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稳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它是古代先哲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也是当代人增长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
引领学生诵读经典,不仅为学习语文、提高文学修养奠定基石,更让他们强根固本、德行坚毅。丁玲学校把国学教育当作一门课程,自主开发“悦读经典”课程,试图让国学经典成为学生的精神初乳。三年实践,摸索出了“童蒙养正”的国学路径。
童蒙诵读,养端正之品性
幼学如漆。小学阶段正是“童蒙养正”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的核心素养之“必备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养正”,为学生“必备品格”形成奠定坚实根基?我们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求得教育智慧:趁学生心性纯净时,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经典多读一本即有一本的受益,多读一句亦有一句的功效。此种终身受益的教育,就在童蒙诵读经典阶段中种下根苗。
经典诵读,儿童到底应该诵读哪些经典?哪些经典最能促进当下儿童的生命成长?选材是关键,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特点,甄选一些最能反映先賢智慧、中华精神,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文明相吻合的教育内容,编制校本教材,编写了《悦读经典》系列丛书。丛书依次择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声律启蒙》《论语》等。为扫除阅读障碍,教材对经典作了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国学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我们设想,在六年时间内,积淀六类经典,打下扎实的“童子功”。
潜移默化,变骄娇之劣习
当前,独生子女成长缺陷逐渐明显。“温室效应”产生了独生子女“骄娇”综合症,独生子女成长问题的普遍性,对德育工作提出了一项世纪性的教育难题。我们坚信国学潜移默化的力量,以经典诵读为“药引”,变劣习,正品行。策略如下:
晨读时间日日诵。每天第一节课前20分钟为诵读时间,开展“每日一吟”活动,培养班级诵读“小老师”。建立集锦摘抄诵。三年级起,学生人手一本经典诵读采集本,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随时诵读。亲子互动自主诵。鼓励父母与孩子一起诵读,让“国学经典”“优秀诗文背诵”和“阅读课外书籍”成为课外生活的主旋律。诵读阅读两手抓。建设班级图书角,鼓励课外阅读,“必读书目”与“推荐书目”相得益彰。活动促进勤评价。教导处、少先队对“经典诵读”全程引领和评价:“经典诵读”情况纳入班级评比,广播站每月推出“诵读之星”,每期评选“书香少年、书香班级”。在国学的浸润下,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了“静悄悄的改变”。
六3班学生姚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不学,不知义。”我对这句话感受很深。我每天吃饭时,喜欢趴在桌上,大口大口地吃。爷爷见了总会说:“孩子,把饭碗端起来,身子坐直,这样才有礼貌。”可我完全听不进去。有一次,姑妈来我家吃饭。在餐桌上,我伸手去夹菜,因为菜离得远,我便把菜千里迢迢地往饭碗这边送,结果菜上的油在桌子上洒了一条线。姑妈见了,提醒我把饭碗端起来。我有些不好意思,便试着端好饭碗,身子自然也就跟着坐直了。夹鸡肉时,我把筷子伸过去,饭碗也随着向菜碗靠拢。这样鸡肉很容易就夹进了碗里,一滴油都没洒在桌子上。通过餐桌上的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人不学,不知义。
内外兼修,行儒雅之风范
礼仪是完善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关键元素,一个具有良好礼仪素养的学生,他的个人人品和做事风格绝不会低俗。配合经典诵读的环境熏陶,学校同步推出“诵经典、习礼仪”活动,将“八礼”作为“必修礼”,即“仪表之礼、餐饮之礼、如厕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仪式之礼”。为了保证“诵、习”同步、知行合一的教育成效,学校淡化“活动”色彩,固化为课程形式,进而渗透到现实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
学校将国学教育与语文素养“联姻”,把“诵经典、习礼仪”与习作训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诵、习”这一重要的生活经历中寻找习作素材,畅所欲言地表达个人感受。这一思考、表达过程就是弥足珍贵的自我教育。
五2班学生田宏伟,诵读《弟子规》后,在日记中记下“教育”自己父亲的一幕:星期六,我和爸爸出去吃饭。爸爸和他的几个朋友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来一杯喝一杯,醉得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后来,爸爸对我说:“你也……尝点吧!反正……你是……个男子汉……喝一点不要紧……的。”我说:“爸爸,《弟子规》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所以说少年时期不能喝酒,醉了最为出丑。”爸爸听了,说:“好,《弟……子规》都……这样说,那……我就不喝了。”
这个学生的经历很有意思。醉酒的爸爸犯糊涂,让儿子跟着喝酒,聪明的他引用了《弟子规》中的话来拒绝和规劝爸爸,效果不错。我将这个学生的经验在班上推广之后,孩子们都学会了用这个方法去说服他人,学习经典的效果不仅在孩子们身上体现出来,还让家长们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临澧县丁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