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简历”背后站着焦虑父母

2018-06-21 17:50针未尖
风流一代·青春 2018年6期
关键词:独木桥微积分神童

针未尖

8000人只能录取60人,一场幼升小选拔,引来一批“懂得核反应堆”“学微积分”的“牛娃简历”,这些被戏谑“超过爱因斯坦”的神童,近几天在朋友圈刷屏。“继承了复旦硕士老妈的语言能力,三个半月我开口说话,一岁熟练表达意愿……”“拥有清华博士老爸强大的数学基因,中班时就能进行百以内的混合运算……”简历中频频出现“高学历”父母、超前能力甚至一些专有学术名词,让不少网民直呼“大开眼界”。

8000人只能录取60人,竞争激烈堪比报考上戏、北电表演系,批量出现“神童简历”也就不奇怪了。有网友戏谑地说:“这些‘神童才真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啊!凡人,你们都散了吧!”“这份简历让人条件反射,流下了当年‘不学无术的泪水。”

戏谑归戏谑,“神童简历”批量出现,确实折射出当今家长集体性的教育焦虑,焦虑孩子“上不了好小学,就升不了好中学;读不了好中学,就考不了好大学;考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找不到好对象,下一代就毁了”。似乎在孩子教育上,一步输就会步步输。在极度焦虑下,不少家长从幼儿园甚至从婴儿期开始,就急于为孩子顺利升学积累优势,上托班时就学微积分与编程等抢跑课程也使得超前教育流行了起来。然而,在那些“神童简历”中,我们只看到孩子的与众不同,又看到多少无忧无虑的童年?

事实上,抢跑学习、超前教育是拔苗助长。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就拿开口说话来说,据专家介绍,三个半月就开口说话,其实是违反人类发展规律的,一岁就能熟练表达意愿,也往往难以想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小宝宝要到1岁左右才开始咿呀学语,熟练表达意愿几乎不可能。拔苗助长有违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不堪重负而逆反厌学,甚至出现失眠、乏力、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差等躯体化症状。“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案例还不多吗?

客观而言,教育焦虑不是当今这个时代才有的病症。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真的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残酷比拼,高校少,录取比例很低,能否考上大学决定将来“穿草鞋”还是“穿皮鞋”,彼时能考上大学是例外,名落孙山才是常态,许多家长与学子都是焦虑的,却不至于如今这般不理性。然而现在,当年的“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高考竞争已从“能否考上大学”变成“能否考上名校”,何况一些大学已在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按说我们的教育焦虑应该减轻才是。

确实,我们现在的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但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与家长的不淡定、不理性有关。比如,明知道只录取60人,仍有8000名家长给孩子报名,这是否也与家长过度追捧名校有关系?

对待孩子的教育,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懂得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那些形形色色的“神童”,只是极端化的“别人家的孩子”,不用随时拿他们与自家孩子比较,否则,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家長会更加不满足、更加焦虑。

猜你喜欢
独木桥微积分神童
危险的独木桥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如何顺利通过悬崖峭壁上的独木桥
Single-Log独木桥
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都是神童
微积分的思想及方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改造独木桥
刘晏七岁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