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丽
一、温情导入,走近《台阶》
1.课前配乐播放亲子合影视频,在温馨的留影中感受与父亲相处的温情。
2.课上展示一幅乡村台阶实景图,引入故事发生的时代。(学生观图)
师:相对于现代设计美观、造型奇特的建筑,台阶很不起眼,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东部的乡村,小小的台阶凝聚父亲一生的心血,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故事。
二、教授阅读方法与策略
1.学习阅读提示和旁批。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知道统编教材的亮点之一就是开发出了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如自读课文有“阅读提示”和“旁批”。今天,我们学自读课文《台阶》,先来学习“阅读提示”和“旁批”。
师:阅读提示提供了哪些有效信息?
生:介绍文体,概括父亲与台阶之间的故事,这能帮助我们整体了解文意。
生:指明本文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理解父亲形象,读懂文章主题。
生:我觉得还强调要抓住细节描写。
生:我补充一下,阅读提示不仅要我们注意细节,还要结合上下文去品味这些细节,并对它们进行点评。
师:大家的眼睛善于发现,大脑善于思考。没错,阅读提示指引我们通过对细节的品味,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那如何点评细节呢?教材的旁批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你能发现旁批的特点吗?
生:旁批有针对课文提的问题,帮助我们思考。
生:旁批有对文中内容的点评。
生:旁批还要求我们点评某些细节中的动词,阅读提示中也提到了。
师:你很善于触类旁通,教材中有很多可借用的重要资源,像自读课文的旁批,就用“问题启发”“赏析示例”“方法引领”三种形式带给我们走进课文的方法。
2.观看关于“圈点批注”读书方法微课。
教师自己录制,主要内容包括:1.周恩来等历史名人之圈点批注读书笔记展示;2.文学大家谈圈点批注的作用;3.圈点批注的内涵;4.圈点批注常用符号;5.圈点批注常见类型;6.本课需重点运用的“评价式批注”内涵阐释并示例;7.强调圈点批注法的掌握要循序渐进。
三、初读品父亲
1.点评批注示例。
师:教材第64页的旁批提示我们关注父亲在深秋的清晨起来踏黄泥的细节,大家齐读,感受文字的美。(PPT显示:“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学生深情诵读)
师:旁批提示我们抓住动词,谁能快速圈点出句中动词?
生:我用圆点圈出了这些动词———飘、挑、踏、起、伏。
师:你很善于活学活用啊,谁能试着点评?
生:我来,这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父亲为造新台阶在寒冷的秋日早晨起来踏黄泥的艰辛,可见父亲是个能吃苦耐劳的人。
生:我认为在这么冷的天,父亲早起冒着雾气亲自光脚踏黄泥,说明这家人生活很艰难,家境贫困,这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现状相符。
师:大家要向他学习,他能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理解句子,这正是阅读提示中强调的。请批注关键词———生活艰难、家境贫穷、能吃苦耐劳。
2.整体感知文意,关注细节描写。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父亲的细节,例如,父亲的草鞋、脚、目光、笑、头发等。(学生默读课文找细节)
3.点评细节,概说父亲形象。
师:请选择1~2个令你感动的细节,同桌合作,为它做好圈点批注,说一说这是一个_______的父亲。(同桌合作探究)
师:请大家展示探究的成果。
生:我选旁批提示的第一句话———“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圈点了“总觉得”“低”四个字,这些关键字表现出父亲是一个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的人。
师:你很能学以致用啊,但别忘了提示中的问题,为什么父亲总有这种感觉?
生:因为第8段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他家台阶就三级,很低,可见他家地位也低。所以父亲希望改变他们家的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
师:你筛选信息的能力很棒,大家将它圈点出来,这是影响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我们还要注意他说的一个词———尊重,同学们如何理解父亲的这种追求?
生:我觉得尊重是人人都想获得的。比如,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成绩优异,这样同学们会更尊重我,我每天的学习就更有意思,所以我现在很努力。(同学们笑)
师:你很有上进心,那你认为父亲呢?
生:父亲也很上进,他想造高台阶提升地位,不想被别人看不起,说明父亲是一个对生活有追求的人。
生:我觉得父亲和我们有些不同,我看过那个年代的故事,那时农村都穷,有的人连饭都吃不饱,很多人只要有吃有穿,不被冻着、饿着就行,所以像父亲这样想获得尊重的人,应该是思想比较先进,对生活要求比较高的一类人。
师: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深度的看法,这其实是我们人类不同层次的几种需求,阅读提示中有兩个关键词———物质期待、精神追求,就是指人类在解决物质上的温饱,不冻着、饿着之后,才会想要在精神上获得尊重,这是一种更高的需求,是精神层面的。所以,父亲确实在那个年代比较先进。不过要补充的是,当时农村像父亲一样的人比较多,他们是新时代觉醒的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较高的追求。
生:我选第5段中对父亲的脚的描写,令我震惊又感动。父亲大半辈子穿的是草鞋,对比我们现在很多同学穿名牌运动鞋都不爱惜,感到很惭愧,可见那时有多穷困。因为平时穿草鞋劳作,父亲的脚裂出许多干沟,干沟里嵌着许多沙子和泥土。光想象,我就觉得很疼,那是一双千疮百孔的脚啊,如果那是我的父亲,我得多心疼啊。我觉得那是一个面对生活的艰难,表现出无比的勤劳、坚韧不拔的毅力、令我肃然起敬的父亲。(同学们默然,片刻掌声四起)
师:你的悲悯情怀和自省精神令老师欣慰,我们要为父亲点赞,也要为你点赞。
生:我想补充一下,洗个热水脚,对当时的父亲好像都很奢侈,像新年的特别仪式,可见这家人有多艰难。但是,父亲很知足,从不抱怨,只是拼命劳动,维持一家人的和乐,我觉得很温馨。
师:你让这个细节的意蕴更丰富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牢记父亲的这双脚,激荡起思绪的阵阵涟漪。
生:我选第13段,这个细节很美,桃树成荫,绿柳轻拂,悠闲而专注的父亲坐在台阶上,凝视着别人家的高台阶,目光久久不散。那种对高台阶的羡慕、向往,父亲暗下决心的坚定、执着的面容,好像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师:这么诗意的美句不趁兴读一读就可惜了,你给大家读一读怎样?(生调整情绪,深情诵读。其他同学受感染,不禁纷纷用掌声鼓励)
师:你用声音传递的美和作者用文字传递的美,一样富有诗意,其他同学是不是也跃跃欲试?(学生含笑纷纷点头)
师:好,我们一起来,注意要读出诗情画意来。(全班齐读感受文中的诗意美)
生:第21段,父亲不敢放鞭炮,明明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说明父亲不习惯张扬,老实厚道,很谦卑。
生:第22段,父亲闪了腰,还坚持要抬青石板,说明父亲很倔强,争强好胜,不服老。
生:第26段,父亲憋住不磕烟枪,说明他在新台阶上很不自在,小心翼翼,愛惜新台阶。
生:第27段中有句话很有意思,父亲坐在高台阶上,别人问话,他竟然答错了,说明父亲老了,反应大不如前。
生:我不同意,前面说父亲想通过高台阶获得地位,他花了大半辈子造好高台阶。现在坐在上面,父亲肯定想获得别人的恭贺,人家却毫不在意地问他吃饭了吗,这与他心里原本预想的情况相差太远,所以他才会答错。
师:你的见解非常深刻。
生:我选第28段中父亲粗暴地推开我这个细节,我觉得父亲接受不了自己老了的事实,很逞强。
师:大家注意这里的标点,为什么要加破折号和感叹号?
生:我认为父亲挑水上新台阶很不习惯,加上体力衰退,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所以用破折号。
生:我觉得感叹号表示内心强烈的情感,父亲应该是对自己老得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了这个事实感到很震惊,难以接受,所以内心很震撼。
生:第30段,对父亲头发的描写很精彩,借头发的形态、颜色等写出父亲的衰老,失去生机。
四、再读悟人生
师:大家品出了一个品质优秀的父亲啊,让我们再靠近他一点吧。请小组合作,策划一场现场访谈,将你们对父亲最大的疑惑设计成一个访谈问题,揣摩父亲的回答,然后,组员一人扮演记者,一人扮演父亲,向全班展示。(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挑战赛的形式交流展示)
启智组展示。
记者:请问您为什么造好了高台阶却不自在?
父亲:我只是不习惯,我这辈子低眉顺眼惯了,劳动惯了,突然闲下来,坐在高台阶上又不能跟人分享我的成果,觉得很别扭,很空虚。(组长:我们想挑战梦翼组)
梦翼组展示。
记者:请问您有没有别的理想?
父亲:没有。在农村,一辈子能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就很不错了,得费尽一生的心血,根本没有余力谈别的理想。(组长:我们想挑战乘风组)
乘风组展示。
记者:请问您为什么明明受了伤还不服老,一定要继续劳动,使得伤病更严重?
父亲:你知道我曾经的辉煌吗?你想过我年轻时有多么意气风发吗?我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我健壮的体魄,现在老了,一担水都挑不动了,你让我情何以堪呐!(组长:我们想挑战锐志组)
锐志组展示。
记者:请问您觉得您这一辈子值得吗?
父亲:值得。我这一辈子虽然没有辉煌的成就,但过得忙碌而充实,有奋斗的目标,我还造成了我想要的高台阶。
师:这个问题老师也有兴趣,有谁认为不值得的吗?(学生沉默,很疑惑)
师:父亲如果处在现代社会,以他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能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生:肯定能。
师:在那个年代怎么就不行,大半辈子就造了个高台阶?
生:因为太穷,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师:是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太低下,广大农民生活得异常艰辛,勤勤恳恳一辈子,也未能改变自身的命运,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组长:我们想挑战风华组)
风华组展示。
记者:请问您是喜欢台阶低时的生活,还是喜欢台阶高后的生活?
父亲:我觉得各有各的好吧,台阶低时我家很平静和睦,我也正值壮年,充满干劲。高台阶让我有了奋斗目标,虽然最后不一定能实现我的愿望,不过这是我大半辈子努力的成果,改善了我家的居住条件。虽然晚年有些无奈,但我很知足。
五、思读懂作者
师:通过访谈,我们更深入了父亲的内心。现在,让我们站在李森祥先生的角度思考一下他塑造这样一个父亲形象的深意。
生:铭记这个辛劳一生却晚景惨淡的父亲,关注他的命运。
生:对父亲优秀品质的敬仰和赞叹。
生:对父亲晚年落魄、一生谦卑的同情。
生:希望改变广大农村父亲的命运,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
师:同学们的理解非常深刻。文中的父亲,作者的确是以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原型塑造的。我想,他一定希望人们关注这样的父亲,而不是遗忘,也希望父亲们最终的命运更加美好,让人欣慰,而不是心酸吧。请看作者写给编者的一段话: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李森祥给编者的信
师:希望通过父亲的形象,同学们能看到我们民族那些传统的美德,获得灵魂的启迪。请同学们伸展你们细腻的情感触觉,读读自己的父亲,读读身边的“小人物”,我相信你们一定有幸福的收获。
六、拓展阅读
师:课外推荐大家用圈点批注法阅读《父亲的“城池”》、梁晓声的《父亲》,看看这些作品中的父亲与本文的父亲有哪些异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李森祥的短篇小说集《台阶》。
(作者单位:岳阳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