比优质标准厚了两毫米,尽管也在合格范围,但他们还是毫不含糊地说:“拆!”把建好的墙体推倒重来。淄博援建的永昌小学,平均每平方米用了84公斤钢筋,是一般钢筋用量的一倍半,学校校长说,没见过这样干工程的,钢筋密得连鸟都飞不过去。
为了让北川百姓有一个幸福宜居的家园,从规划到建设,文化传承、绿色环保、人性化宜居的理念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广泛应用的新能源照明、环保高效的地源热泵、节能低耗的保温材料等,渗透到城市躯体的经脉和细胞。援建的一万多所住宅,全部进行了内装修,让群众拿到钥匙就能入住。我们在所有的乡镇建起了全新的学校、卫生院、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广播电视、自来水村村通,让援建成果惠及到了每一个北川人。桂溪乡党委书记动情地说:“我们现在的乡镇,比震前至少跨越了30年。”
我们把北川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还设身处地当作自己的日子来过。考虑到北川山多地少,我们不怕费时费力,把施工用地上的熟土剥离出来,移到别处供老百姓耕种。着眼北川长远发展,我们将当地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全部轮训一遍,留下了“永不带走的工作队”;高标准建成了工业园、商业步行街、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了“取之不尽的聚宝盆”;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搭起了“互利双赢的彩虹桥”。
北川重建的人间神话,让我们看到了党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民族“多难兴邦”的民族精神。
离开北川时,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数万群众汇集新县城,献咂酒、戴羌红,载歌载舞为山东援建队伍送行的动人一幕。
2010年9月25日,山东省领导把挂着红花的大钥匙,郑重交到北川县委书记手中时,周围人群沸腾了,北川人高喊着:“感谢山东!感恩祖国!”欢庆队伍中羌族老人何安全说:“我在梦里也梦不到新县城会这么美,在北川,只要提到山东人,大家都要挑一挑大拇指,称一声老大哥。”
今天,在北川桂溪乡,逢年过节很多群众都会在饭桌上多摆一副碗筷儿,纪念把生命奉献给北川的山东援川干部崔学选。地震发生后,崔学选第一时间带队奔赴北川灾区,抢险救灾任务完成后,本该撤回山东,但他却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这时,他已身感不适,但仍与同志们一起住在潮湿的帐篷里,矿泉水泡方便面,压缩饼干就大蒜,强忍着疼痛,不顾山高路陡深入边远村寨,与援建队伍一起,肩扛背驮,运送建材。他视灾区群众为亲人,救助了6个孤儿,给他们以家人般的温暖和关爱。为完成救灾援建重任,崔学选先后四次错过体检,直到病倒在工作岗位上,送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已是结肠癌晚期,失去了延续生命的宝贵时机,最后是我们用担架把他抬上飞机送回山东的。在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北川,对84岁的老母亲说:“娘,等我病好了,我陪您去看看新北川。”
崔学选是北川大地上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他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回顾两年多的援建历程,每个援建者都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这期间,有的人包括母亲在内有五位親人去世,许多人舍下嗷嗷待哺的孩子、离别新婚的妻子、告别病危的亲人,义无反顾地投入援建中。北川气候潮湿,我们北方人水土不服,很多人溃疡烂裆,穿上纸尿裤继续干活;一些人患上了湿毒症,我的同屋老李晚上痒得无法入睡,就拿菜刀背刮破腿上的创面,撒上一把盐止痒,这把盐就像撒在我的心上……但我们经常提的一句话却是:“人可以水土不服,援建项目绝不能水土不服”。2010年春节,8000名援建者奋战在建设工地上,淄博市援建总指挥沙向东把战友们召集在一起吃年夜饭,他站起来说:“我们援川,家人付出的不比我们少。来,咱们朝着山东的方向,给家乡的父母妻儿拜个年吧。”
援川两年多,有艰辛,有泪水,更有感动和喜悦,让我从中领悟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情义的份量,体会到奉献的快乐。我为在人民受灾、国家有难的关键时刻,有幸尽上一份力量感到无比的欣慰,为我和我的战友无愧于党的召唤,无愧于北川人民的期望,无愧于山东父老乡亲的重托而感到自豪!
衷心祝愿北川的明天更美好,祖国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