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璐,石庆功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十年来,中国古籍保护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笔者以十年(2007—2016年)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读秀学术搜索收录的中国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文献为统计对象,运用目前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1]CiteSpace软件(5.0.R2 SE版本)和Excel统计软件,从文献刊发年代、期刊来源、作者分布、研究方法、研究的学科分布、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笔者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读秀学术搜索系统为数据来源,以文献保护、古籍保护、古籍保护技术、原生性保护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剔除重复性文献,共得到相关文献722篇,其中期刊论文412篇,博硕论文16篇,会议论文29篇,报纸文献247篇,著作16部。
对某一主题文献在一段时间内的论文发表数量进行统计,可以比较客观地解释这一主题一段时间的研究进度和发展状况。笔者统计了中国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的期刊论文发文量和会议论文、学术论文累积量,共计457篇。通过期刊论文年度分布情况可以发现,中国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的年度论文数量虽有波动,但呈现整体上升状态,同时可以发现论文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即2007—2010年论文增长迅速,2010年之后整体趋于平稳发展态势。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成果的平稳增长反映出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后,学术界更加重视对古籍保护的研究。报纸对古籍保护的报道数量整体呈现不规则波动:2007—2009年,报纸关于古籍保护的报道数量较多,2009年之后开始逐渐下滑,至2013年到达低谷,之后出现波动,但是整体数量已大不如前。相比同期期刊论文年发表量可发现,报纸年度报道古籍保护主题的文章数量与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几乎呈相悖状态。伴随着社会层面对古籍保护呼声的不断增加,学术界有关古籍保护研究的成果也随之急剧增加。
笔者对十年来中国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的412篇期刊论文来源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中国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本主题文献的核心期刊群。发表相关主旨论文文献5篇以上的期刊见表1。
笔者通过Excel表格统计发现,已发表的412篇论文分布在153种期刊上,其中有26种期刊的载文量都在5篇以上,载文总量237篇,约占发文总量的57.52%。其他127种期刊的载文量在4篇以下,载文总量175篇,约占发文总量的42.48%。其中核心期刊13种,载文总量128篇,约占发文总量的31.07%。这一方面说明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领域研究论文质量较高,研究者有相当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古籍保护研究已成为核心期刊研究热点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专家的关注。
表1 发文量5篇以上的期刊
(注:表1中带*号的为核心期刊)
笔者对十年来中国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术论文共计457篇进行作者统计,并依据普赖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求得m=0.749*(nmaxx1/2)=0.749*4=2.996,按照取整原则,即发文3篇及3篇以上文章的作者为该领域核心作者候选人,分别为王国强(8篇)、刘家真(7篇)、蔡彦(6篇)、向辉(5篇)、李明杰(5篇)、林明(5篇)、陈红彦(4篇)、方广锠(4篇)、李会敏(4篇)、朱开忠(4篇)、毛建军(3篇)、谢婧(3篇)、张靖(3篇)。
笔者通过对上述457篇论文及其作者进行统计后发现,在457篇论文中共有459人参与撰写,平均每人撰写不到一篇。第一作者人数350人,其他作者109人。合作发文的作者数量占23.75%。339人发文量在3篇以下,其中308人的发文量为一篇。发文量3篇及3篇以上的作者共有14人,约占总人数的3.1%,发文总量67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4.66%。综上可以发现96.9%的人只是对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进行偶尔的研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仅有极少数的作者,即关于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的研究人数众多,但高产作者较少,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队伍。
十年来,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统计调查法、定量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定性分析法在我国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中占主要地位,定性研究法主要运用于个案的分析说明,针对性较强。传统的统计调查法多用于某一区域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的应用情况及进展情况。在传统的统计调查法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引入了田野调查法(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和知识图谱分析等新思路。定量分析法与实验方法主要存在于物理、化学领域对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的研究,以古籍纸张脱酸加固技术和除霉杀虫技术为主。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成为十年来中国古籍保护研究的一大特点。
笔者对十年来我国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的期刊论文共计412篇进行了期刊来源统计,以期了解研究该主题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而了解该主题研究的学科分布情况。从不同领域期刊刊载论文的数量上看,上述412篇关于古籍保护方面的论文发表在153种期刊上。其中图书情报档案专业期刊50种,刊载的论文数为255篇;科技类(物理学、化学)专业期刊12种,刊载的论文数为58篇;经营管理类专业期刊12种,刊载的论文数为14篇;文史类期刊26种,刊载的论文数为39篇;高校学报类专业期刊53种,刊载的论文数为46篇。由此可以看出,古籍保护研究已成为图书情报界、档案学界、科技界和管理学界等专业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具有明显的多学科研究特征。
2.6.1 论述破损古籍修复技术论文172篇。破损古籍修复技术在横向与纵向研究上都有一定突破,不同种类的破损以及破损不同程度的古籍的修复技术陆续产生、发展,且修复技术呈现综合化、智能化趋势。王国强分析了古代书籍装潢浆糊配方中的防蠹技术及原理,指出古代修复用浆糊配方技术在今天的古籍修复中仍然有借鉴价值[2],林明持同样观点[3]。张建国认为,采用热水法去除古籍水渍时要注意古籍纸张破损程度、纸张保护和清洗时机选择等问题[4]。马笑笑认为,“多功能高清数据文物古籍修复中心”的产生使靠手工和经验修复的工作方法实现质的飞跃,它不但可以使古籍修复更加安全,而且能够提髙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减轻劳动强度[5]。邹宏良指出,真空修补法不仅不需要使用浆糊,而且避免了传统古籍修复过程中对古籍纸张的一次次损害,使得修补可逆性达到无数次,提高了古籍修复的安全性[6]。
2.6.2 古籍霉菌防治技术研究论文95篇。目前国内古籍霉菌防治技术主要有通风防霉、密闭库房防霉、空调系统防霉、除氧封存、翻扫防霉和药物防霉等预防手段,以及酒精除霉、化学药品熏蒸除霉、微波辐射除霉和低温除霉等主要除霉手段。杜卫东指出,古籍书库可设立防潮层和防热层,可安装空调设备或去湿机,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变化通风,实现书库温湿度基本恒定,预防古籍发霉[7]。陶琴认为,对于已经生霉的纸质文献材料应尽快采取隔离方法,避免交叉感染,并且根据受损程度区别对待[8]。王国强指出,古籍抖晾技术不仅可以防治古籍霉菌,而且实现了古籍综合化保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9]。李蔓通强调化学方法虽然灭菌效果好,但存在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伤害古籍纸张等问题,古籍入库时应使用物理技术防霉,谨慎使用化学除霉技术,科学正确地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10]。刘家真认为,除了处理古籍本身的霉斑之外,还要对霉菌的发生地进行彻底清洁,以防止古籍二次霉菌污染[11]。
2.6.3 古籍蠹虫防治技术论文83篇。国内常用的古籍蠹虫防治技术主要有空调设施控制法、密闭库房法、通风法、驱虫剂法和古籍文献装具材料防虫法等预防性方法以及低温冷冻杀虫法、环氧乙烷熏蒸杀虫法、溴甲烷熏蒸杀虫法、真菌除虫法、拟除虫菊酯(Parathyroid)杀虫法和超高频辐射杀虫法等治疗性方法。王国强总结了古人在文献收藏过程中使用的药物防蠹、翻检防蠹和文献盛具材料防蠹的科学原理,阐释了古代文献蠹虫防治技术的现实价值[12]。刘家真基于已有的文献保护科学研究与实践指出,化学杀虫方法对人体、藏品和人类生存环境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不推荐使用远红外线辐射与微波杀虫方法;冷冻除虫法有可能会损坏古籍,而低氧杀虫方法是目前古籍保护风险最小的一种方法,利用非化学性方法和传统方法完全可以达到预防馆藏文献蠹虫发生的目的,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化学药物熏蒸法杀灭虫害[13]。
2.6.4 古籍纸张脱酸加固技术研究论文33篇,多集中在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古籍纸张脱酸技术主要有水溶液法、有机溶液脱酸法、气相脱酸法、湿式真空微波脱酸法和超临界流体技术脱酸法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奚三彩指出,水溶液引起某些字迹、染料、颜料烘染、褪色以及纸张折皱、字体变形,气相脱酸法则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难题,以“韦托”法为代表的有机溶液脱酸法才是目前古籍纸张脱酸主流技术[14]。刘姣姣认为目前的丝网加固技术存在热压熨烫高温导致纸张发脆,较难全部去除胶粘性能高聚物树脂材料中的原聚合单体,无法消除酸化因素对纸张纤维素继续降解等问题,使用纯棉纤维、乙醇的加固材料与碳酸氢镁溶液结合的新工艺,融合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实现了古籍纸张脱酸与加固展平工艺的有机统一,是对已有古籍丝网加固技术的整体创新[15]。
2.6.5 古籍灰尘防治技术研究论文32篇。古籍灰尘防治技术与现代科技发展和环保理念紧密联系。孟晓红、周崇润指出,古籍书库建筑选址不应该靠近产生大量灰尘的地区,以确保古籍保存外部大环境质量[16]。王斌认为,可以通过保持古籍书库的密闭性,选用环保的建筑装饰材料和设备,做好进入人员的防护,保持地面、墙面清洁,绿化古籍书库和阅览室的小环境,为古籍制作书盒、函套、夹板等保护装具,实时监测室内灰尘浓度等方法保证古籍保存良好的内外环境,预防灰尘对古籍的污染[17]。刘家真指出,目前国内古籍书库普遍使用物理过滤灰尘技术,该技术靠抽风机抽风,使空气通过滤网拦截粉尘,而集成滤网技术更是对古籍书库中的灰尘具有高效去除作用,如空气透析系统。王国强等认为,如果发现古籍已经被灰尘污染,可借鉴古代文献保护方法,对古籍进行翻检、抖晾,若灰尘较多时,可用马尾或丝拂轻拂纸面,切不可用棕拂,当灰尘过于浓厚或板结时,可用皂角水或清水清洗[18]。臧春华指出,对于脏污严重的古籍书页,可用质量分数为0.5%~1.5%的碳酸氢钠溶液去除古籍污渍[19]。
2.6.6 古籍光照强度及温湿度控制技术,古籍水、火灾害防治技术和古籍有害气体防治技术研究论文共计46篇。王斌、贺培凤强调,古籍书库灯具与文献藏品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0.5米,照度标准应≤50lux,光源的紫外线相对含量应≤75μw/lm,并通过安装照度计和紫外线检测仪进行随时监测。杨德福总结了古籍库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设计的技术措施,认为良好的外围保护结构是确保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设计中应优先采用环廊的建筑形式,同时要充分考虑古籍库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根据温湿度精度要求合理选择空调系统方案和室内气流组织形式[20]。具体而言,古籍书库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应选择使用中央空调系统,200平方米~1,000平方米以上的,可选用小型恒温恒湿机,100平方米以下的可选择柜式空调机控制书库温湿度。
古籍保护是古籍生存以及开发利用的前提,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的大背景下,学界和业界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古籍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针对不同区域类型、不同受损状况类型的古籍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使古籍保护实践与古籍保护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并与古籍保护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中华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2] 王国强.古籍装潢中的浆糊问题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82-85.
[3] 林明.文献修复糊方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3):71-74.
[4] 张建国.浅谈古籍文献污渍常用去除方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S1):78-80.
[5] 马笑然,王妍岩.浅论高新科技在文物古籍修复中的应用:高清数据古籍修复中心在文物修复中的作用[C].//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文物修复研究2013—2014.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536-540.
[6] 邹宏良,周虹,何望昭,等.纯物理古籍修补方法:真空修补法[J].图书馆建设,2012(9):94-95.
[7] 杜卫东.古今图书保护安全措施分析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4):132-133.
[8] 陶琴.霉菌对档案的危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档案学通讯,2013(6):90-93.
[9] 王国强.古籍保护中的抖晾方法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8):95-100.
[10] 李蔓.对纸质文物霉菌危害的防治[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4):34-37.
[11] 刘家真.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201.
[12] 王国强,孟祥凤.中国古代文献保护方法的现实价值[J].图书情报工作,2012(3):104-108.
[13] 刘家真.纸质藏品防治虫霉技术的评价[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6):71-82.
[14] 奚三彩.纸质文物脱酸与加固方法的综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S1):85-94.
[15] 刘姣姣,李玉虎,单晓娟,等.档案与古籍善本酸化糟朽纸质纯棉丝网常温加固脱酸新技术: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优秀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292-313.
[16] 孟晓红,周崇润.古籍保存环境两个相关标准的说明[J].图书馆界,2016(4):58-60.
[17] 王斌,贺培凤.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4):44-48.
[18] 王国强,孟祥凤,徐丽娜.中国古代文献的保护[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225.
[19] 臧春华.安徽省图书馆藏《正德三年进士登科录》的修复[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114-121.
[20] 杨德福.古籍库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设计[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6(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