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姜 樊 雷 余轶峰
轻量化一直是汽车行业中一个重大的发展方向。高强度钢在抗碰撞性能、加工工艺和成本方面较铝、镁合金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满足减轻汽车质量和提高碰撞安全性能的双重需要。从成本与性能角度来看,是满足车身轻量化、提高碰撞安全性的最佳材料。高强度钢板能够大幅度增加零件的抗变形能力,提高能量吸收能力和扩大弹性应变区。高强度钢应用于汽车零件上,可以通过减薄零件厚度来减轻车身质量,当钢板厚度分别减少0.05mm、0.10mm、0.15mm时车身可减重6%、12%、18%。车身用钢向高强度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在汽车制造中,白车身车架纵、横梁和汽车底盘等结构件和加强件,受力结构需要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即需要有高的屈服强度和高的屈强比,高强低合金钢正好可以满足此要求[1-2]。
汽车用冷轧低合金高强钢HC420LA代表了冷轧低合金高强钢的最高强度级别,执行DIN EN 10268标准,这种钢具有良好的成形性能和较高的强度,主要用于汽车座椅、横梁等结构件和加强件。在低碳钢中添加少量的铌和(或)钛等合金元素,使其与碳、氮等元素形成碳化物、氮化物并在铁素体机体上析出从而提高钢的强度[3]。柳钢的汽车用冷轧低合金高强钢HC420LA采用罩式退火设备生产,化学成分设计是在C、Mn钢的基础上,通过添加Nb、Ti元素进行微合金化处理,采用晶粒细化、沉淀强化等复合强化机制保证钢的强度。综合考虑,HC420LA设计的化学成分见表1。
表1 冷轧低合金高强钢HC420LA化学成分 wt%
HC420LA生产工艺流程:铁水预处理-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板坯连铸-热轧-酸轧-罩式退火-平整-拉矫-卷取包装。
铁水深脱硫,扒渣干净;转炉冶炼,控制C、P、S成分,采用Al-Fe脱氧,Mn-Fe配Mn,Nb-Fe、Ti-Fe调Nb、Ti,RH脱气处理,降低H和O含量,使钢的成分达到设计目标,连铸时采取低过热度浇注和全程保护浇注。
低合金高强钢HC420LA的强度要求较高,但柳钢冷轧轧机的负荷能力一定,要求热轧基板的强度不能过高。热轧工序板坯加热温度控制在1200℃-1250℃范围内,采用高温加热,保证稳定轧制的同时,在钢中获得粗大的碳氮化合物等第二相粒子。为使得在奥氏体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位错得以保留,从而提高最终转变产物中的位错密度,增强位错强化和其他因素,终轧温度目标值为860℃-900℃,卷取温度580℃-640℃,有利于获得均匀和细小的铁素体晶粒。对低合金高强度钢 HC420LA 热轧基板进行力学性能检验(见表2);对其进行金相检验,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晶粒度平均为13级。
表2 HC420LA热轧基板力学性能
表3 HC420LA冷轧卷力学性能
热轧原料经过盐酸紊流酸洗后,经5机架冷连轧机组进行轧制,冷轧压下率越大,有利于提高金属冷轧变形储能,增加退火过程中再结晶的驱动力。但考虑到柳钢冷轧机组的设备能力和设备损耗,结合柳钢实际情况,冷轧压下率控制在50%-60%。在罩式退火中,要保证试验钢的冲压性能,必须使钢板充分再结晶,消除加工硬化现象。同时均匀组织和细小等轴晶粒也有利于提高冲压性能。HC420LA基板经过冷轧后位错密度急剧升高,硬卷抗拉强度可达1000MPa以上。由于冷轧产生的加工硬化只有通过再结晶退火才能消除,冷轧后的组织通过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3个过程,最终获得理想的冲压性能。为了制定合理的再结晶退火制度,采用硬度法测量了钢的再结晶温度为600℃。
冷轧板进行平整是为了保证钢板板形,且对于消除屈服平台、减少回弹以提高冷轧高强度钢板的冲压性能有利,在保证板形的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轧制压力对于提高钢板的强度有一定作用,所以设定平整延伸率控制在1.5%-2.0%。
HC420LA冷轧卷取样进行纵向、横向、45°方向力学性能及横向金相组织检验,(见表3),组织为铁素体+渗碳体,铁素体晶粒度13级,将样品进行透射电镜制样,应用JEM-2100F透射电镜对试样进行了析出物观察,其析出物非弥散分布,颗粒大小5nm-40nm,经光谱分析其组成为TiC、TiN、Ti4C2S2和少量的MnS等。添加铌、钛等微合金元素,使钢中形成细小、弥散的碳、氮化物,细化晶粒和阻碍位错,实现强度的提高,使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满足汽车制造对强度、塑性和韧性以及其他成形方面的要求。
柳钢生产的汽车用低合金高强钢HC420LA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得到汽配厂的认可,实现批量供货,成功应用于某车型D柱,座椅铰链等零件上。
(1)以C-Mn钢为基体,添加Nb、Ti元素延迟奥氏体再结晶获得细晶强化组织获得420MPa级高强度低合金钢,性能良好,满足冲压要求。
(2)对HC420LA进行析出物分析,可见钢中形成细小、弥散的碳、氮化物,细化晶粒和阻碍位错,以实现强度的提高,使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满足汽车制造对强度、塑性和韧性以及其他成形方面的要求。
[1]康永林,朱国明.中国汽车发展趋势及汽车用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钢铁,2014,49(12)∶1-7.
[2]康永林.汽车轻量化先进高强钢与节能减排[J].钢铁,2008,43(06)∶1-7.
[3]姚贵升.汽车用钢应用技术[M]. 2007,7∶26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