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梅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西安 710061)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临床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卒中起病突然,往往会造成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表现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等症状。该病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如“对侧三瘫”,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症状,因此可以说脑卒中患者绝大部分伴有偏瘫表现,致残率高,严重影响运动能力和生活活动能力[1]。大量临床实践和经验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最有效,早期康复护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预后[2]。本文研究并探讨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并瘫痪患者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脑卒中诊断标准范围内,且经头颅CT、MRI检查证实。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或运动功能障碍、意识模糊、认知功能障碍等病例。按照1:1的分配原则分成两组,每组各35例,其中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58~75岁,平均(64.1±3.2)岁;病程3~10天,平均(6.1±2.5)d;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8~74岁,平均(65.2±3.0)岁;病程4~10天,平均(6.4±2.2)d。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按照脑血管及偏瘫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包括对症支持治疗、肢体护理、心理护理(家庭支持)及健康教育等。研究组实施我院制定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
1.2.1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起病突然,脑卒中患者显然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悲观、焦躁甚至失去生活信心等负性情绪,如不第一时间纠正,不仅影响到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还有因为不良情绪加重病情。因此早期康复护理的第一要务就是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并将家属纳入,帮助患者尽快进行自我情绪调适,转变认知及接收护理的态度,主动接受护理治疗。
1.2.2 体位康复护理
临床表明,脑卒中后只要不影响救治,或引起病情恶化,即可尽快展开体姿相关性训练。一是仰卧位:头枕枕头不要有过伸、过屈或侧屈。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防止肩后缩。肘、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二是健侧卧位:患者头部垫枕,避免向后扭转,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胸前放枕头,肩关节屈曲90°~130°。足不要悬空,踝关节稍背屈,防止足下垂及内外翻;三是患侧卧位: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屈曲90°~130°,避免受压和后缩。日常护理中要保持患者平卧、患侧、健侧三种体位交替变化,原则是健侧自然放置,患侧平卧时间较短。
1.2.3 关节康复护理
自健侧开始,以健侧活动度做参照开展患侧训练。重点从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到肘关节的伸展、腕关节背屈和手指伸展。此外,髋关节外展、屈伸,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也要循序渐进、由近端到远端地开展。每个关节5-10遍/次。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根据患者个体及家庭特点,开展用餐、洗漱、穿衣等日常性主动或被动训练,促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1)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比较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8周患肢功能评分情况,分值与功能改善程度正相关,得分越高,表明患肢功能改善效果越好;(2)采用巴氏指数(BI)比较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8周评分,得分与功能改善程度正相关,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越好。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8周BI、FMA评分如下表1。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护理后8周组BI和FMA评分均出现显著下降,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护理前后BI、FMA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BI、FMA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BI FMA研究组 35 --- ---护理前 52.13±12.24 50.36±12.43护理后 75.22±11.26ab 66.53±10.17ab对照组 35 --- ---护理前 51.21±13.17 48.23±13.32护理后 62.19±10.44a 55.41±11.49a
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越早,越容易改善其神经功能,预后效果越佳。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患者只要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2天后即可开展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对比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30天内进行康复治疗,86天左右即可生活自理,而30d之后才开始康复治疗的,至少3个月以上才能实现生活自理。生活自理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的临床意义不言而言,因此早期康复护理至关重要[3]。
早期康复护理以体位训练尤为关键,研究表明,脑卒中急性偏瘫患者肢体的摆放可以有效地保护肩关节,防止半脱位,预防和缓解肢体痉挛,也可早期诱发分离运动[4]。本文从肢体训练、关节训练两部分考虑实施体位由近端及远端地训练,综合被动与主动方式。国内邹庆香等对脑组织偏瘫患者进行包括关节训练、按摩、翻身动作、坐位与站姿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经ADL评分表明该方法实用且可行。本文引入FMA、BI评分工具对早期康复护理后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该评价工具经大量实践应用被证实为科学、有效。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8周评分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越早介入康复治疗,效果越好的结论判断。不过患者病情及程度差异大,操作过程中需密切结合其个体情况,同时注意幅度、频率,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确保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提升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社会价值。
[1] 陕大艳,肖 林,左 凌,等.不同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9):58-60.
[2] 林郁芬,李 铮,施 娟,等.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康复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6):2864-2867.
[3] 陈利霞.脑卒中患者偏瘫恢复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4):135-136.
[4] 何青艳.脑卒中患者偏瘫恢复期的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6):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