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西湖大学。创办西湖大学是浙江省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战略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一项新举措,对于我国探索政府支持下调动社会力量集聚一流学术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西湖大学定位于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聚焦理学、生命与健康、前沿技术等方向设立一级学科。学校从举办博士研究生教育起步,适时开展本科生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超过5000人。目前,西湖大学首批19名博士研究生已入学,2018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30名。
西湖大学的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等著名科学家于2015年发起筹建,由施一公担任院长。2017年3月,西湖高研院完成第一批博士生的招生工作,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西湖大学。
2017年12月7日,《浙商》年会在杭州举行。施一公在演讲中透露,2015年就开始在杭州筹划创建一所民办大学,即“西湖大学”,定位为“小而精、高起点和研究型、有限学科:聚焦科学技术”。
目前,位于云栖小镇的西湖大学校园建设工作已进入快车道,首期约30万平方米的校舍将于2020年底前完成。
按照规划,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至2019年末,拥有教授师资力量规模超过洛克菲勒大学。在教师科研水平上,很可能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在尖端研究方面异军突起;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团队;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当前,西湖大学面向全球招聘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前期已经开展了五轮面向全球的优秀人才招聘,签约37名高水平学术人才,预计教师规模到2021年达到210人,到2026年达到300人。按照西湖大学的发展规划,预计2023年开始招收和培养本科生。
在学科设置上,学校以西湖高等研究院的理学、前沿技术、生物学、基础医学等4个研究所为基础,组建理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含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优先形成理学、工学、医学3门学科类。
2005年,一个叫做“钱学森之问”的问题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不小的震荡: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年,朱清时还是中科大的校长,施一公还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世界排名还是三位数。
钱学森好像把人们憋了很久的问题问了出来,一时间,大学管理者、学者、学生乃至普通公众,纷纷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行政化严重,大规模扩招,应试教育压抑学生创造力,泾渭分明的文理分科等等,一场大讨论给出了诸多答案。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果是显著的,否则不可能支撑起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但大学内外的人们,同时被一个疑问触动,也证明问题的存在和改革的必要。
施一公曾表示说:“一味照搬西方经验是无法办好中国的大学的,必须遵循中国的实际国情。”很多年前,朱清时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
4月初,随着教育部一纸公文,西湖大学正式获批,这所全新的高校正式加入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
坐落在“新一线城市”中最耀眼的杭州,受到了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等一流学者的鼎力支持,教育部的审批也仅用了短短的6个月。这所即将在西湖边拔地而起的大学,用许多措施证明了它创新的勇气。
西湖大学将设立董事会,校董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章程中规定,董事会包括学生代表1人,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西湖大学的日常运行经费主要由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承担,这个在2015年7月成立的基金会汇集了马化腾、王健林等一批企业家的支持。这所大学的一切,和我们所熟悉的公立高校是那么不同,和我们传统印象中的民办大学更是相去甚远。施一公辞去了清华副校长职务,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豪言壮语稳步前行,办好西湖大学的决心可见一斑。
再回顾去年出台的“双一流大学”计划,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民间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公立大学还是民办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的一轮大发展仿佛近在眼前。
北京大学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要在2030年整体水平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而目前的西湖大学代校长施一公,把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大学之一”的时间点定在15年之后,与北大的目标接近。
13年前,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总理提出的问题,未来西湖大学能给出怎样的回答,让人万分期待。
上一个如此大刀阔斧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还是朱清时和他的南方科技大学。
作为迅速崛起的科技创新之城深圳,缺少一所顶尖大学一直是心头之痛。无论是创办者还是公众,当时对南方科技大学寄予的厚望丝毫不逊于今天的西湖大学。2010年,朱清时写下给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次年,四十多名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南科大的学生入学报到。而当时还未获教育部批准的南科大,尚不能授予他们全社会承认的文凭。
朱清时和施一公,两个改革掌舵人看上去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都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在走上国内顶尖高校的行政岗位之前,都是一流的学者。而他们手中的南方科技大学和西湖大学,又有如此多的不同之处:一所是公立高校,一所是民办大学;一所从培育本科生开始,一所从培养博士生开始。
今日的南科大不能说不优秀,但与其创立之初,对标香港科技大学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而在朱清时离开后,这所大学作为改革者的形象也越来越弱,很难在媒体上发现它的踪影。西湖大学会成为下一个南方科技大学吗?
它们的发展路径存在很大不同,西湖大学所面临的环境也比当年的南科大更好一些,理应有更宽广的未来。但说到底,同样作为高等教育的破局者,西湖大学创新和改革的决心同样是坚定的,一如南科大的校徽上,那支熊熊燃烧的火炬。
朱清时
施一公
很多年来,公立大学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也几乎承载了冲击世界一流的全部希望。如果说公立大学近年来全无建树,那一定是不客观的。只要到网上稍微搜一搜,就不难发现,几年前“清华、北大为什么国际排名比不上香港高校”的问题,如今早已被替换成“清华北大为什么不如常春藤大学”。
“钱学森之问”提出时,国际排名还不入流的清华、北大,现在已经在各类排行榜上稳居世界前一百甚至前五十。有时候在一百名的范围内,还能看到这两所之外更多中国高校的身影。
但是,再查一查国内顶尖大学学者们的简历,十有八九都是归国博士,本土培养的科研精英依旧少之又少。看来,“钱学森之问”还是没有被解答。
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单靠清华北大,单靠西湖大学,都是不现实的。当有一天中国的高校纷纷挤入世界一流的行列时,不应该只有公立大学,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元的办学形式出现。从这一层面来看,西湖大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美好的开端。
中国的大学只走过短短一百多年的时光,还没有孕育出足以令国人骄傲、世界瞩目的高等教育,但中国的大学扎根在千年文明和十数亿国民的土壤上,又实在应当诞生出最一流的高等教育。西子湖畔的西湖大学未必要取代什么、打破什么,只希望它的步子更加稳健,能够走得更远。
(资料来源:《新青年》《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