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杨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每一个来过北海公园的人,最先浮现在脑海里的大多是那座闻名遐迩的白塔,说不清是白塔因北海而出名,还是北海因白塔而让人铭记在心。但无论是北海还是白塔,都不能忽视另外一个主角儿,就是白塔脚下的琼华岛,也是北海的心脏。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说的就是这座位于太液池中心的琼华岛。这里湖光塔影,花木芬芳,亭台楼阁,绚丽多姿,优如仙境。
北海东邻故宫、景山,南濒中海、南海,西接兴圣宫、隆福宫,北连什刹海,是北京城中风景最优美的前“三海”之首。北海公园主要由北海湖和琼华岛所组成。北海公园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个封建王朝的皇家“禁苑”,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我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皇城宫苑之_。
从北海公园南门入园,踏上建于元初的永安桥,可见名为“堆云”、“积翠”的两座彩绘牌坊,迎面就是全园的中心——琼华岛。琼华岛绿荫如盖,殿阁相连,四面皆景。白塔与山门、石牌坊至智珠殿、见春亭等一组建筑、风景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燕京八景之_“琼岛春阴”。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在琼华岛竖立了一座石碑。碑身正面携刻乾隆皇帝御书“琼岛春阴”四个大字,为了把历史美景具体表述出来,乾隆皇帝又在“琼岛春阴”碑的其他三面各题写诗—首,使其成为琼华岛的一处胜景。
长生不老的梦
北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最初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迁后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早在辽代,辽太宗耶律德光建都燕京后,在城东北郊白莲潭(即北海)建瑶屿行宫,在岛顶建广寒殿。
金灭辽后,改燕京为中都。金世宗以瑶屿(即北海)为中心,修建大宁离宫。从那时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宫苑格局。当时把挖“金海”的土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
北海园林是根据神话传说《西王母传》中描写的“一池三仙山”的仙境建造的。传说,渤海东面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山上住有神仙,藏有长生不老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等带童男童女数千人,渡海找三座仙山,寻长生不老药,未果。到了汉朝,汉武帝重蹈覆辙,仍未找到仙山,于是降旨在建章宫后挖一个大水池,取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山,象征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神仙形式”来建造皇家宫苑。似乎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
北海园林也是继承这个传统而建。湖中叠有琼华岛,筑有“圆坻”,即后来的团城,还有犀台山,象征海上的三座仙岛。环岛山石峥蝾,树木葱郁,其美景被金章宗命名为燕京八景中的“琼岛春阴”。
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營建大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当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应邀游览。他对景观晾叹不已,后来,在游记中,他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皇家园林和自然山水园林的高超艺术成就,影响甚为深远。
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改万寿山称大山子。于团城西侧筑起了金鳌玉栋大石桥,将太液池一分为二,同时又在太液池的南端开挖了一个水域,造成三个湖面。从此,自北向南才有了北海、中海和南海的三海。明代,改“琼岛春阴”为“琼岛春云”,邹缉在《北京八景图》中说:“大山子顶有广寒殿,殿之四隅皆有亭,左二亭,曰玉虹、方壶;右二亭,日金露、瀛州,半山有三殿,中日仁智、东日介福、西日延和。其下太液池,前有飞桥,以通仪天殿,东有玉桥,以通琼林苑,山之上常有云气浮空,氤氲五彩,郁郁纷纷,变化翕急,莫测其妙,故曰琼岛春云”。
清朝承袭明代的西苑,乾隆时期又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规模和格局。乾隆初年写的燕山八景诗中又把“琼岛春云”改为“琼岛春阴”,诗中写道:“琼华瑶岛郁嵯峨,春日轻阴景色多。云护凤楼松掩映,瑞凝仙掌竹婆娑。低临禁苑滋苔藓,远带郊畿荫麦禾。更向五云最深处,好风时送九韶歌”。
民族团结的见证
琼华岛上白塔作为著名的燕京八景“琼岛春阴”的一部分,矗立在北海的最高处,它与北海成荫的绿树,微澜的湖水相互掩映,巍峨壮美。白塔不仅成为北海公园的标志,甚至成为北京的标志。
白塔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上圆下方,富有变化。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白塔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即五世达赖喇嘛来京朝觐的前一年,是清朝迎接五世达赖莅临的诸多工程之一。大山子也改名白塔山。在当初营造完工时所著的《顺治八年建塔诸臣恭纪碑文》一书中提到“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建寺,寿国佑民。”因此,顺治帝欣然应允,并赐其号为“诺木汗”。白塔始建,就选址在昔日广寒殿的旧址上,白塔前还建有一座永安寺。
这位诺木汗在17世纪的汉藏关系史上司是一位风云人物,他就是塔尔寺第一世巴珠活佛曲结敬巴嘉措。他在清入关以前就作为格鲁派的全权使者前往沈阳,在满洲和西藏之间穿针引线,建立政教联系。
白塔历经近千年,历代不断维修,康熙和雍正时代曾两次重修。现在的白塔是雍正年问修复的。白塔塔身是实心的,具体来说,白塔内部主要有八根大木头柱子支撑着,周围则砌着厚厚的实心墙。为防塔内木架潮湿糟朽,塔身周围设有306个通风孔。不过据雍正年问的一份史料记载,这白塔塔身里还藏着有经文,鲜花,甚至还有毒药等。但这些东西具体在哪,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白塔在当初建成时,是北京城内的最高点。正因为这样,北海白塔还担当了一个极其秘密的军事任务。清初,曾在山顶设置信炮台,清廷有详细的《白塔信炮章程》。这里居高临下俯瞰全城,一旦有警,便可立即发出信号。遇到危急情况,需要全城警戒进入一级战备,那时白塔信炮一响,内九门城上设置的信炮跟着齐响,文武大臣及全城官兵立即全副武装集结待命,是最严重级别的军事警情了。这里相当于皇城内的烽火台,位置极其重要,所以这里常年是有八旗精兵守着。
抢来的“装修材料”
北海公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太湖石。瘦、皱、漏、透的太湖石或叠石成山,或立石为峰,或点石成景,使这座大气庄重的皇家园林更多了几分秀美和奇巧。在北海公园,太湖石最为集中的地方当属琼华岛。琼岛北麓甚至200多米长的假山岩洞——琼华古洞都是由太湖石堆叠的。一到下雨天,还有石头往外冒烟,恍如仙境。其实这些石头都是八九百年前宋宫的旧物,可以说每一块石头都不知道是牺牲了多少条性命,带着多少百姓的血泪来到这个地方的。
从岩石学的角度看,太湖石属于被溶蚀的石灰岩,本产于太湖周边地区,以苏州洞庭西山、宜兴等地所产的最为典型。大自然千万年的精雕细琢,成就了太湖石玲珑剔透、重峦叠嶂、灵秀飘逸、含蓄内敛的千姿百态。
宋徽宗曾动用上千艘船只,专门用来运送太湖石。宋朝将大宗运输的货物称为“纲”。徽宗时期,十艘船编为一组,将外地的各种奇石名木运往京师。一时间,汴河之上舳舻相衔,船帆蔽日,这就是劳民伤财的“花石纲”。
其实宋徽宗搜罗如此多的珍奇石木,是为了在东京汴梁修建一座园林,叫做艮岳园。艮岳园纯粹是皇上赏玩的地方,仿效白墙黑瓦的江南风格,其间还有高阳酒肆,甚至有一条买卖街。它不像圆明园、颐和园之类的建筑,还有皇帝上朝居住的那种宫殿。进了大门,一条笔直的御道,两边全是耗费重金运来的太湖石。艮岳的主峰甚至完全由太湖石堆成,遍栽奇花名木。
然而好景不长,艮岳园修建完成的五年后(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北宋灭亡,艮岳园的奇石也成为了战利品。金世宗在修建大宁离宫时,派人去汴京把艮岳园的太湖石运到中都(北京)。因这些太湖石来自艮岳,故称艮岳石。这些艮岳奇石,大部分修了北海的琼华岛。清代琼华岛上增建了白塔,并拆下部分石头去筑瀛台。
乾隆皇帝曾写就《白塔山总记》和《白塔山四面记》,详尽记录了北京和北海白塔山的历史。其中《白塔山四面记》中,乾隆皇帝总结了几条经典的游览路线:琼华岛南边过积翠牌楼上永安寺能敬佛;走琼华岛的西路过阅古楼能欣赏他自己最爱的《三养堂碑帖》;东路最美的莫过于琼岛春阴;琼华岛北边最有趣的是钻假山穿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