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只想如实看待世界

2018-06-21 09:19萌心
莫愁·时代人物 2018年4期
关键词:日本

萌心

生活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无论好坏,都会过去。

生于1962年的是枝裕和,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影坛最耀眼的日本导演之一。在中国,他因“治愈”而爆红,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家庭内部,集中于親情和日常点滴,因而所有的影片既漫不经心,又意味深长。但是枝裕和并不认可“治愈”一说,一如不认可“小津安二郎接班人”的说法。他说,他的电影只是出于表达需要,除此以外,再无其他。

等待不期而至的惊喜

同是枝裕和接触过的人都有一种相同的感觉,他本人和他的作品一样,有一种宽厚的温情脉脉,很容易让人适应和沉浸其中。

是枝裕和不是那种咄咄逼人、控制欲强的导演,恰恰相反,他谦卑到几乎没有姿态。他脸上总挂着某种因好奇而生的打量的神情,而他最擅长的事情,是倾听。他喜欢起用没有经验的“素人”,喜欢无台本拍摄,喜欢让演员现场自由发挥,甚至,接受媒体采访前拒绝看采访提纲。他似乎总在等待世界不期而至的惊喜。

拍《下一站,天国》,是枝裕和带着团队,扛着摄像机去街头采访老人,询问他们人生中最想拍成电影留下来的记忆是哪一段。800名老人询问下来后,很多采访实录被原封不动地写进电影情节,还有一部分“有意思的人”,直接以真名成了电影中的角色。

拍《无人知晓》时,是枝裕和在海选中见了许多“有了不起的表演欲”的孩子,最后却选择了看上去最普通的没有表演经验的四个。四个孩子表演时没有台本,全是临场发挥的真实反应,他说:“电影的拍摄对象应该是看起来真实的活人,最理想的是普通人。如果彩排,就会像校园剧一样。”

在与是枝裕和有过合作的演员印象中,是枝裕和没有过一次大吵大嚷的情况,不发怒,不逢迎,不盛气凌人,一切很轻松舒适地进行。

是枝裕和从不愿约束别人,甚至乐意“放纵”身边的人。在电影《第三次的杀人》里,有一个女主角坐在二楼房间听见妈妈上楼声音的情节,是身子先动还是头先转?是枝裕和与演员细致分析过不同动作细节背后的心理,分析完却让演员自由发挥。他觉得这个方法很有意思:“比如,我现在叫她把脸朝右转,可假如她把脸朝左转,我并不会强制她,我会考虑为什么她要向左转,是她有什么难言之隐,或者不太自然?我会反过来思考,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是很有趣的事。”

拍摄电影至今,是枝裕和唯一有台本的是处女作《幻之光》。但《幻之光》在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放映后,有位女士站起来问:“影片里所有事情都重复了两遍,开头和结尾应该都是梦境,那么梦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的?”没等是枝裕和回答,另一名观众举手开始分析,但马上又有观众以另一种解读方式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如此许久,是枝裕和听得饶有兴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插话的空当,话音未落又被提问的女子打断:“还没轮到导演您,请等一下。”

对这样的情形,是枝裕和总会心里窃笑。“在海外的映后交流,语言不通留下许多你画我猜的游戏空间,一边想象,一边观察,最好玩。”

不当上帝和法官

在知乎上,有人总结是枝裕和的电影特征:无论是《无人知晓》《距离》这种取材于真实社会事件的残酷故事,还是《花之武者》这样的喜剧片,抑或是《鬼怪文豪怪谈》的恐怖题材,脱去题材的外衣,是枝裕和都能将其处理成类似《步履不停》的温情家庭剧的内核,细腻地刻画人们的日常状态。

“治愈系”“小清新”似乎是是枝裕和的标签。的确,比起赤裸尖锐的批判,他的表达方式更“绅士”——不追求戏剧化的冲突,不给角色打标签。

是枝裕和喜欢写小人物,比如《海街日记》中同父异母在艰难生活中共同扶持的四姐妹,比如《步履不停》中的母亲。他很直接地说:“我不喜欢英雄式的人物,也不喜好英雄式的情节。”所以,在他的电影中,展现的是生死、孤独、丧失、记忆的主题,继承并回归传统日本电影富有日常生活气息的家庭伦理观,场面微小,画面精致,节奏舒缓,捕捉的总是有点脏污的世界突然展现出的美丽瞬间,以及生命共通的善意。

这样的含蓄、温柔捕获了很多人的心。比如,《步履不停》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展映之后,一位西班牙观众走过来对是枝裕和说:“您为什么这么了解我的母亲?”是枝裕和始料未及,一下愣在当场——他只不过是描写了自己的母亲。后来他反思,人类内在的情感体验终归是相通的,他讲的小人物故事,似乎映照着所有人的经历。

是枝裕和不愿意探讨人生隐藏的种种残酷,也不为任何角色下判定。《无人知晓》的原型是1988年震惊日本社会的弃婴事件,但这部令人压抑的弃婴电影没有安排一个孩子哭喊流泪,有的只是偶尔的惶恐、偶尔的思念,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坦然接受着一切。整个片子唯一出现的眼泪,是在刚搬到新家的某天清晨,母亲在睡梦中眼角垂下的一滴泪。这滴如朝露般了无痕的眼泪被她的长子看到,所以儿子最终选择了原谅母亲。

是枝裕和承认,在他的电影里,无论性格有何种缺陷,主要人物的底色都是善良,“我的作品中确实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人性的阴暗面是需要去描写,但我觉得一味去展现这个人背后不好的东西,与所谓深度挖掘人性,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世界上不存在非黑即白的人,人类是灰色的、渐进般的暧昧存在,而我,只负责讲故事。”

无论好坏,都会过去

回顾一路走来的导演生涯,是枝裕和这样总结:“30多岁的时候,只要有电影拍,我就很高兴,过了40岁,尤其是在拍摄了《无人知晓》后,我才真正觉得自己是个电影导演了。”

转折发生在2006年到2009年间。那几年,是枝裕和不得不面对各种离别:母亲离世,创办TV Man Union公司(是枝裕和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加入该公司拍片)的村木良彦离世,被他视为父亲般存在的制片人安田匡裕离世……尤其是在2009年安田匡裕走后,他突然意识到,是时候让自己成为“父亲”了——正是在安田匡裕所创立的独立制片公司Engine Film的支持下,是枝裕和才得以与那个更为商业化的日本电影产业保持一定距离。

是枝裕和意识到,轮到他承担起安田匡裕的责任,继续为电影界后辈提供稳定的创作环境了。在这样的责任感驱使下,2011年,他接下了以前从不考虑的“命题作文”,为九州新干线的开通拍摄电影。虽然是“戴着镣铐跳舞”,是枝裕和却用严格律己的标准,拍出了出乎意料的影片:电影《奇迹》故事节奏紧凑、色调明朗,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直到今天依然是他自己十分喜欢的作品。

2014年,在TV Man Union工作了26年后,52岁的是枝裕和离职创立了电影制作公司“分福”。他既做导演也担任制片人,希望为年轻导演保留一片有自由、鼓励思考的创作空间,而不必持续地为生存、赚钱所困。

是枝裕和很忧心日本电影业的当下。“如今,40岁以下的日本导演在国外几乎无人知晓,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电影就会被世界遗忘。”“好莱坞的电影即便是在亚洲国家也始终是最卖座的,但在日本就不一样,日本永远是本国的电影和动漫最卖座。”就连2017年风靡亚洲的日本电影《你的名字》,也被他批评包含了太多的流行因素:“过于迎合市场,尤其是高中女生加时光穿越这个组合。”

是枝裕和说自己不打算尝试任何人眼中的热门片,更多的时间会用在“无用的事上”,“也许小人物、小事件、小情感没有用,但世间也需要没用的东西。如果一切事物都必须有其意义,会让人喘不过气。”

除了拍摄“小格局”的“是枝裕和电影”,是枝裕和做的另外一件事,是在母校早稻田大学教电影课直至2019年。万般责任一肩挑,他的搭档说:“大概是受安田匡裕影响很大吧。”

也是,历经31载的时光洗礼,是枝裕和终于成为了“父亲”。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古代艺术
探寻日本
岛国日本
日本
隐形王者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走进日本 “最牛”豆腐店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