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棣
1955年生于北京的胡乐平在八一学校上中学时喜欢上了中国写意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玉兰结缘,他从黑白摄影中找到灵感,画出带有光感和质感的墨玉兰。作为齐派(齐白石)第三代传人,胡乐平的作品打动了很多人,从老师、校友到萨马兰奇、李嘉诚,从来华的留学生、游客到英国的绅士、法国的收藏家,都是他的欣赏者。他的水墨作品还被选做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更难能可贵的是,胡乐平经常应邀到欧美讲学、办展,把中国传统绘画这门独特的中国“软实力”传播到海外。胡乐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的自信来源于有欣赏者,中国文化自信和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自信同样源于有欣赏者。”
谈到东西方艺术精华的结合,胡乐平认为,“洋”为中用一定要恰到好处,中国画艺术里最好的就是水墨,或者说黑白艺术,书法也在其中。现在有些艺术家结合西方艺术元素很多,如色彩的运用,但作品中中国画的水墨元素却缺失了。如果把油画、水彩画的色彩搬到宣纸上,拿人家长处比,还是画不过人家,就像中国人开的西餐厅总比西方人开得要差一些。胡乐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很多学水彩的人要到欧洲去买好的水彩,就像学做中餐的要买中国酱油、老干妈辣椒酱。毕加索对张大千说:中国人为何要跑到巴黎学艺术?学
齐白石就行了,齐先生画的水墨鱼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毕加索怎么不说学有西方学艺背景的徐悲鸿?所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胡乐平19岁时拿着海鸥120黑白相机在颐和园拍摄玉兰,玉兰花在逆光中呈现出晶莹剔透的状态让他产生创作水墨玉兰的冲动,他借鉴西方艺术中对光的处理,但没失去水墨特点,没有忘了传统精神。这种通过水纹处理形成视觉冲击力的创新,也是学有所依。如他所说:“学传统首先要会传统。艺术要随心所欲,中国画讲究精神层面,好的画家还要有文学功底,这有别于西方的艺术家。西方艺术家在作品上签个名就可以,但中国画家要提款写诗。因此说,做中国画家更难。”
今年春节,胡乐平第一次没在国内过,他应中国驻英国曼彻斯特总领事的邀请,去当地做迎春画展。画展规模高,推广效果非常好。他感慨:“从国家层面,对外推广中国传统艺术要舍得投入。不能出去办画展还苦哈哈的,找个不起眼的地方搞。在这方面,不仅我们的舆论要投入,企业家也要真心支持。”他还表示,给欧美人做讲座要有好翻译。比如北卡罗来纳州被看成是“老北州”“很美国”,白人多,亚裔相对少。在当地讲座时由孔子学院会中文的美方院长做翻译,他懂得中国文化,翻译得好,学生们听的效果就好。胡乐平说:“我时常想,要像传播宫保鸡丁一样传播中国书画艺术,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不像中餐走出国门那么容易,况且中餐也不是一天两天就风靡全球,是多少华人一代代带到海外的。让对方接受你的饮食还是比较低的层次,更高级的是让他接受你的思想和艺术。”
针对“传统书画在中国‘软实力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殊性,该如何用好这张牌”的问题,胡乐平说:“我的自信来源于有欣赏者,中国文化自信和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自信同样源于有欣赏者。国家领导人提倡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国家硬气起来了。”他提到,前些年存在一股“去中国化”的思潮,一些新兴艺术区展示的作品画得歪头歪脑,有的还丑化中国人形象。其实,国外人内心也尊重你的优秀文化。胡乐平第一次去美国使馆办签证,没想到签证官听说他是学习齐白石的中国画家后,很快通过面签。
“任何一个国家都喜欢中餐,但光把宫保鸡丁打进欧美人之口还不行,还要让他们看中国的画。我们现在还处于在海外推广中国书画的‘扫盲阶段”。胡乐平表示:“其实,说到底还是我们以前宣传不够,小打小闹不行。很多中国画家不容易走出去,没有经费,语言上也受限制。另外,我们的画家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认钱。艺术家内心要有国家利益。最重要的是,要先画出有独创性、有灵感和能打动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