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资产处置管理作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一环,是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重要环节。规范运营、控制风险、精密设计科学的资产处置管控模式,并将这种管控形式在后期的管理实践中进行复制,对于放大资本纽带作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对分析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处置;问题;建议
资产管理是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可以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业绩,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反之,管理不善则会造成资产利用率低下,甚至滋生腐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处置管理是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末端环节,是国有资产保全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资产处置管理,有助于提高资产利用效益、减轻库存压力、减少维持费用、降低财务风险保全国有资产、促进结构调整,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产处置不当,则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直接影响公司的财产安全。因此,对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管理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的特点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其范畴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在市场转型与制度变迁的复杂环境下,近年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营合作成为一种新的选择方式。然而,与此同时,利益诉求与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2016年6月起,《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2号,以下简称“32号令”)将国有企业资产转让行为作为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的范畴,纳入文件一并加以规范。国有企业的资产处置既要符合国资监管的要求,也要满足公司章程等内部治理的要求,对其规范化运作的要求较高。
二、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些国有企业关于资产处置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部分制度缺少标准操作规范,无法适应资产全过程管理的要求,无法与技术和管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资产处置管理体制与职能系统无法符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未实施分类监管,不适应企业生产规模、资产数量和特征、协作条件以及资产所处的地理环境。资产处置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点不齐全,无法发挥应有的效应,不满足健全性、符合性和功能性要求。
部分国有控股和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组织不健全,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虽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了公司化运作的架构,然而在实际运作上,有些企业往往以公文形式请示大股东意见后处置,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的界面和权限划分不清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机制不完善,无法起到应有的决策、平衡及管控的作用。
2.处置监督管控力度不够
由于国有企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业务量猛增,企业往往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生产经营、融资核算、安全环保等工作中,对于资产处置的审批程序的规范性较为关注,对于审批后的及时处置则监督力度较为薄弱。已履行报废或转让审批手续的资产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或者未按规定流程及批准方案处置资产,导致维持费用和成本无法降低,部分资产还会占用库存,增加储存保管风险,部分资产因保管不善,变现价值还会发生减损。资产处置事项批准后未及时处置导致资产损失进一步加剧。有些国有企业风险意识淡薄,资产处置完成后,清理收入未及时入账,未按规定缴纳相关税费,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而企业职能部门和监督检查部门未形成有效的監管体系,再监督作用没有正常发挥。
3.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交流不畅
国有企业各类信息数量庞大,企业信息系统不健全,由于与资产处置管理相关的信息分散在计划、生产、物流、财务等各个独立的系统,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行其是,必然造成信息孤岛。由于信息交流的成本较高,信息板块之间未能有效整合,信息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传递均不畅通,造成管理的不及时,成为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障碍,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资产处置活动的全过程,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32号令要求企业一定金额以上的生产设备、房产、在建工程以及土地使用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资产对外转让,应当按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履行相应决策程序后,在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因此,国有企业需按照有关规定,结合自身本企业特点,制定不同类型资产转让行为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管理权限、决策程序、工作流程,对其中应当在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转让的资产种类、金额标准等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对于在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转让的行为,还需注意转让信息公告期、资格条件设置、价款支付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应依照自身的经营特点等,构建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针对资产处置的主要环节,应建立公开透明的决策管理制度,规范处理过程,重视技术鉴定,把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各个环节均注重逐级审批。加强资产经济运行管理,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完善资产处置监督程序,强化资产报废管理,实现对企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严格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职责。适时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实现董事会成员结构合理,提高董事会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平。
2.加强资产处置监督管控力度
已履行报废或转让审批手续的资产,要积极完善资产处置流程,合法合规处置。根据组织架构和业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范围、权利、义务,做到财务、商务、仓储、审计、保卫等部门权责匹配、界限分明、运转流畅、密切合作。健全资产处置过程监督和制约,以监督促廉洁,以效能强管理。加强岗位职责建设,划清职责范围,明确职责任务,建立工作手册,完善工作流程,细化工作内容,设置工作节点,保证资产处置工作有目标、有标准、有考核。
资产处置应国家政策及与市场接轨,探索多元化的处置途径,选择合格买方,注重环保无污染处理,并尽可能提高闲置或报废资产转让价值及残值回收价值,提高公司资金周转率。整个资产处置过程有据可查,从处置开始阶段的处置申请到公开市场转让,再到结束阶段的资产出库单,整个过程都应建立台账,并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同时,要加强财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对资产处置过程规范开展业务情况等方面加强动态监管,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经济业务全流程的监督。
3.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整合国有企业各类信息化资源,包括企业ERP系统、OA办公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实现信息融合,打通各业务模块的通道,加强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和沟通,连接信息孤岛,优化控制流程、方法和手段,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适时的传递与共享,提升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管理的效率,并为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丁燕.核电企业资产处置管理的重要性及多元化方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4):230-231.
[2]张敦力,崔海红.董事会特征、盈余管理动机与非流动资产处置[J].财经论丛,2016(07):68-75.
[3]黄慧.高校国有资产处置规范化管理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5):292-295.
作者简介:贺雅丽(1983.10- ),女,2009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现工作于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任财务资产部资产管理主管,中级经济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