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茂
摘 要:可以说在近代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比上海更繁华。它既是西方文明的桥头堡,更是近代东方璀璨的明珠。然而上海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城市,在这里华洋混居,城市管理十分混乱。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一些从西方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以欧美城市管理为模板,结合中国本土国情,在20世纪20年代,掀起一场在全国各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在这股浪潮中,董修甲提出了很多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建设理念。而江苏省上海市,是董修甲重点研究对象。他针对上海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对应的城市理念。通过梳理史料,以上海市城市建设个例,来梳理董修甲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
关键词:董修甲;上海;都市分区;城市建设
在近代中国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一样繁华,但同样也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一样复杂。在这里有三种城市管理机构,三种公交系统,三种供电系统,三种供水系统,就连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都有两种。这里华洋混居,人口多元,货币多元,教育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虽然这些可以表现出近代上海的开放与多元化,但城市管理混乱,尤其是华人聚居的地方,城市管理效率低下,卫生环境差。为了更好地管理上海,在20世纪20年代,由政府主导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运动兴起来了。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董修甲,利用从西方学习的先进城市现代化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许多有利上海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理念。
一、上海城市管理存在问题
近代上海分为租界和华界两块地方,租界主要以洋人居住为住,但在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攻打上海时,大批华人为躲避战乱,开始涌入租界。因此,租界成为了华洋聚居的地方。但租界受西方城市规划影响,很早就有完善的交通、水电等生活设施。据史料记载,至1870年,公共租界就建成马路164公里,并对其进行统一的命名与管理。此外,公共租界在主要干道设置人行道,实行人车分流。[1]除了完备的交通用道外,租界還有完善的供水、照明及卫生系统。而在华界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在闸北地区,有相当部分人住在棚户区,这些棚户区内人口十分稠密,生活设施极为简陋,卫生条件差。它们多以茅草棚为主,以污泥为墙,茅草为顶,而一行一行排列距离极其狭窄,一般不满两公尺,所以常常着火,瞬息蔓延千百户。[2]而且道路很少有柏油马路,甚至还有土道,照明与供水系统也不完善。而造成这些问题一切是城市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上海等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运动,而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董修甲,通过对上海城市管理研究,提出了以下问题。
第一点、他发现上海人口构成多元,城市管理复杂。上海之南北两市……其人口各在五万以上,但以其各在通商口岸之故,问题既多,又至复杂,居民之中,既有土著,复有外籍,更有外国商人教士等。[3]而当时的江苏省政府却用相同的城市管理制度来管理上海南北市,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上海城市的弊病。
第二点,上海华界征税较少,政府无力进行城市基本设施建设。以上海南市居民“公益捐”为例,依照规定需纳税百分之五,其实所收征者,只百分之一而已。以如此之微末之收入,自然不能举办大规模的市政建设。[4]董修甲还拿同期的租界税收相对比,公共租界之房捐,依房租之百分之十四征收,与南市相比已经有两倍有余,而今年纳税外人会,更决议征收百分之十六,其收入之大,可想而之。[5]在董修甲看来,造成华人聚居地方道路狭窄、水电系统落后、居民生活环境差等情况的原因在于政府税收少。而同期的租界税收十分雄厚,有条件兴建大规模的公共设施,这是华人聚居地方所不能比的。
第三点,都市分区规划混乱,未有合理的规划。在近代中国城市转型过程中,城市分区是否合理,对一个城市发展极为重要。合理的城区规划,不仅仅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有利于城市的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那么何谓都市分区呢?董修甲认为近代都市区域划分起源于19世纪的西欧各国,因工业革命发展,工商各业日渐发达,城内地方,拥挤过甚,于是各自拆城墙,而城墙之基地,往往作公园基地,或林荫大道,其墙基以外之土地,概划分为各区。有时并有规定某某地段为某某住宅区,或商业区基地者,此种划分区域之基地,则名为都市之分区。[6]董修甲了解当时我国各城市虽然已经实行城市分区制度,但效果不佳。由于城市分区的不合理,造成了市居住之不安,卫生纸恶劣,交通之不变,火患之繁多,地价之高低无定,皆因都市缺少分区制度,致市民任意建筑高大房屋,互相侵占个人之土地权,夫地主如不能自由支配其土地之用处,则不能认自己之地产,实为己有。[7]这是当时中国城市普遍的通病,上海市南市棚户区,建筑低矮,相互连接,一家起火,百家受难。而且棚户区肆意占地,产权不明,造成土地纠纷案件屡屡发生,这些都是城市分区不合理所致。
二、董修甲对上海城市管理建议
由于上海市城市管理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人口构成多元,城市管理复杂,城市管理模式单一,政府税收少及都市分区规划混乱等。董修甲则用西方欧美国家城市管理经验,加上上海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董修甲认为江苏省政府将相同的城市管理制度,来管理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是有些不妥当。他提出更依两类城市各不相同之需要,更定适当之市制。具体如下:(一)凡通商大市之城厢与市镇村庄屯集等各地,人口满五万者为甲种城市;(二)凡无通商关系的内地城厢,与市镇村庄屯集等地方,人口满五万者为乙种城市。[8]董修甲这样划分是有其依据的。在他看来,通商口岸地方,中外人士混居,管理起来复杂。然而像上海这样的通商口岸,无论城厢还是乡村,人民问题相似,城市一切之需要,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因此可以用甲种城市管理方案进行管理。而之前江苏省政府管理城市模式过于单一,并没有考虑这一点。
其次,上海华人聚居地方税收少,造成政府财政紧张,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少。董修甲指出政府税收之多寡,与良市政之办理,有极大关系。[9]因此上海城市建设要想发展好,必须扩大税源,只有扩大税源,政府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去。那么是否就等于让政府加大税率来加重人民负担呢?在董修甲看来当然不是这样做,他援引西方国家民富国强原因在于政府提倡发展工商业,充分保障人民就业,所以才会征收税较多。上海政府要想扩大税源,也应该如此。他在其著作中论述如何提高税收时说道:“盖市民者,市民之本也,市民之收入,由是市政府收入之源也。市民收入之扩充,则市政府捐税收入也亦增。扩充政府之收入,必先扩充市民之收入,按扩充市民之法,不外乎发达市内工商两业,工商业之发达,则私人之财源日增,市政府之财源收入也日增也。欧美各国理财方法,在于提倡发展工商。故市民殷富,城市亦厚富也。”[10]董修甲提出的方法就是发展工商业,致富于民,则政府税收也会增加,这样可以促进上海城市基本公共设施建设。
最后,董修甲提出合理解决上海城市分区的问题。董修甲认为美国罗伦将城市分为住宅、工业和商业三区和白色梯的住宅、商业、轻便工业和笨重工业四区划分皆有合理之处。[11]但当到中国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因此,他在西欧城市专家的城市划分方案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城市六区划分。这六区按照土地用处分区制度原则来划分,分别为笨重工业区、轻便工业区、大商业区、小商业区、住宅区及市行政区。[12]具体如何划分这些区域呢?董修甲给出以下划分方案:(一)凡靠近铁路江河之处,应定为大商业区,或工业区,以其交通方便,运输容易也;(二)凡与山川相近,或与林木较多之处相近者,应定为住宅区,以其优美雅秀,可以陶冶情感也;(三)凡与住宅区相近之处,应划一小商业区,以其日用所需之物,便于购买也;(四)凡都市各处园林湖池,小山小丘,均修理培植,以供市民休息与游览;(五)凡市区之中心点,空地尚多,有無高大建筑物者,应定为都市之行政中心区,以其行政公署之建筑地,不至于缺乏,而拆旧有之建筑物,亦可以免矣,再市中心可以与大商业区相邻,或规定在大商业区以内;(六)凡一市之住宅区,可分布于各处,但无论如何不能与大工业区或大商业区相近。[13]在董修甲的规划看来,市中心应该为行政区与大商业区,铁路与河流处应该为工业区,小商业区应该与住宅区相邻,住宅区不与大商业区和工业区相邻。这样规划比较符合现代城市的规划,它既可以保证工业区与商业区发展,也可以提高住宅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体现了董修甲发展经济和提高城市居民水平的主张。
三、结语
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尤其在上海华人聚居的地方,城市棚户区太多,城市规划不合理,政府财政资金少,无力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等问题。留学归来且对上海等大城市有很长调查的董修甲,提出了他的城市发展理念。他的上海城市发展管理理念有:首先,因地制宜,分成不同的城市管理模式,划分甲和乙两种城市管理模式,用甲种城市模式来管理上海市;其次,致富于民,发展工商业,只有民富才可以国强,国强才可投入大量公共资金,新建更多便民的公共设施;最后,参照西方划分城市发展模式,又有所损益。董修甲以西方四种划分城市功能区的模式为模板,创造出符合上海本地区的六种划分城市功能区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保证工业区与商业区发展,也可以提高住宅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令人遗憾的是,旧中国由于连年战乱,国力虚弱,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并没有很好的发展。但董修甲的上海城市发展理论,还是在后世发展中有其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
[1]张笑川.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2.
[2]陈问路.大上海的劳工生活状况之透视[J].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5:130.
[3][4][5][8][9][10]董修甲.训宪政时期江苏市制之商榷[M].青年协会书报部,1928:4,48,48,4,48,48
[6][7][11][12][13]董修甲.都市分区论[M].大东书局,193:5,8,10,32,36-37.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