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舍平 徐勇敢 黄广远 吴家森
(1浙江省常山县林业局 324200;2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临安 313000)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3]。油茶种子可榨油食用,茶油色清味香,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营养丰富,是优质的食用油,还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用于工业[4-6]。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茶油作为纯天然、无污染的保健食品,迎合了现代人追求绿色保健的消费趋势,市场前景看好。常山县是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油茶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做强油茶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对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衢州市(118°15ˊ~118°45ˊE,28°46ˊ~29°13ˊN),面积为930km2,属低山丘陵区,具典型亚热带季风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7.4℃,年平均降雨量1725mm,年平均无霜期238d,土壤以红黄壤为主。
根据常山县林业志记载,1957年已有油茶面积1.5万多 hm2,油茶籽产量3600t;1975年油茶面积扩大到 1.89万余 hm2;1984年油茶面积达到 1.96万 hm2,油茶籽产量达到4248t。品种以普通油茶为主,按果实成熟期分寒露、霜降、立冬三个类型。后来,由于常山胡柚的兴起,从2007年以后老油茶林面积一直在1.6万hm2左右。种植经营模式为油茶纯林,种植密度为1200~1500株/hm2,新造林品种为长林系列。
从图1可知,从2007年又开始,常山县新造油茶林面积逐年增加,2011年、2015年新造林面积达较高值,面积分别为172hm2、184hm2。
由图 2可看出,常山县油茶总产量在2007~2012年趋于稳定,在2013年明显提高,这主要是油茶低改措施以及前几年养分积累加上气候的原因,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油茶产量;而在2014-2016年又开始有点下降,主要是由于2013年油茶林养分大量消耗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加上极端气候的出现,致使油茶开花授粉受影响,加上品质、栽培技术、病虫害等方面问题使油茶出现低产。
常山县油茶品种为长林系列,而长林系列种类较多[7-8],如长林3号、4号、18号、21号、23号等。目前,油茶林在高产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方面较少,并且良种扩散体系不健全,新造林因为品种问题而出现低产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亟需进一步确认最适合常山县油茶生长的品种并对其进行推广。
常山县油茶林长期以来以纯林经营模式为主,对油茶林下资源利用不足,会导致油茶综合效益较差,严重制约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也不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对油茶的生产环境有严重的影响。
油茶籽主要以炼油食用为主,而对油茶的精深加工技术的开发力度和产品市场的拓展力度不够,如化妆品、差茶皂素、精油等商品的开发拓展,这严重影响了油茶产业的附加值。
遵循现代林业发展理念,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土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强化政策扶持,提高集约经营水平,逐步形成资源相对稳定充足、产出效益显著的油茶产、供、销发展格局,不断增加茶油供给能力,开发茶副产品,把油茶产业建设成为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产业。
在有效利用现有油茶林资源的基础上,依据油茶种植区划,在山地丘陵适生区域大力发展良种油茶林基地,以改造现有低产林为重点,新造油茶林与低改和更新改造相结合,有效地改善种植结构,扩大良种油茶比例和规模,并逐步转化成良种林分[9]。
加大良种基地建设力度,把稳定优良种苗繁育基地生产质量作为规划近期的工作重点。通过实施种苗定点基地生产和强化监督,保证优良品种的种苗得以有效的推广与普及,并以现有造林面积潜力和近期油茶林造林任务确定种苗生产能力,坚持良种种苗“四定三清楚”的管理方法,保证生产基地的高产稳产。
油茶规模化种植要在示范的基础上进行,做到以点带面,稳妥推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为油茶产业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创建模式。示范既包括推广应用油茶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种植模式和良种培育等,也涵盖油茶专业合作组织、完整的经济联合体和油茶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先期可以采用企业化、规模化方式运作,随着林地和劳动力的变化,需要倡导成规模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生态栽培模式,如油茶套作茶叶模式[10-11]、油茶套作农作物模式[12-14]、油茶套作果木树种模式[15-17]、油茶套作中药材模式[18-20]等,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从而实现提高油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加大科技创新、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力度,强化油茶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研发与推广应用,依靠科研院校,积极开展油茶产业发展相关课题研究,重点开展良种选育、栽培丰产技术、油茶提取及深加工技术等研究[21]。
在现有油茶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林业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应大力推广油茶分类管理、土壤改良、树体管理、林分管理、病虫管理等方面和从油茶优良无性系苗木供给管理、工程造林与验收、幼林抚育和成林管理等方面集成技术加以推广,以便林农实行园艺化经营管理,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提高优质油茶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增强精品茶油生产能力,培养有市场竞争力的营销集团,着力打造油茶市场知名品牌,不断增加市场份额。增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延长产业经济链条,推进产业化进程。
在油茶研究和开发中可积极构建油茶科技产业生态链,建立种植——加工——深加工——贸易——文化——旅游的产业链[22]:(1)纵向产业链,种植高产油茶种苗,获得油茶籽原料进行炼油,供人类食用;(2)横向产业链,将油茶籽精炼茶油,制成化妆品、医用品、医药等,供人类美容保健;(3)网络循环链:茶油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饲料供畜禽养殖,再将畜禽产生的粪肥制成沼气、沼水、沼泥,供油茶林种植。通过以上产业链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推动油茶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升油茶产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翁国旺.油茶园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J].林业科技通讯,2017,530(2):70-73.
[2]杜文.油茶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12):177.
[3]林峰,林静绪.油茶种植前景与营造林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140-141.
[4]史洁,尹佟明,施季森.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评述[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6): 82-87.
[5]Schwartz B, Madar Z. Olives and Olive Oil in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2010:981.
[6]Llor X, Pons E, Roca A,et al. The effects of fish oil,olive oil, ole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 on colorectal neoplastic processes[J].Clinical Nutrition(Edinburgh,Scotland),2003,22(1):71-79.
[7]林萍,姚小华,王开良,等.油茶长林系列良种分类系统检索表[J].林业实用技术,2009,(10):24-25.
[8]汪源.油茶长林系列良种在不同分布生境下适应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9]程鹏.油茶复合经营模式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1):35-38.
[10]叶信海.油茶、茶叶复合经营试验[J].经济林研究,1991,9(2):91-92.
[11]季琳琳,佘诚棋,肖正东,等.油茶—茶复合模式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3,31(1):39-43.
[12]张军,罗良县,林辉跃.油茶、山稻、马铃薯等作物生态复合经营模式[J].南方农业,2016,10(09):42+44.
[13]李云,黄永芳,叶小萍,等.油茶幼林间种大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3,31(2):54-59.
[14]魏浙杭.油茶林套种效益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1995,15(2):36-37+49.
[15]余雪花.茶桐混交造林[J].安徽林业,2006,(1):28.
[16]叶锋.油茶橄榄混交林经营效果分析及营造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 25(S1):96-99.
[17]阳琴,魏晓,谢庭生.油茶间种玉竹林地截流沟对保土改土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6,34(1):45-50.
[18]明廷柏,柯魁林,向珊珊,等.油茶林下半夏种植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2):81-83.
[19]陈隆升,杨小胡,李志刚,等.间种迷迭香对油茶幼林生长及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36(5):38-40+46.
[20]倪荣新,葛永金,洪小平,等.油茶—川西小黄菊复合经营中根系分布特征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6,36(4):10-14.
[21]邹宽生,郭晓敏,曾赣林.江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7): 212-215.
[22]周芳检,雷志柱,蒋石红.提高湖南油茶产业比较效益的策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