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超
审美创造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已经取得学界的广泛认可。但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创造能力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语文教学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途径有哪些,都还有待探讨和明确。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中,审美创造能力主要是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和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写作的能力。其中,写作能力是审美创造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作文教学。只有按照“美”的要求和规律扎扎实实地进行写作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为目的的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在选材中进行审美创造
“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句名言揭示了美的本质。生活是美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美,自然也不会有作文中的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予以审美观照。”柏拉图说: “美,源于心灵的美丽、聪慧和善良。”以一顆美丽、善良的慧心看待生活,就能在生活馈赠的瞬间捕捉到美。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要引导学生用美丽的慧心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人生,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挖掘美、发现美,并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1.发掘自然美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谈到过人们对一株松树的几种不同态度: “木材商人从功利出发,考虑的是松树的经济价值;植物学家从自然属性出发,考虑的是松树的科学价值;作家则从美感出发,考虑的是松树的审美价值。”要发现事物的审美价值,就要像作家那样,从美感出发,对大千世界中的各种事物予以审美观照,用审美眼光来看待自然万物。这样,你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的大地是一个诗意葱茏的世界,处处闪耀着美的光辉。
首先要融情于物,主客交融。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作家笔下的自然,实际上是人化的自然。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青山乃自然景象,何来情感?但在词人的慧心烛照下,注入了审美情感,于是改变了主客体之间的冷漠关系, 产生了无与伦比的美。融情于物,使客观事物涂上审美主体浓郁的情感色彩,能够达到“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审美境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说她在观察入迷的时候,觉得自己是花,是草,是飞鸟,是流云。这种感觉就是把主体的情志灌注到观察对象上,使自然物“情化”“人化”,主体人“对象化”“自然化”,达到主客交融的境界。有了人的审美情感的参与,自然万物就具有了审美意义,成为融入人类审美理想的美的事物。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者并没有把月下荷塘的景致单纯地当作自然景观去对待,而是把它们“情化”“人化”。于是荷花“羞涩”起来,荷叶“更见风致了”,流水“脉脉含情”了。由于作家审美情感的注入,这些事物无不情意绵绵、美不胜收,成了美的化身。因此,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以情感体验为中心,将事物的外在形式与自身的情感活动相契合,以我观物,以情观物,将丰富的外部世界与深邃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创造出五彩缤纷的审美世界。
其次,要赋予物以人的生命品格。人们赞叹天之高远、海之宽广、山之雄伟、潮之壮观,讴歌松之坚贞、竹之挺拔、草之坚韧、梅之不屈,不仅是在咏物,也是在赞人。“万物皆有生命”。正是由于有了人的生命品格,客观事物才显得美。因此,要指导学生把观察自然万物看作是心与心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生命的律动,体察到它们的灵性,感受到它们的大美。如周敦颐赋予荷花以君子的风度和品性,写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陆蠡赋予常春藤以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囚绿记》。
2.探寻生活美
一是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鲜花;漠视者心结冰城,四海枯竭,群山荒芜。”用欣赏的眼光看世间万物,你会看到世界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美好。比如花落是一种凄清的现象,往往引起人们的伤感。但龚自珍却用欣赏的眼光看到了花谢花落中蕴含着的大美,写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佳句。又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人以欣赏的眼光审视平淡的生活场面,将生活的朴素美、纯真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探究生活的审美意蕴。生活中的事大都看起来不起眼,平平淡淡。不用心品味,即使经历了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用说发现其中之美了。许多学生之所以感到生活平淡,没什么可写,是因为他们不善于感悟生活。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以小见大,通过小事情、小角度,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表达对社会人生的审美理解和感悟。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点带面,多侧面、多层次地发掘生活中凡人琐事的审美内涵。如莫怀戚的《散步》,文章所写的“散步”在许多人看来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作者却从中开掘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旨, 读罢令人玩味不已。
三是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情感。我们身处的世界繁芜丛杂,是与非共生,善与恶同在,光明与阴暗并存。中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辨别美丑的能力,但对一些复杂事物,他们有时还不能从真、善、美的高度进行审视。一次,一个学生通过写一个女子穿金戴银来衬托这个女人的美丽与高贵。笔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说是模仿《红楼梦》中写王熙凤的笔法:“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这段外貌描写并不是表现王熙凤的美丽与高贵。王熙凤是用浑身的珠光宝气来掩饰她的贪婪、庸俗和心灵的空虚,与清新脱俗的林黛玉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这个同学对美的理解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高度观照纷繁复杂的世态百相,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他们才能不断发掘美的素材,开拓美的境界,写出向真、向善、向美的文章。
二、指导学生在立意中进行审美創造
一是立意高远美。千古文章意为高。何为“意高”?答案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站在时代高度思考,把握时代脉搏的跳动,这样的文章应算“意高”。“文章合为时而著。”白居易的话告诉我们,文章要反映时代生活,展示时代风采,奏响时代强音。现如今许多学生作文缺乏时代精神和关注现实意识,立意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思想肤浅狭隘。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感受时代气息,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选取现实人生中的新鲜事件作为素材,从中提炼出富有时代特征的立意。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许多作品,都是描写生活在一个叫“约克纳帕塔法”城的普通人,他站在时代高度考察,从小人物、小故事中折射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的突出问题,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是立意深刻美。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内涵和哲理内涵,写作的任务,就是像从地下开采出矿石、从矿石中冶炼出金属一样,穿透生活的表象,开掘提炼出有审美价值的意蕴。叙事要探究事情的积极意义、借鉴作用,写人要发掘人物的人格美、人性美,写景咏物要体察景物中蕴含的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哲理意蕴。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要对写作对象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纵深开掘。只有具备穷追不舍的开掘精神,我们才能抓住高尔基所说的“由生活暗示给人的一种思想”。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写一个人力车夫不顾“我”的阻拦,把摔倒的老妇人送往巡警所,“我”为此感到不安。作家从这件“小事”中挖掘出在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感召下,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的内涵,可谓立意深刻。
三是立意新颖美。好的文章总是以独特的角度表达作者对生活特有的感受和体验。只有见识独到,立意新颖,文章才具有立意美。现在书店里出售的作文选中的文章大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缺乏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要做到立意创新,就要不落俗套、不拘常规,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立意创新的典范。它刷新了送别诗缠绵伤感的风格,以昂扬的基调、豪迈的情怀表达独特的审美感受,使其他送别诗黯然失色。
三、指导学生在表达情感中进行审美创造
文章的情感美是指文章中所体现的由作者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熔铸而成的一种美好的情怀或情趣。它是文章美的精髓。笔端不流淌真诚健康、求真向善的美好感情,文章无论如何是没有美感的。
第一,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真善美的弘扬是文章情感美的基本指向。无论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必然要或隐或现地表明作者对自然或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的观点、态度和评价。如《藤野先生》赞颂师生之间的情谊,《爸爸的花儿落了》赞美伟大的父爱,《岳阳楼记》颂扬仁人志士的济世情怀,《斑羚飞渡》讴歌动物的献身精神……作者对美好的人、事、景、物的赞颂和讴歌,就构成了文章的情感美。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因而文章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必然会抨击假恶丑,从而达到明辨是非、激浊扬清的目的。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卖国主义政策,批驳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正确立场,同样具有情感美。
第二,表达真情实感。文章应该是作者内心世界率真自然的展示。如果你文章中的情感苍白无力,“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么不管你的文章怎样有文采,都成不了美文。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实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赞可夫说:“没有真情和实感的文章,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然而,翻一翻各种作文选,不难发现,许多“优秀作文”,褪去华丽的辞藻后,内容空洞无物,情感矫揉造作。长期以来,中学生作文造假现象严重:人物造假,事件造假, 思想造假,甚至情感也造假。造假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封闭教学, 学生只能闭门造车、向壁虚构;二是老师过多地设定条条框框, 学生写作就像是在老师设计好的模型上加工而已。因此,要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美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去感受和体验缤纷斑斓的生活;就要打破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树立“真情表达意识”,提倡“我手写我心”。当然,真情实感还要建立在健康向上的基础上才能称为情感美。在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主导下而形成的各种不健康的认识和思想情趣是不具备情感美的。
四、指导学生在构建章法中进行审美创造
章法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形式和构造方式,是作者依据写作目的和表达需要对材料进行有机组合的方式方法。章法是文章美的“骨架”。它要求均衡、对称、和谐和统一。章法美主要有下列几项要求:
一是照应圆合的整体美。所谓“照应”是指一篇文章中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要有交代;后面写到的内容,前面要有铺垫。照应是文章脉络贯注、通篇浑然一体的重要手段。照应圆合的整体美, 指的是文章通过照应而实现的结构上的完整美。契诃夫说:“要是你在前面写到墙上挂着一支枪, 那么在后面的某个地方这枪就一定得开。否则, 这支枪就不必挂在那儿。”忽视照应会造成上下文脱节,使文章结构松散,缺乏整体性。刘禹锡的《陋室铭》是结构整体美的典范。开篇“山不在高”四句,看起来与主旨没什么关联,却极自然地引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两句。中间几句迂回曲折地道出陋室之“陋”,结尾以反问句“何陋之有”作结,有力度,有气势。行文中有“暗伏”,有“遥应”,意脉贯通,浑然一体。
二是浓淡相宜的得当美。浓淡指行文的繁简和详略而言。该繁则繁,该简则简。该简时,惜墨如金;该繁时,用墨如泼。详略主次的安排要从文章的整体需要出发,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如《斑羚飞渡》以两只斑羚的“飞渡”为“点”进行细致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飞渡”的惊心动魄和斑羚的牺牲精神。对其他斑羚的飞渡过程,也从“面”上略加勾勒。这寥寥几笔的勾勒却起到很好的衬托效果。详略安排可谓相得益彰。
三是曲折有致的变化美。金圣叹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叙事之美往往来自行文的腾挪跌宕,曲折有致。行文要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生水起。比如,杨朔的《荔枝蜜》,文章起势不平常:“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中间一段写得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由蜜蜂写到荔枝,再写到荔枝蜜。结尾却宕开一笔,写自己在梦中变成一只蜜蜂。从开头的不喜欢蜜蜂,到结尾自己变成了蜜蜂,文笔腾挪变化,令人玩味。怎样才能写出跌宕起伏、曲折有致的文章呢?这不仅需要借助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曲折性,还要使用一些写作技巧,如悬念、抑扬、伏笔、误会、巧合、突转等,来巧妙地展示出事件的波澜。
五、指导学生在錘炼语言中进行审美创造
美的素材、美的情感和美的结构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必然更有魅力。如果一篇文章词不达意,语言空洞贫乏、呆板陈旧,就很难说它美在哪里。古希腊作家朗吉努斯说:“美的文辞增添文章的光辉。”
一是善用修辞,追求语言的生动美。前人说:“文章始于意格而成于句字。”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善用比喻,能够摆脱语言的枯燥苍白,变抽象为具体,激发读者的审美想象。善用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生命情怀,化平实为生动,可以给人丰富的美感。善用排比,气势如虹,酣畅淋漓;善用对比,美丑尽显,相得益彰。对偶赋予语言整齐美,设问能够延宕文意,反问能够发人深思……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语言有了修辞,才能光彩夺目。二是活用句式,追求语言的变化美。句式灵活不仅能使语言和谐流畅,摇曳生姿,还可以使思想情感表达得准确、生动、畅达。长句严谨周密、气势贯通,短句简洁有力、生动活泼;整句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散句形式多样,自由灵活;整散结合,参差错落,变化自如。综合运用,各得其所,文章语言自然丰富灵动,表现力强。三是陈言务去,追求语言的鲜活美。文章语言不仅要鲜明生动、准确得体,还要新颖脱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陈言务去,才能让人读来如含英咀华,口齿生香。
请看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句子: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作者用“飘”过一片风帆、“掠”过一只飞雁的动景美,来写小屋点缀了山的静景美,用词准确贴切,造句别出心裁。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和“蝶”,是前人未言之语,新颖独特,鲜活灵动。生动的比拟,赋予小屋以生命,以灵气和内涵,极富情趣。将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巧妙地组织在一起 ,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匀称美和节奏美。
飞扬的文采的确能增添作文的亮色。但一味强调文采而忽视内容,难免会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许多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堆砌华丽辞藻,编织工整句式,串连古诗文名句,各种修辞手法轮番登场,花里胡哨的形式掩饰着内容的苍白,华丽的语言遮盖着思想的肤浅。其实,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人叙事、摹景状物、抒情议论也同样会有文采和美感。老舍先生说:“写作不用怕语言朴实。朴实实际上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语言浮华而内容空洞的文章,是不能与朴实自然而又有一定功力的文章相提并论的。语言浮华的文章,你可以看出技巧在其中起作用,而朴实自然的文章你几乎看不出它在使用什么技巧,但往往却让你感受到其中真情的流淌。
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阶段,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作文教学不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要以美示真,以美导善,以美促爱,以美怡情,引导学生走向审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