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区的智力支撑

2018-06-20 14:50刘秋泉陈文静吴秀娟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岳麓区教研员名师

刘秋泉 陈文静 吴秀娟

长沙市岳麓区是湖南的科教文化大区,享有“湖南硅谷”的美誉。“岳麓山下好读书,岳麓山下读好书”已成为岳麓区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

记者慕名来到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采访。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向利平告诉记者,随着长沙城市的飞速发展,岳麓教育的硬件建设一日千里,新建学校数量快速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软件的同步提升责无旁贷摆在了我们面前。区教育局局长李鸿形容说,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是岳麓教育的‘最强大脑。基于这一认识和定位,区教师发展中心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一定不能缺席,必须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为教育强区战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向利平表示。

深度参与,助力改革大局

“我们教师发展中心是长沙市岳麓区教育局的二级机构,是一个集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于一体的研训机构,其前身是岳麓区教师进修学校、岳麓区教研室、岳麓区仪器电教站。这三家单位都是各自领域的省市级‘老牌典型。2017年9月,三家合并更名为长沙市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向利平开门见山地介绍道。

岳麓区教育局对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的重视,让向利平津津乐道:“始终把我们定位为区教育局的参谋部、智囊团,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岳麓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原区教育局局长邓晖说过,‘你们是岳麓区的教育院士,前任局长喻晓黎也说,对教师发展工作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具体表现在严把进人关。教师发展中心现有涵盖中、小、幼各学科的专职教研员20人,但区教育局没有塞给我们一个‘关系户。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既保证了研训团队的高水准,又让教研员在教师中赢得了美誉。还有就是享有颇高的‘政治待遇。每年区教育局召开学校校长、书记年终总结会,教研员与校长、书记一同参加。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凡是涉及学校校长、书记的任命,要征求教师发展中心和相关教研员的意见。李鸿局长多次在全区教育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教研员要主动履行推荐教育管理干部的职责。”向利平的话语中流露出满满的责任感。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为才有位。”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谢福胜说,區教师发展中心一直奉行“引领、指导、服务”的宗旨,以提升教研员和单位整体的业务影响力为着力点,践行“研训一体,课题带动”的策略,致力于中、小、幼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们坚持围绕区教育局的工作重心主动发力。比如,区教育局提出了‘一校一本,一校一特的特色化发展思路,从2015年起安排大笔专项资金支持特色学校建设。为了服务于这一大局,我们主动作为,确立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为支撑的特色学校建设思路,同时给教研员提出了确立联点学校,指导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区中小学校踊跃投身于校本课程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一批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渐显现。比如,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基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开设的选修课,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等等。”谢福胜娓娓道来。

据记者了解,除了特色学校建设,在“沿江风光带振兴计划”“引进优质资源联合办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中,区教师发展中心都有深度参与。但最亮眼的、最值得浓墨重彩写上一笔的,还是他们对岳麓区城乡教育一体化所做出的贡献。

2008年,原望城县的四个乡镇陆续划归岳麓区,使得岳麓区成为典型的城乡二元地区。岳麓教育如何再出发,如何奏响城乡教育一体化这一时代主旋律?区教师发展中心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是建立送培送研至中心校的机制。”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彭德胜介绍说,2009年就开始实施这一机制,每年组织四轮,全地域、全学科覆盖。作为第一位送培的教师,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晓莲十年后仍记忆犹新:“第一站是坪塘中学,第二站是嵇山中学。当年规模很大,来听课的老师除了本中心校的所有老师,其他乡镇学校能来的也都赶过来了。作为授课老师,我每上一节课,师傅至少听3遍,自己也至少磨3次,记得一堂课最多时磨了9次。”她回忆道,送《社戏》这堂课到嵇山中学时,上课的孩子们一个个“脏兮兮”地进了教室,完全就是文章中的“小伙伴”。正值秋天,她闻到了满教室的桔子味道:“你们是买的还是‘偷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偷的,‘偷的好吃些。”这正吻合《社戏》的精彩内容,“戏是最好的戏,豆是最好的豆”。于是,她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生成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下子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这堂课非常成功,下课了孩子们还依依不舍。“这是孩子们的成功。知识是次要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送去农村孩子身心成长所需要的关怀。”

还有一个机制就是教研员到农村学校挂职。2010年下学期到2011年上学期,中学历史教研员代洁挂职联丰小学任副校长,开始了“吃螃蟹”。联丰小学于2005年新建,由均塘小学、斑马小学、东山小学合并而来,2008年划归岳麓区。学校当时办学规模小,只有300多名学生。代洁回忆起当年的岁月,依然“激情燃烧”。她说,自己当时是“摸爬滚打”在学校,车技就是那个时候练就的。那时候开车的老师少,自己的车就成了老师们的“公车”。

据联丰小学校长瞿恒芳介绍,在代洁之后,体育教研员彭年春、德育教研员向阳、音乐教研员范筝、中学英语教研员于洪玲、科技教研员唐弋等几位教研员先后到含浦中心校挂职,合力为联丰小学的发展出谋划策。现在,联丰小学学生人数达1620人,成为岳麓区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农村学校,也是岳麓区的窗口学校。

“确实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向利平如数家珍,代洁当时针对农村学校的教研停留在上课、评课阶段这一现象,尝试开展主题式教研,并逐渐发展成以小课题为主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向阳则重点推进农村学校落实国家基础课程,并针对农村学校缺乏专业教师的状况开展了联片教研。范筝在前几任教研员工作的基础上,重点落实农村教师双科素养的培养。

对于农村学校,观念的“撬动”很重要。学士中学校长樊开宇告诉记者,当时学校软、硬件都薄弱,自己想做点事,一时又找不到抓手,只能羡慕别的学校。这时教研员们来了,经过他们的点拨和“鼓动”,樊开宇下定了决心。“农村学校是不是可以搞活动课程?没教师怎么办?没场地怎么办?教研员们耐心地帮我解惑,将难题逐一破解。我明白了,农村学校可以做符合自己实际的事。现在,星期五下午的活动时间成了孩子们最向往、最快乐的时光。”樊开宇说。

因地制宜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同样很重要。

含浦街道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李旭光说,含浦街道有2所中学、13所农村小学,专业教师曾极度缺乏。怎么办?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含浦街道中心学校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构建“主兼教模式”,让教师主教一门学科,兼教两三门学科。2011年,探索并创立了包班制的“花塘模式”。二是实行跨校任教。尤其对英语等学科进行统筹安排,区教育局适当补贴跨校教师的交通费,一学期1000元。三是整合资源。整合课程和教学方式,在尝试合班复式教学之后,又探索出同步课堂、集体备课、名师互动等形式。四是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双科教师培训采取观摩式、竞赛式、网联式,通过各级平台进行研修。7年下来,所有教师基本适应双科教学,确保了每门课程都有合格的教师任教。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农村学校改建新建,引入名校进行合作办学。区教师发展中心做到新办一所,主动介入一所。”黄晓莲介绍说。

长沙市一中岳麓中学是清水塘中学拆迁后建成的一所全新学校。学校主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刘英告诉记者,虽然学校委托长沙市一中管理,但区教师发展中心对学校的开学督导、常规检查等都是一视同仁,一个都不少,对起始年级所有学科出示的视导报告非常详细,对毕业年级所有学科教师的课都听了个遍,听课笔记也非常详细。听完课,教研员们与上课教师直言不讳地交流,逐一点评,并向学校领导仔细反馈。“中学数学教研员向利平听完起始年级7位数学老师的课后,感觉有两堂不是很满意,其中一堂课的执教老师还是备课组长。他是从高中考过来的,曾获长沙市解题能力大赛特等奖。但这位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学情,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上课时只顾自己讲。向主任多次和他沟通交流,这位老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以后的教学就接地气了。”刘英的神情中充满敬佩。

多年来的精耕细作,极大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岳麓区所有农村学校的全面蜕变,让“岳麓教育好牛”这句话有了足够的底气。

深耕课堂,立足质量提升

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提升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活力?这是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一直在思考的命题。

“从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入手,让更多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身。”向利平表示,在“引领、指导、服务”的职能定位基础上,教师发展中心要成为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中心、课题指导中心和课程建设中心。

听课263节,组织教研活动33场次,参加集体下校24次,个人下校68次,参与省、市、区培训讲座13场,上研究课两节……这是岳麓区小学语文教研员熊社昕2017年工作总结里的一串数字。

这个老师们眼中的大忙人,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课堂里。有时一个上午要跑两所学校,听课笔记总是记得满满的,甚至执教老师课堂上问过的每一个问题都被细致地记录了下来。于他而言,“在路上”是一种工作的常态。

其实,熊社昕深耕课堂的实践只是岳麓区教研员团队的一个缩影,立足课堂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中学语文教研员黄晓莲身体力行上“下水课”,写“下水文”,将高深的教学理念转化成近在身边的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研员郑志刚、物理教研员陶国军、化学教研员肖阳平专注于课堂,引导教师向朴素的课堂教学回归;中学历史教研员代洁、小学英语教研员黄梦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音乐教研员范筝、美术教研员杨群芳力求让艺术教育惠及每一位孩子,着力于艺术课堂的提质升级;地理教研员杨雪峰、小学科学教研员袁雄敏践行“做中学”的理念,推进项目式的学习方式;中小学心理、综合实践教研员周泉开展分层体验式研训,以集体之力攻坚克难,做教师专业发展的“智囊团”……

要想让教师发展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研究中心,各学科教研员都不约而同地選择了“蹲守”课堂———与其整日埋首于故纸堆或是隔靴搔痒般地空谈教育理论,不如做一个卷起裤管走下田地的“泥腿子”,让双脚真正扎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土壤之中。

谈及教研员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向利平坦言,教研员的“主阵地”在课堂。既然教研员姓“教”、名“研”,就必须真正深耕于课堂,经常下校听课、评课,了解一线教师的疑难与困惑,为他们“把脉问诊”,寻求“良方”,做教育教学改革的“马前卒”。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传统教研活动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研讨缺乏深度且教研成果对后续实践指导意义不强等问题,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鼓励各学科教研员从学科发展的视角研究教师、教学,实现教研活动的课程化。

常言道,如果隐藏在教师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不被提出来讨论,则无法开启行动研究的大门。岳麓区各学科教研员通过下校调研、教师访谈、听课评课等方式,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将影响学科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且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提炼出来,作为后续研修活动的研究主题。

“作文要不要教?”“作文教什么?”“作文怎么教?”面对作文教学的这三大困惑,岳麓区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将教学中的问题整理成作文教学的研讨专题,并开展研课、观课、评课等活动。经过5年的教研实践,现已形成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序列化的研究主题。黄晓莲集结区内16所初中学校的所有语文教师参与“初中作文序列化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及指导与评价策略研究”,将研究的问题、专题和主题设计成作文教学的课程。参与教师在黄晓莲的专业引领下“抱团取暖”,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有了课程的铺排,学科教研活动也随之迈向了更深、更广的领域。

“教研活动课程化立足于区域教学改革的实际,从问题导向、整体思考、系统实施着手,设计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环节,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谈及教研活动课程化带来的实惠,谢福胜的脸上露出几分自豪的神色,在他看来,这一举措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深耕课堂,为教育教学改革保驾护航的同时,课题引领则是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引导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另一个抓手。

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将课题引领视为教育科研工作的“法宝”,鼓励教师从校情、师情、学情实际出发,直面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让研究成为一种工作的常态。在鼓励教师以科研立身的过程中,教研员成了大家近在身边的“求助站”。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副校长黄丽清楚地记得,在参与学校省级规划课题“自能学习与自能发展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但凡遇到疑难问题,她时常向大家心目中的“科研达人”谢福胜打电话求教。而更多的时候,谢福胜一次次将这样的远程指导变成了实地研讨。“这恐怕不是你们一两个人的困惑,要不还是我自己来学校吧!”

就这样,这位大家眼中的“师父”不请自来,与学校相关科研人员来了个“深度会谈”,大到课题的立意、论证,小到语言的表述、字词的推敲,可谓是事无巨细,有问必答。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个教学实际问题和困惑得到解决的过程,也是教师求知欲望不断被激发、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从‘不愿做研究到‘想做研究,再到‘会做研究,每一个立项课题的研究都带动和影响着一批教师。”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校长助理兼教科室主任唐莹见证了学校教师科研意识的提升。全校教师从这一课题出发,踏上了深挖掘井式的研究之旅。他们将课题细分至各学科、各学段甚至学校管理工作之中,体会了专业研究的味道。

自“十二五”以来,岳麓区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总数达152项(不包含各级课题的子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61项、市级课题40项、区级课题50项,有51项课题获省、市、区级课题成果奖励。这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无不凝聚着教研员的心血———做好课题立项、开题论证、形成性检查、结题验收、成果荐评及推广应用等服务工作,指导教师科学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为课题结论的推理和形成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自2015年开始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进而带动学校的校本教研。“小学数学学习中草稿纸运用的研究”“中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的研究”……这些看似微小的选题,与本校、本班的教学实际紧密相连,能够帮助教师梳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虽是小课题,却是真研究。自小课题研究推广以来,全区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教师比例高达90%,在区级备案的学校小课题研究有1300余项,岳麓区日渐形成“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点从课堂延伸到课程,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引导学校深度开发校本课程,进而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张力?

岳麓区德育教研员向阳开始了自己的尝试。多年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的经验告诉她,从课堂改革到课程育人,对于基层教师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校关注顶层设计、关注课程评价设计、厘清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亟待梳理的问题。

2014年,博才洋湖小学以关注每一位學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天地人和”课程体系。早在课程体系设计之初,向阳便参与其中,从课程的整体构架入手,与校长张瑾及学校班子成员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头脑风暴”。几番研讨之后,初步的构想定了下来,接下来便是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

其中,“天篇”和“地篇”是在德育处的统领下开展德育活动和德育课程的项目化实施。学校筹划的德育活动可谓是五彩纷呈:“星空帐篷节”“春天在哪里”“五彩缤纷24节气”“大地美食节”……但如何在跨学科德育活动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却成了棘手的问题。向阳深知,要让德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在评价体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指挥棒”的功效。她翻出以往所指导的德育评价体系案例,结合博才洋湖小学自身的特色,与老师们集思广益,共同研发出“洋湖护照”评价系统,分年段、分篇目考评德育活动,以多元的评价方式记录孩子不一样的童年。“攻克了德育评价体系这道难题,学校的课程建设变得愈加顺风顺水。”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路人”,张瑾对向阳这一路走来的指引与陪伴深表感激。

眼下,岳麓区越来越多的学校走上了校本课程研发的探索之路,而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变身为课程发展中心,教研员则是让校本课程“落地”的转化者和推动者,与校长、老师们一路同行,见证课程建设的未来。

深层培训,致力教师成长

王小武,曾经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于2011年加入了岳麓区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研究会(简称“青教会”),并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五级跳”:校级说课一等奖———岳麓区“星城杯”教师技能比武一等奖———长沙市第二届中学青年数学教师资源运用与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3次荣获长沙市中学数学教师解题能力大赛一等奖———湖南省中学数学教师解题能力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全国中考数学压轴题讲题比赛特等奖。不仅如此,他还成为湖南省精英教师培养对象、岳麓区中学数学“青教会”会长、岳麓区曾辉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名师、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国培计划”送培专家、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培训专家,先后前往贵港、北海、平江、汉寿、扬州等15地市做专题讲座、教材培训或上现场课。

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小有名气的名师,王小武的成长轨迹似乎带着一些传奇色彩,但这样的教师在岳麓区“青教会”并非个例,而是一个群体:长沙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丁丽、岳麓区美术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何娟、岳麓区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谭青、岳麓区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曾辉、岳麓区中学英语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苏新星……从“青教会”走出去的“国培计划”学科培训专家、教材培训专家、精英教师、未来教育家达70多人,全国各学科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8人,全省教师素养大赛、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24人,长沙市各学科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达100余人。如今,从“青教会”走出去的932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各学校教学的骨干力量。

说起“青教会”,来自岳麓区博才寄宿学校的数学教师周楷深有感触。他说,自己以前是一名代课老师,没有归属感,但是自从加入了“青教会”,就被区小学数学教研员郑志刚频繁约课、听课、磨课。在这一过程中,他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被人扶着上了路,一下子长大了。

而在英语教师康灿看来,也正是因为有了在“青教会”的几年历练,她在一次全国英语赛课中一战成名。她说,在“青教会”,区中学英语教研员于洪玲是她的人生导师,也是岳麓区英语教师的“造星师”。“只要是于洪玲老师经手的课,那都是免检课。”康灿告诉记者,岳麓区的英语教师都以能被于洪玲老师磨课为荣。

“青教会”是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倾力打造的一个教师发展平台。岳麓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短短5年就新增中小学校31所,青年教师数量更是节节攀升,新招聘教师1165名。如何开展有个性的青年教师培训,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成为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们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为了得到答案,教研员们一边思考一边研究,一边提出问题一边论证。在调研中,大家发现传统的教师培训项目主要侧重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或全员培训,而存在于新任教师与骨干教师之间的青年教师群体往往成为了常规培训的灰色地带。但这一群体走上教师岗位的前几年却又是其专业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不仅对一个教师能否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获得教学成功感等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一个教师能否成长为骨干教师甚至是名师的重要时间节点。

2011年,在深度调研、理性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青教会”,分期、分批选拔区内中小学青年教师作为研究会成员,立足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服务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在“青教会”内,青年教师都笑称自己是“青椒”。为了让每一位青年教师从“青椒”变成“红椒”,“青教会”在创新研训形式、丰富研训内容、细化团队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尝试:以任务为驱动的培训方式,为每一位成员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开放的空间。“青教会”要求每位成员每个学期完成精读一本专著、通读一本学术期刊、研究一个专题、执教一堂研究课、写一篇教学反思或论文的“五个一”的研修任务。各学科教研员在充分了解每一位成员的前提下,指导成员根据自身实际能力及特长,自主选择参与一个项目。近几年,“青教会”成员已认领城乡教学交流项目、“国培计划”送培到县、湘教版教材培训、微课制作、“疑难课例”研究等项目。

值得欣喜的是,尽管“青教会”成员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定期对成员出勤、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但“青教会”会员的身份对岳麓区青年教师而言仍旧炙手可热、一席难求。为此,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不得不引进竞争机制:加入“青教会”的教师,不但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还要填写《申请表》,再组织分科考试进行遴选。

其实,岳麓区“青教会”只是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科学构建分层培训课程体系、搭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脚手架”的一个缩影。结合岳麓区教师队伍特点,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适应期、探索期、成熟期、专家期四个发展阶段,明确了每一阶段的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途径。在每个发展阶段,每位教师都将从“职业道德修养类课程”“知识拓宽类课程”“学科类培训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教育科研类课程”五个模块参加培训活动。

负责新任教师培训项目的杨群芳介绍,岳麓区新任教师培训采取岗前通识培训、岗前学科培训,岗后师徒结对、集中研修交流、教研员跟踪指导新任教师等立体培养方案,一年后,还将对所有的新任教师分科学进行考核,举行结业典礼。

名优教师也是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最为看重的资源和财富。彭德胜说,岳麓区共有名师工作室18个、骨干教师206人,其中市级骨干教师66人、区级骨干教师140人。名师工作室既是骨干教师的“孵化器”,又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加油站”———

由岳麓区曾辉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派出的教师,连续两年参加全国中学数学青年教师赛课获得了3个一等奖。一个区级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能在全国性赛课中獲得3个一等奖,这在全国中学数学青年教师赛课史上绝无仅有;

岳麓区谭明君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以“促有宽度的学习、做有深度的研究、干有厚度的事业”为理念,围绕班主任工作的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让优秀班主任的理念与经验“贴地飞行”,与班主任的日常无缝对接;

岳麓区周淑群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聚合名师团队,借助互联网优势,运用“岳麓教育云课堂”这一专业的在线学习平台,结合当下家庭教育存在的困惑和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推出了“幼小衔接”“亲子礼仪教育”“亲子生活数学”等系列直播课程,开展线上线下互动23次,参与学员上万人……

入职,入会,入室———这是岳麓区教师成长的“三部曲”。彭德胜说,仅2017年,岳麓区区级的教师培训项目就有30个,且每3年能把所有的教师轮训一遍,让每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模式。

除了区级培训,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还把教师培训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指导学校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教师培养体系。岳麓区实验小学校长吴静说,岳麓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是28岁,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在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下,该校建立了“1234”教师成长路线图:“1”是指一个导向,聚焦青年教师的需求,引导每位教师成长为有特色的教师;“2”是指两个融合,即线下和线上的融合、个人与学校的融合;“3”是指从时间、经费和评价上保障教师成长;“4”是指从高度、深度、广度和温度四个支点支撑教师成长。

岳麓区第一小学则以名师为“坊主”组建了教师工作坊,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校级平台。岳麓区第一小学校长李晖说,学校聚集了一批骨干教师,如王大庆、刘慧等。正因为有了这些骨干教师的引领,青年教师找到了专业成长的方向。在名师王大庆的带领下,岳麓区第一小学率先在全省推出了首个博物馆课程实验班,将课堂搬进了博物馆。

广大教师在大氛围中自主成长,也是岳麓教育的一道风景。含浦中学教导主任胡石泉“伴读”自己的孩子从小学直到高三,因此成了“全学科型”教师。由于对小学和高中的学科体系有全面的把控,他的初中教学更是“如虎添翼”。化学教师易昌军致力于探索实验设计的“魔术化”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很受学生欢迎。渣塘小学教导主任代妹为了当好学生的榜样,在自己家里腾出一个房间做“书法工作室”专门练字。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她自费在教室打造了一个“书香小屋”。

九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黄波是孩子们眼里的“波波老师”。别看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她已经出了6本书,而且都是“含金量”很高的书:2011年、2012年出了《恋上你的课》《我的迷人“语”秘书》《趣味认字教学》3本书,解决的是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问题。2013年,她苦于作文教学没有任何资料参考,就将自己的教案整理成《小学作文设计方案53例》一书。目前这本书已经第六次印刷了,还在续签中。后来,她又针对学生的德育和学习习惯问题,写了《有效德育三部曲》和《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两本书。她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好玩啵”,致力于营造最好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吸引了一大批“波粉”。

“岳麓山下好读书,岳麓山下读好书。”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心布局,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借势而上,按下教师成长的“快进键”,让每位教师跑出“加速度”,也让岳麓教育跑出“加速度”。

猜你喜欢
岳麓区教研员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彩色笔动起来
忆初心·悦成长
长沙岳麓区中小学幼儿园 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正式成立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冒”字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