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
2017年11月21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了新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简称G-SIBs)名单,这是FSB自2011年11月份首次公布29家G-SIBs名单后,第七次更新这份名单。根据这份名单,有30家银行列入G-SIBs,总数与2016年持平,其中加拿大皇家银行首次列入名单,而法国BPCE银行集团退出名单。部分银行分档情况有变化,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从第一档升入第二档,花旗银行从第四档降到第三档,法国巴黎银行从第三档降到第二档,瑞士信贷从第二档降到第一档。最高的第五档仍然空置,摩根大通是唯一排在第四档的银行。
本文试对2017年评分结果进行解析,并针对中国G-SIBs银行控制与管理评分等提出相应建议。(FSB和巴塞尔委员会是基于上一财年数据计算当年评分,故下文在谈及评分时使用2017年度、2016年度、2015年度,其对应各银行的数据应为2016财年、2015财年、2014财年)
巴塞尔委员会于2011年发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并在2013年进行了调整改进。目前,G-SIBs评分指标分为“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或金融基础设施”“复杂性”“跨境活跃度”共五类,包含12项具体指标(见图1)。
每个具体指标的得分=该项指标值/全部候选银行指标值合计*10000。为避免可替代性指标对评分影响过高,巴塞尔委员会给该类指标规定了上限,目前是500分。银行得分=各项具体指标得分*权重。候选银行包括全球最大的75家银行、上年度指定为G-SIBs的银行、各国监管机构认为应当纳入候选名单的银行共三大类。
整体情况
摩根大通、汇丰、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巴克莱、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工商银行、高盛位列前10名。其中,摩根大通、汇丰、花旗集团连续三年占据前三甲。30家G-SIBs分组及变化情况详见图2。
18家银行评分较上年下降,较2016年增加了5家。评分下降较多的银行包括瑞士信贷(-48)、苏格兰皇家银行(-27)、德意志银行(-23)、花旗集团(-20)。11家银行评分增加,评分增加较多的银行包括建行(+41)、三井住友(+26)、三菱日联(+24)。(括号内数字代表评分变化,“+”为评分增加,“-”为评分下降,下同)
中国四大行除农行评分较2016年减少外(-15),其他三行评分均较2016年增加,其中建行增长41分,列全球首位且排名也由2016年的第15位上升至第11位。由于评分突破230分,建行、中行由第一档上升为第二挡,附加资本要求提升了0.5個百分点至1.5%,由此核心一级资本底线要求提升至8.5%。
从各行评分增长的主要因素来看,建行评分增长的首要因素是“第三层级资产”,评分增长达16分,往后分别是“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证券”(+8)、“金融机构间资产”(+5)、“表内外资产余额”(+4)和“有价证券承销额”(+4),这些项目合计33分,占全部评分增长的80%。工行评分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有价证券承销额”(+6),中行则是“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债券”(+6)。
规模指标
多数银行规模评分较上年下降。中国四大行规模指标相对领先,工行连续3年规模排名第一。建行、农行、中行占据了第三名至第五名的位置。30家机构中有21家的规模评分较上年下降, 仅有9家评分较上年增加,增加较多的包括建行(+4)、三菱日联(+4)、三井住友(+4)。
欧美银行2015年资产规模大幅压缩,2016年保持相对稳定。金融危机以来,欧美银行在监管资本压力下,资产规模与业务线整体呈收缩趋势。如,花旗集团通过分拆和处置,2009~2016 年,其非核心业务规模减少了8000多亿美元。汇丰2011年实施瘦身计划和资产重组,至2013年上半年已释放近800亿美元的风险加权资产,节省40亿美元资本。
2012~2016年,美国8家G-SIBs银行表内外资产余额显著下降,其中2015年负增长9.44%,总规模由接近15万亿美元降至13.6万亿美元,2016年与2015年基本持平。欧洲14家G-SIBs银行2015年规模大幅缩减了12.88%,由超过20万亿欧元降至17万亿欧元,2016年又持续缩减3.76%。
中国四大行规模增幅超过全球,推动评分整体上涨。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自2004年以来保持较高的增速,2013年以来增速趋缓,但仍保持10%以上。2016年底总资产余额232万亿元, 比2004年增长了200万亿元,按当年年底汇率折算约合33万亿美元,首次超越欧元区,成为全球第一。
四大行表内外总资产增速低于中国银行业整体增速,但仍然高于欧美银行。2015年,全球银行表内外资产余额指标下降了1.34%,中国四大行增长了9.6%;2016年,全球银行涨幅为4.18%,中国四大行上涨了6%,增幅虽较上年下降,但占全球比重从14.11%提升至15.97%,提升了1.86个百分点,推动评分整体上涨了5分。从各行情况来看,2016年,建行、工行、农行规模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推动评分较上年增长,其中建行增长4 分,全球增长最多。中行增速低于全球平均,评分微降。
日本银行海外业务拉动规模增长。海外业务、海外客户对日本三大金融集团规模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日本国内市场长期“低增长”和低利率政策,使得日资银行发展国内资产业务困难重重。2008年以来,日资银行积极向海外拓展,至2016年, 三大金融集团的海外业务平均贡献度已达31.84%,是2009年的2.1倍 。
关联度指标
关联度衡量金融机构间资产、金融机构间负债、发行证券和其他金融工具。摩根大通、花旗集团连续三年占据榜单前两名。17家银行评分较上年下降,下降最多的是花旗(-9)。13家银行评分较上年增加,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建行(+8)。由于2015 年、2016年同业业务的发展推动“金融机构间资产”指标评分持续提升,中国四大银行关联度指标整体呈上升趋势,与2015年相比,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分别提升了3、4、3、9个位次。
发行证券包括担保债券、高级未担保债券、次级债券、商业票据、存款证、普通股、优先股及其他次级融资债券,反映了银行的融资能力和融资规模。这些融资工具有的构成核心一级资本,如普通股;有的构成二级资本,如合格的次级债券、高级未担保债券、商业票据等。摩根大通、富国银行融资规模超过5千亿欧元,美国银行、花旗集团超过4千亿欧元,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超过3千亿欧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超过2千亿欧元。与欧美银行相比,中国四大银行融资规模不高,在监管资本压力凸显的情况下,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可替代性指标
可替代性指标包括“托管资产”“有价证券承销”“通过支付系统或代理行结算的支付额(以下简称“支付”)”三项指标。受到500分上限限制的银行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美国银行、高盛、纽约梅隆、道富银行,均为美国银行,这与美国银行业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全球领先的市场优势相关。
三项具体指标中,“有价证券承销”指标对中国四大行影响较大,其中工行、建行该指标评分分别较上年增长6分、4分, 是全球增长最多的两家银行。2015年、2016年,受地方政府债、同业存单等发行量大增的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增量和规模快速扩大,两年发行规模均超过22万亿元,四大行承销规模超过30%, 其中尤以工行、建行较为突出。2014年末,工行、建行有价证券承销规模仅有5130亿元、3990亿元,2016年末增至16497亿元、15771亿元,3年平均增长率116%、153%,增速较快。
纽约梅隆银行、美国道富银行都是久负盛名的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商和资产服务商,2017年继续以23万亿欧元、20万亿欧元的托管资产位列全球第一、第二。这两家银行专业特色突出, 除了“托管资产”“支付”两项指標排名靠前,“金融机构间负债”指标居中外(反映其融资结构),其他9项具体指标均排名垫底。
复杂度指标
复杂度指标包括“场外衍生品”“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证券”“第三层级资产”三项指标。前10名中包括美国6家银行、欧洲3家银行及建行。建行2015年、2016年仅分别位于21名和18名,在2017年迅速上升至第10名,主要是由于“第三层级资产”“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证券”评分的增加,第三层级资产2016年、2017年连增10分、16分,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证券由2015年的3分增至2017年的14分。
中国四大银行“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证券”增幅明显超过全球。2015年、2016年全球增幅分别是-0.80%、8.47%,而四大行增幅分别是5.76%、41.68%。除工商银行规模逐年下降外, 其他银行均逐年增加。2016年建行、中行增加迅速,增幅分别为167%、56%,导致2017年单项指标评分分别增加了9分、5分,排名也大幅跃进。
第三层级资产是指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使用不可观察的输入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第一层级是使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报价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第二层级是使用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到的输入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不可观察的输入值包括企业内部数据、市场参与者对相关资产定价时使用的假设等,对于中国的银行,这部分资产目前主要是在表内计量的部分保本理财产品。
从趋势来看,2015~2017年,全球银行第三层级资产下降较快,减少了1567亿欧元,降幅约31%。2017年余额前十大银行中,除建行外,其他银行余额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下降最多的是农业银行(-52%),其次是花旗(-38%)、巴克莱(-36%)、瑞银(-35%)。由于与全球银行趋势不同,建行2016年、2017年第三层级资产占比较上年增加较多,评分增幅高于余额增幅。
全球活跃度指标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全球活跃度前三名、后五名连续3年保持不动,前三名的位次尤其“稳固”,后五名之间年度间略有升降,但名单保持不变,特别是农业银行,连续三年排名最末位, 反映了前三名、后五名银行鲜明的地区经营特点。中国四家银行中,中行进入前十名,工行、建行、农行排名后七位,随着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投资、布局全球,排名靠后的三家银行全球活跃度排名未来有可能上升。例如,工商银行2017年评分及排名均较上年提升。
借鉴欧美银行重视并主动加强评分管理的策略。由于近年来评分下降较多,中国G-SIBs银行评分整体呈增长趋势,对于控制监管资本要求不利,应当借鉴欧美银行做法,对评分实施更加主动的管理。
2017年,30家G-SIBs银行中有18家评分下降,2016年有13 家,均为欧美银行,两年加起来共有21家银行单年或两年下降, 有的银行两年下降近100分,仅有9家银行两年持续增长,包括建行、工行、中行。中国四大行中目前有三家银行列入第二档,第三档门槛为330分,目前工行距此62分,建行距此79分,中行距此99分。根据2017年的评分增速,工行与中行要达到第三档应当还有较长的窗口期,而建行则两年就可达到。如果升入第三档, 则附加资本要求将再提升0.5个百分点至2%。
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等欧美银行迫于监管资本压力等因素,金融危机以来都实施了瘦身计划。正如花旗在年报中阐述的,为了降低评分和附加资本要求,进行了持续的努力。2017年花旗降低了20分,成功从第四档降为第三档。中国G-SIBs银行当前对评分加强主动管理、实施前瞻性控制十分有必要,农业银行在此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17年由第三层级资产下降18分推动总分下降15分。日本瑞穗银行2016年虽大幅增加了40分,但2017年评分保持稳定,应当也是主动加强管理的结果。
在全球银行业控制规模增长的大环境下,中国G-SIBs银行应合理把控表内外资产规模及增速。从指标的构成和权重来看,表内外资产对评分的影响最大,不仅“表内外资产余额”指标权重独占20%,而且如果一项资产属于金融机构资产或发行证券、交易类和可供出售证券、第三层级资产、跨境债权,还要计算关联度、复杂性、跨境活跃度指标(权重从6.67%至10%不等),对评分的影响是叠加的。近年来,中国G-SIBs银行整体评分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在欧美银行控制资产规模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的持续上升与同业业务、理财产品、证券承销等创新型业务的快速发展,持续推高了规模、关联度、复杂度规模占比与指标评分。
2 0 1 7 年, 四行占比较高的指标包括: 工行规模指标(43%)、关联度指标(27%);农行规模指标(46%)和关联度指标(29%);中行规模指标(34%)、关联度指标(25%) 和全球活跃度指标(26%);建行主要是规模指标(51%)、复杂度指标(42%)和关联度指标(33%)。推动建行、工行、中行2017年评分上涨的主要因素均与资产相关,建行是“第三层级资产”(+16)、“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证券”(+8)、“金融机构间资产”(+5)、“表内外资产余额”(+4)和“有价证券承销额”(+4),工行是“有价证券承销额”(+6),中行是“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债券”(+6)。
资产规模不仅影响G-SIBs评分,也影响TLAC资本缺口。目前,中国四大行的TLAC融资缺口主要为债务融资工具。按照四大行2017年三季度末的数据测算,TLAC债务融资工具缺口约为3万亿元人民币,若2025年初需要达到16%,平均每年的融资缺口在1000亿元左右,融资压力、融资成本压力都不小。如果四大行表内外资产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那么资本缺口将会更大。
表内外资产余额、关联度、复杂度指标受战略策略、业务模式、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决定和影响,需要各业务条线达成共识, 合理安排、控制银行各项业务规模与增速。
中国G-SIBs银行应进一步放宽视野,不仅关注国内银行同业,还要关注了解全球银行业经营发展趋势,以进一步推动各项业务的发展。根据G-SIBs评分方法,一家银行指标的高低是由其在全球银行中的占比所决定,因此某项指标得分高低不仅取决于银行本身在相关业务上的策略,也受其他银行策略的影响。例如规模指标,2017年,30家银行中有13家银行余额下降,评分则有21家银行评分下降原因是其中8家银行虽然余额有所上升,但由于上升幅度小于其他银行,因此其占比仍然有所下降,并导致评分的下降。因此,银行要更好地在评分管理上获取主动,必须要了解全球银行业经营趋势,从而预判自身策略对指标评分的最终影响。
另一方面,G-SIBs银行是全球最顶尖的30家银行,各有特色与优势领域,分析12项评分指标,不仅可观察其系统重要性, 还可了解其经营特点。如多元化、综合型发展的摩根大通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交易银行、财富和资产管理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市场地位,可以说做到了大而强。再如,纽约梅隆、道富专业特色突出,都是久负盛名的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商和资产服务商,除了“托管资产”和“支付”两项指标排名靠前外,其他指标都不突出或排名靠后。观察这些银行,我们看到一些综合型银行做到了大而强,特色银行把特色做到了极致,都形成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作为一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通过放眼全球,加强对其他G-SIBs银行的研究与借鉴,对于发展中国四大行自身业务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合规的前提下,加强评分的精细化管理,调整业务模式与会计核算方式,降低不必要的高评分。G-SIBs评分有五类12项指标,12项指标下又有近50个二级指标,而构成二级指标的是许许多多的业务,银行对G-SIBs评分进行精细化分析与管理,首先要细化分析与管理的颗粒度,把指标分解到能够实施控制、管理的最细口径,这样才能够寻找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分解到相应的条线或层级机构去落实。
部分指标与业务模式、会计核算方式密切相关,在合规的前提下,对业务不必做根本性的调整,可能就能减少一些评分。例如,“第三层级资产”“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债券”(按照新的金融工具准则,预计未来主要对应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投资性金融资产”),前者是运用非市场可观察参数计算公允价值的金融资产余额,后者是根据持有目的进行的资产分类,这些资产的确认与分类都离不开会计判断。农业银行2017 年评分下降的主要因素就是第三层级资产下降了18分,花旗2017 年评分下降的主要因素也是第三层级资产(-9),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资产(-3),有理由相信相应指标评分的下降是主动管理的结果。
与欧美银行相比,中国G-SIBs银行融资仍有扩展空间,应抓紧利用好对新兴经济体的宽限期,及时补充TLAC融资缺口。从“发行证券”指标的分析来看,欧美银行目前融资规模有的超过5千亿欧元,有的超过4千亿欧元,有的超过3千億欧元,建行融资规模逾2千亿欧元,与欧美银行相比,融资规模不高,仍有一定上升空间。从当前到2025年1月1日还有不到7年的时间,应抓紧利用好这个宽限期,及时补充TLAC融资缺口。2018年2月28日,为满足国内银行发行TLAC资本补充债券的需要,人民银行发布了2018年第3号公告,放宽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要求,明确“资本补充债券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满足资本监管要求而发行的、对特定触发事件下债券偿付事宜做出约定的金融债券,包括但不限于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当触发事件发生时,资本补充债券可以实施减记,也可以实施转股”,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具有创新损失吸收机制或触发事件的新型资本补充债券。中国G-SIBs银行应密切关注后续监管政策与措施的落地情况,抓紧政策机遇,及时补充TLAC资本缺口。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监事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