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脑梗死血瘀证学术思想研究概述
——湖南中医药大学葛金文教授团队介绍

2018-06-21 06:25湖南中医药大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补阳脑缺血血瘀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湖南省重点学科、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团队,开展了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以葛金文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系统阐述了脑梗死血瘀证的病因病机,科学解释了脑梗死的现代病理实质,并以中医治法开展实证研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一、学术研究概况

脑梗死是严重威胁当今人类生命健康的常发病、多发病,其致死率、致残率均居于世界前列。中医认为该病属“中风”范畴,以本虚标实为主,“风、火、痰、瘀”诸邪交织不解,瘀血阻络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是其基本治疗法则。研究团队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系统开展脑梗死血瘀证的病因病机研究,寻求脑梗死现代病理实质的科学解释,并以中医治法开展实证研究。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脑梗死血瘀证的科学内涵和中医药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一)研究思路

1.探索脑梗死的关键病因病机。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项目组提出元气是人体机能活动根本,血液的运行有赖气的和煦和推动。虚妄劳作是损害伤气的根本因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流不畅,瘀滞脑脉,故气虚是脑梗死血瘀证形成的核心病机;贯穿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气亏虚,运化失常,水湿停聚,化而为痰,痰瘀互结,淤阻脑络,故痰凝血瘀是脑梗死发展的重要环节;痰瘀诸邪日久,化热化火,痰瘀火热,蕴积不除,毒邪乃生,损伤脑髓,发为中风。

2.阐明脑梗死血瘀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从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血管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AS)、血栓形成以及脑神经细胞损伤四个维度系统研究脑梗死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提出VEC是脑梗死血瘀证的关键病理部位;血管内膜增生、AS是脑梗死血瘀证的病理基础;血栓形成是脑梗死血瘀证的病理前提;神经细胞损伤是脑梗死血瘀证的病理核心。

图1 脑梗死血瘀证研究思路

3.系统开展脑梗死血瘀证中医药防治的实证研究和临床应用。采用益气活血化瘀、祛痰活血化瘀、解毒活血化瘀的代表方补阳还五汤、脑泰方和滋阴解毒祛瘀方防治脑梗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从方证对应的角度阐述了脑梗死气虚血瘀、痰凝血瘀和瘀毒互结的病理生理实质。

(二)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创新

(1)率先提出并建立了一种新的研究中药药效(药理)的半体内实验研究方法——中药血浆药理学方法(Medicinal Herb Research:Serum Pharmacological Method and Plasma Pharmacological Method.Biol Pharm Bull.2010,33(9):1459-1465)。

(2)率先建立了基于血管内皮损伤的脑梗死大鼠模型,并用于相关实验研究(A New Rat Model of Cerebral Infarction Based on the Injury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Chin J Integr Med.2005,11(30:195-200)。

(3)建立基于双氧水损伤血管内膜的颈动脉血栓家兔模型(以双氧水损伤血管内膜所致的家兔颈总动脉血栓模型,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0,6(5):318-319)。

(4)提出了脑梗死细胞铁转运工作模式并用于铁超载损伤机制研究(NTE Treatment Results in Increased Fpn Expression in Hippocampus of Rats Subjected to Cerebral Ischemia.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2015,11(6):4047-4052)。

(5)运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中药方剂治疗脑梗死的特征性蛋白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KEGG网络数据库,研究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征性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相关调控网络机制。从基因组和蛋白(肽)组学层次研究血瘀证的实质。

2.研究内容突出“三结合”

(1)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和现代病理生理研究相结合,丰富了中医活血化瘀法的理论认识,为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图2 血清药理学与血浆药理学比较示意图

图3 铁离子细胞内外转运的工作模式

图4 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求脑梗死生物标记物

1)系统地从循环VEC、VEC凋亡、VEC功能分子标记物等研究了脑梗死时VEC损伤与功能改变与气虚血瘀证的关系。

2)在系统评价脑泰方防治脑梗死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首次研究了祛痰活血中药脑泰方对VEC死亡的保护作用及对VEC介导的凝血、纤溶、血管舒缩、血小板功能等的调节作用,表明保护和调节VEC功能是祛痰活血中药防治脑梗死的重要途径。

3)率先在国内研究了脑泰方的脑缺血预处理样作用,发现祛痰活血中药脑泰方可以通过诱导内源性保护物质腺苷和一氧化氮的生成增加,从而发挥对脑缺血的脑保护作用。

4)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为受试对象,以一定浓度的Glu、Ins、ox-LDL诱导体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同时观察滋阴活血解毒中药对该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证明滋阴活血解毒中药对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内皮细胞的纤溶功能、抑制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粘附过程有关。

5)采用大鼠主动脉球囊导管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模型,研究了补阳还五汤及主要有效组分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并从调控细胞周期及细胞外基质揭示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及其两类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能显著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生物碱和苷可能为该方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的重要药效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周期的激活,阻抑VSMC增殖,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及其促进其降解有关。

6)采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VSMC增殖模型和血浆药理学方法,研究了补阳还五汤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对VSMC增殖的影响,并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及ERK信号转导途径研究其抗VSMC增殖的机制。证明了抑制ERK信号途径的激活,从而抑制了VSMC细胞周期转化和细胞增殖是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主要机制。

(2)将经典名方和临床验方相结合,有利于中医药的合理利用,为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提供新指导。

1)采用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了脑泰方和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抗脑缺血的作用,发现了脑泰方和补阳还五汤及其主要有效组分可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对脑缺血后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①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从细胞凋亡研究了补阳还五汤两类有效组分抗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机制。结果证实了有效组分通过抑制缺血后脑组织Caspase-1、3、8的表达,从而对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缺血脑组织。②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从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研究了补阳还五汤及两类有效组分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证明了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生物碱、苷通过抑制IL-1β、IL-1R1、ICAM-1mRNA的表达,从而减少炎症因子及炎症介质的表达,对缺血脑组织起保护作用。③率先从铁超载这一脑缺血损伤的新机制研究了祛痰活血法抗脑缺血的作用。首次在国内提出铁超载这一脑缺血损伤的新机制,并用于中医药研究。从脑缺血后脑神经元铁跨膜转运机制及益气活血法干预着手,完成了脑缺血后不同时间不同脑区神经元细胞内铁分布及TF、TFR、DMT1、FPn1、FLVCR、BCRP等铁跨膜转运蛋白的表达研究,证明了PI3K/mTOR及NF-κB/p38MAPK信号途径对脑缺血后铁跨膜转运及铁转运蛋白具有调节作用,发现益气活血中药脑泰方通过减少TFR、DMT1的表达,抑制铁的细胞内转运,增加Fpn、FLVCR的表达,促进胞内铁的外排,调节铁代谢,发挥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④采用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证明祛痰活血中药脑泰方能通过提高HIF-1α表达,激活HIF-1α/VEGF通路,上调VEGF-Notch1信号通路,升高微血管CD34等环节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脑缺血。

2)阐明了滋阴活血解毒法对急性脑缺血后凝血酶毒性损害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滋阴活血解毒方抑制凝血酶及炎症相关因子IL-1β、IL-8、TNF-α的表达有关。此外,解毒化瘀方能有效降低凝血酶受体和ERK1/2信号通路的表达,降低其毒性对细胞的损伤作用,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图5 团队主要成员合影

(3)将实证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实现了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新途径。

自2005年来,项目研究成果在省内外1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十多年来,应用该成果治疗脑梗死病人近12 000例,疗效显著。项目在省内外医院推广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近三年新增经济效益600余万元。项目成果应用于临床后,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1.3%,临床治愈率达80.4%;在卫生经济学方面,采用本项目成果治疗能为每例患者节约医疗费用约20%左右,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成果的应用间接培训临床医师100余人;孵化了各类重点专科、学科10余个。

二、科研团队及科研支撑条件

以葛金文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共有3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8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学科带头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8人,博士学历占71.8%;在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26名。

团队所在研究方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脑疾病)、湖南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的核心方向,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脑血管病重点专科、分子病理三级实验室、中西医结合心脑疾病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与分子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医脑病湖南省临床研究中心等平台系统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防治脑梗死血瘀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中心拥有专业病床150张;实验室总面积1 600平方米,建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功能三大技术平台,仪器设备总值达1 500余万元,包括流式细胞仪、活细胞工作站、分子相互作用仪、酶标仪、实时定量PCR仪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设备。

图6 实验室各类技术平台

三、主要科研成果

团队近五年承担课题12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 800余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出版规划教材和专著20余部。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后进站10人,访问学者2名;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奖22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项。

猜你喜欢
补阳脑缺血血瘀
话说血瘀证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血瘀体质知多少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