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对国内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2018-06-20 09:36陈燕
关键词:中学语文

陈燕

摘 要:通过详细阐述《美国语文》这套教材编制中的特色和长处,可以找到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和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同之处,而通过对比引发对于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思考,从而希望为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中美教育;美国语文;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1-0027-05

国内自1902年语文设课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几经变革,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教材多样化以后,全国出现了数十套不同风格、不同体系的中学语文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其中,比较流行的是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中学语文教材。2016年,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写组又历时四年,推出了“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新统编本教材从构建语文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本着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力图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语文教学现状,努力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尊重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试图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切实做到“守正”,并尽可能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力求达到“创新”,这些改进都是值得称道的。

但和欧美的语文教材相比,特别是和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美国语文》(张健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相比,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仍然可以从编写目的、编排体系、体现宗旨、作业设计、能力培养等方面找到差距,为我们进一步编写中学语文教材提供大有裨益的视角和思路。

一、美国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从美国中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来看,多数美国中学在语文教育方面会选择三本教材:一本是《英语》,主要讲解语法知识;一本是《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还有一本就是《文学》,也就是笔者在文中提到的由张健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的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美国语文》这套教材,主要是一部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这样的课程设置,兼顾了语法、拼写、文学三个方面,较合理地分配了三者之间的比例,更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较好地实现语文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作为文学读本的《美国语文》教材特点

《美国语文》这套教材作为美国12~18岁的青少年文学读本,是分科型教材,但从其编排体系来说,又属于综合型教材。它将历史、文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用、以用促读,勾连阅读、写作与实践,并借助助读系统(含阅读指南、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等)、图像系统等辅助阅读,加深了对美国语言、文化和文明的系统学习,体现了美国文化理性、科学、线性发展的特点。

(一)《美国语文》教材的优点

1.《美国语文》这套教材编写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本位,而非以知识为本位。力求做到尊重学生的学习及成长需求,教材编写的主要目的也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奠基。总之,一切基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美国语文》教材以编年体为编排体系,以美国历史为线索,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借助助读系统,包括阅读指南、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主题时代相关选文的历史脉络,学生通过对相应时代文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到美国历史的演变、文明的传承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即可受到美国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3.《美国语文》教材选文并非仅局限于赏析类文章,亦非名家名篇,主要取材于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材几乎涵盖了文学的所有形式,包括日记、神话、小说、散文、诗歌、游记、戏剧等。每个主题时代都配以时代故事来表现此时代中发生的大事件以及本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每篇课文都有作者的生平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分析、要点聚焦,整个内容布局系统性极强,一目了然、简洁明快。

4.《美国语文》教材无论从作业设计还是能力培养,都关注“文学与生活”、关注实践,关注三者之间的联系,力求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通过建构和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能力,体会到问题解决中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二)《美国语文》教材的不足

1.学科知识体系淡化

学科知识体系的过分淡化一是不利于教师教学,二是有可能导致学生“发育”不良。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支撑,学生如果不能理解、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知识,就无法在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以致于其智力、能力和创造性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缺少对语言的品味和揣摩

《美国语文》在知识的呈现上过于直白浅显,忽略了对语言的品味和揣摩,没有朗诵和反复吟咏,难以形成语感,缺少对语言的审美与鉴赏。

3.对教师要求高

《美国语文》教材涉猎内容广、跨度大,對教师要求高,一定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胜任,一般教师不易驾驭。

三、《美国语文》对国内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美国语文》这套教材为国内语文教材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目的应以人为本位,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奠基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设计,都不可避免地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教材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整套教材编写的站位和高度。狭义的语文只是把语文当作工具,广义的语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语文与生活连结,关涉人的存在。一个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构建、情感的获得都与语文有关。国内中学语文教材架构仍以“知识本位”为主建构体系,而非“生活本位”“人本位”。选文亦以赏析性文章为主,可语文阅读读什么?读的是人生百态,怎么可能只有美好,没有丑恶?只有良善,没有残暴?只有接受,没有反抗?成人从先前的经验主义出发,在教材编写时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情感需求较少考虑,导致教材很难实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沟通,以致于学而不能致用,即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远远不能让他在步入社会时,能有效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实现与未来社会的有效接轨……如若不能,为什么要学习呢?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我们又该怎样帮助他们获得这种教育——笔者认为这才是编写语文教材的出发点,而培养能与未来社会接轨的“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公民才是语文教材设计的最终目的。因为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除了学习语言和文字之外,还兼具育人功能。在这方面,反观国内中学语文教材,相去甚远。我们的高中生在高考时不知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何在,我们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知适合自己的职业何在,荒废了大把时间,甚至有些人终身都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从未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我们在反思中国教育的同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反思一下语文教材的设计?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关注文本的当下价值,将过去、现在、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问题设计充分实现学习者、文本、现实社会之间的对话,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奠基了基础。比如,教材第二部分“国家的诞生”第五课《一个美国农民的来信(节选)》的思考题是這样设计的“克雷弗科尔暗示说,自利是一种有价值的品质,因为这能促使人们更勤奋地工作。现代社会普遍将自利作为一种值得称赞的品质吗?为你的回答作出解释。” 而且美国人从小就注重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培养其职业意识,这从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也能窥见一斑。教材第三部分“国家的发展”第六课《瓦尔登湖》的“扩展”部分设置了“职业连线”问题“今天的旅行社和假期活动组织者为想回归自然的人们设计假期。为什么这样的旅行很有吸引力?”这就把对课文《瓦尔登湖》的学习辐射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思考现代社会的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大自然,把学生的思考引入更大的时空,为学生的自主择业和创业打下思想基础。

(二)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应具系统性和传承性

1.如何处理语法、拼写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美国语文教学三分天下,语法、拼写和文学,三足鼎力,每“足”都很重要。而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则是一本书一统天下——一本书囊括全部知识体系。以往的人教版淡化语法,甚至不提语法,但在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涉及到的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及作用,实际上就是考察修辞的作用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所谓的“淡化”语法,甚至不提语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是行不通的。于是,2016年的统编本教材加入了“补白”,用来介绍语法和修辞。这一想法是好的,但传递的知识却是模糊的。能否也象美国语文教学,将语法、拼写独立于文学之外,分别进行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学到准确的语法知识,也许内容枯燥,但活泼多样的形式可以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学习语法是为了准确的表达,使思维更具逻辑性;学习修辞则是为了生动的描述,使思维更具形象性。落实到作文上,有独到见解是第一位的,表述清晰、逻辑性强是第二位的,词藻华丽语言生动才是最末位的。而现在,最末位的反倒成了座上宾。如果语文教材只注重赏析性文学作品的选取和学习,忽视了对汉语语法和汉字拼写的学习训练,这样的分配格局,必然会导致语言与文字的脱节,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试想,一个只用一条腿走路的人又如何能保持平衡呢?

2.语文教材应能更好地传承本国文化

《美国语文》这套教材通过编年体例很好地呈现了美国本土文化的纵向历史发展,脉络清晰。选文不仅有赏析性文章,但更多是对社会有冲击力的时文,在历史背景下的文学更能让学生明了其价值所在。反观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仍以“单元”为结构来组织篇目。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整本教材篇目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割裂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关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文章,这些文章在当时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何在,至于文章在当下社会有何意义就更难体会了。可如果按编年体例重新来编排这些文章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从历史纵向上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为什么诗歌中《诗经》会排在第一位,为什么儒家经典中《论语》会排在第一位,为什么会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的说法……这样的排列,不但能看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还能看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以七上第一单元为例,前三篇文章分别为《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与单元提示相呼应,那第四篇文章《古代诗歌四首》呢?编者的用意何在?仅为训练朗读这一语文技能?文化的传承何在?再者,本单元下的写作训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让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事写起,那么,这一单元所选写景散文与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有什么必然联系?其次,篇目的选择和单元设置是否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成长需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材设计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事实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仅仅局限在语文这个圈子里是远远不够的,缺少与生活、社会真正相连结的“大语文观”是很难培养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应最能体现文化的传承,统编本七上是先读《朝花夕拾》,后读《西游记》,理据何在?且在指导鲁迅作品《朝花夕拾》的“读书方法”时,教材是这样叙述的:“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会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会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接轨,可以涵养性情,启迪人生……”。如若学生问:“我不读它,会对我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吗?”我们做教师的,该如何回答?是时候我们的语文教材设计也来接接学生这个“地气”了。这种欠缺体系化、文化传承性的篇章对篇章、书对书的学习,与我们现在的碎片化学习何异。

(三)语文教材的编写宗旨应能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感

《美国语文》这套教材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分为了六个部分,分别为“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与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每一部分所选文章皆为美国历史各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比如第一部分“文明的交会”选取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这不仅仅是因为哥伦布第一次发现了美洲,而是因为欧洲文明和当地的土著文明相碰撞产生新的文明,以至后来的二百年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与这个新的文明碰撞融合,才形成了今天兼容并包的美国文明。在第二部分“美国的诞生”中则选取了《独立宣言》(节选),并对《独立宣言》的作者富兰克林做了详细的介绍。为了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了解美国内战时的情况,第三部分“国家的发展”第三课《内战中的声音》则选取了《玛丽·彻斯纳特的内战(节选)》《一个士兵的回忆》《葛底斯堡战役邦联方的叙述》《布尔伦战役的叙述》《对〈解放黑奴宣言〉的反应》《一次经历种族歧视的记录》六篇文章,反映来自各个阶层的人们对美国内战的看法,试图给学生一个对美国内战的客观描述,而不是只让学生去看一家之言、片面之词。第五部分“不满、觉醒与反抗”仅从题目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美国的民族性格,不盲从、不偏信。因此,学习这部教材,无疑是在观看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电影,气势磅礴、跌宕起伏,百年历史融于胸中,为了祖国荣誉有那么多的美国先辈在为国家荣誉而战,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再看我们的教材,每一单元虽也有主题,但都不够鲜明和有冲击力,以统编本七年级下册为例,第二单元的主题也是讲述“祖国之恋”的。所选篇目为《黄河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木兰诗》,其中《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时代感很强,集中表现了抗战时期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但还不足以体现本主题。是否能从典型时代的典型事件中选取文章来进行阅读,比如鸦片战争前后的时文,理解祖国所受灾难之深之痛,才会理解习近平主席会提出的“中国梦”,从而激发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讀书的决心和行动。

(四)语文教材的作业设计应更具多元化,体现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

《美国语文》中选用了亨利·大卫·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这是一篇名作,列入中学教程,无疑是有冲击力的文字,特别是文章背后的思考题很带挑战性。三道题分别是:

1.梭罗暗示谁应该对墨西哥战争负责任?

2.根据梭罗的观点,为什么一小部分人可以滥用政府而免受惩罚?

3.根据梭罗的观点,什么时候美国人将会获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好的政府?

小组讨论题则是:讨论梭罗对于政府作用的看法。然后列出五件认为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和五件政府不应该做的事情。

……

这样的问题,中国的成年人都未必会去思考,而在美国中学生的语文教育中却早已种下了这粒种子。选文的高度决定了问题的高度,也决定了学生水平的高度。美国人的公民意识、人文个性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渗透的。而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就是服从,不允许有反对的声音出现。在一个要求绝对一致的教育体制中,怎么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材呢?美国语文教材的作业设计中很少会出现对某句话或某一段话含义的理解,更多的是对某件事的看法、态度、观点,以及由这件事引申出来的行为和做法,问题之间衔接紧密,实践、操作性很强。而我们教材的作业设计主要集中在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中,从总体来看,作业设计较前有所改进,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思考探究仍然是就语文谈语文,缺少与学生生活和当下社会的有机联结,有些问题不能做到就势拓展延伸,尤其是从阅读到写作再到社会实践的延伸等等。

(五)语文教材在能力培养上应侧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比如,《美国语文》教材第一部分“文明的交会”第一课《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课后的问题涉及到领导能力测试,原题是这样的:

和同学们组成小组,列出优秀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同学们讨论你的结论……

第二部分“国家的诞生”第一课《富兰克林自传》中的课后拓展:

很多人都使用和富兰克林的每日活动安排表相似的日常计划。这样一个系统的好处有哪些……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没有背诵,课后作业的设计均立足于实践,为日后学生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鲜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尽管我们也提出要培养学生这样那样的能力,但在学生需求、问题设计、作业实践上缺少落实,这恰恰是我们语文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

总之,将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材进行对比,目的是让我们中学语文教材编写者看到自己的不足,这也正是进步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讲课也必须使用语文教材,教材编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希望我们的编者在编写语教材的时候,能从学生的需求及成长规律出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关注实践,关注经典的当下价值,从而很好地平衡知识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关系,在注重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同时,又能够关注其个性思维的独特经验,从而让我们编写的教材既是语文教程,也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在这方面,《美国语文》这套教材不失为一个好的范例。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写作·叙事要完整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口语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的重要成果
关于《中学语文》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