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电影画面,激发描写渴望

2018-06-20 16:38叶海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特写镜头细节学生

叶海静

描写,为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指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表现事物形象。在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中,有了描写的内容,就像是给文章梳妆打扮,让文章变成一个“美人”。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做好了“描写工作”,文章便有“文质兼美”之效。但是学生每次写记叙文,总会出现“只叙事,不描写”的情况。作文没有描写的内容,看上去苍白无力,平平淡淡,索然无味,更无美和感染力可言。

二、上下求索,心绪茫然

为了改变学生这种“只叙事,不描写”的现状,我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做阅读批注,朗诵优美的诗文,仿写些优秀句段,用各种修辞、正侧面相结合、各种感官相结合等方式描绘细节……

可是,虽让学生知道了用各种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却没有真正激发出学生描写细节的情感冲动、表达欲望、自觉投入描写训练的主观自觉性,而是在老师的提点和写后的修改去实现这些,没有自发主动意识。这似乎成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教学陷入其中却不得要领,如何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呢?

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看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时,笔者被影片中母亲的那些低头羞笑、虔诚等待、急促奔跑、翘首以盼的画面深深吸引。少女招娣对于爱情的羞涩、憧憬、执着都通过那精细的细节得到了准确而完美的表达。影片中的色彩也令人大呼过瘾,红红的棉袄、黄灿灿的白桦林、瓦蓝的天空,都成了一幅幅漂亮的油画。

在新浪博客上,笔者看到穆村的博文《浅述电影的画面构图》中,有这样的文字:“文学是用文字来描写,而电影用画面来表现,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电影影像的呈现方式……电影画面影像包括人、景、物及形、色、光等一切可见的元素。对于一部影片的表情达意、影片风格的呈现来说,画面的设计与构图是关键,电影画面的叙事与造型功能互为交融,相辅相成……画面构图的首要原则是突出那些最富有视觉表现力的内容。”

若是引导学生在文章写作时也像张艺谋这样去细化人物的每个重要动作、神态,去雕琢每一场景物,从色彩、光影、声音、构图等方面直观地冲击他们,对“描写”二字进行重新认识,描写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图像,肯定是一条可行之路。

四、快乐欣赏,思维爆炸

1. 定位教学目标

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讲:“这部电影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故事。”影片的景色选取用心,色彩斑斓且对比强烈,是作为“学习影片用画面说故事的方法”的极好材料。

2. 画面里找写作启示

安排学生观看《我的父亲母亲》。观看影片之前,我在黑板上写了两句话——好的导演是用镜头画面说话,而非自己跳出来讲话。好的作家是用画面文字说话,而非自己跳出来讲话。

看完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后,围绕着“影片用画面说故事”这一主题,学生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生一:影片里的女主人公——招娣,她的那件红棉袄,在每一次出现时,都是饱含期待、追求的。

生二:她戴着红头巾,站在风雪中等待的那个画面让人看到了她的坚强、执著,令人心疼又敬佩。

生三:蓝蓝的天空,非常干净,像村里善良、朴实的百姓。

生四:我喜欢那黄灿灿的白桦林,感觉非常地有生命力,有活力,充满了希望。村庄也很唯美呢,像世外净土。而且那大片大片黄色的庄稼地也是充满希望和丰收快乐的。人在这样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真是太美妙了。

师:你们觉得导演想透过这些画面,传递出什么信息呢?

生五:美麗善良的人,像画一样漂亮的风景,让人有种世外桃源之感。导演可能想透过它们,赞美这片土地、赞美这儿的人。

生六:也赞美这片土地孕育了如此可爱的人儿。

生七:我想,导演也可能在说一种质朴的力量。穿红色衣服的人,瓦蓝的天空,金色的树叶,白色的树干,都是非常质朴,可是组合在一起却是充满力量的。它们给了我一种淳朴的美好。对于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美好记忆,导演刻意用彩色的画面表现,而在父亲过世后,那些悲伤的事与情则是用了黑白画面来表现,两者之间反差特别的大。导演的这种色彩选用目的真的是“用心良苦”啊!

生八:我觉得用“别具匠心”比较恰当。

师:导演拍电影,他的电影主题是不会明说的。但是,他用他的镜头,去构设一帧帧画面,用自己的镜头画面来传递自己的心声。大家刚才说的那些画面,在电影中称之为远景镜头、全景镜头,它们总是能很好地把人、景、情做到完美的融合。这有点像我们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能给人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设置,或是有效地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性格形象等等。其实影片中还有许多的特写镜头,比如招娣在第一次见到先生时,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当她跑回家的一路上,连连回头的那些娇羞、快乐,导演张艺谋都特意进行了展示、放大。年轻女孩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快乐的期待,就在她的奔跑、笑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一起来说一说类似的一些人物特写镜头,以及这些特写镜头有何表现效果。

生一:年轻时的招娣坐在纺织机前,认真地纺着“红”,希望得到先生的认同与喜欢,动作是欢快的,脸上是幸福亮丽的。而丈夫死后,为了送亲人最后一程,她再坐在纺织机前,动作是熟练而僵硬的,脸上是死寂悲伤的。这两个特写镜头,一个满载幸福,一个无限悲苦。

生二:招娣守在门口,等待先生的到来,粉色的花袄配着绿色的头绳,阳光暖暖地照在她的身上,真的就像一幅极美的油画,太漂亮了!

生三:我也有同感,显得太乡土,又太纯真了。她满腔的期待与娇羞就在脸上的微笑漾出来,就在她忸怩抓捏衣角的手中流出。

生四:招娣端着饺子追赶先生时,镜头一直对准她的脚步。她的脚步很快、很急,让人看到了内心的焦急,渴望先生能吃上一口饺子的心理。

生五:而且当时画面中除了慌乱的脚步,还有一脚一脚地踩在地上的脚步声,急促的呼吸声,看着那个画面,听着那两个声音,我都替她着急。

生六:锔碗匠坐在凳子上认真仔细地补着碗,很小心翼翼。补好的碗放在橱柜里时,虽然打了那么多的补丁,但给了人一种安慰,觉得接下来事情应该会有转机。

生七:碎了的碗补好了,招娣最终和先生也在一起了。碗碎,又补好,是有寓意的,中国式的大团圆啊!呵呵!

师:这些特写镜头,又能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什么帮助呢?

生八:电影把自己要说的话通过画面展现给了我们看,我们写作时,也可以在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在想要突出强调的地方,用画面进行表现。

生九:就像以前老师所讲的,把我们要表现的细节、画面放大,让读者看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生十:我们平常学的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就是画面描写。但这些要去刻画的画面肯定是非写不可的内容,不能到处写,泛滥了就显得不值钱了!

生十一:电影是用连续的镜头展现画面,我们以前用连续性的动词来刻画细节,表现画面。若是能把人物画面描绘得让人觉得像看电影一般,画面就在眼前,那实在是太牛了!

生十二:我最喜欢读郭敬明的小说,每次看时,我就觉得自己脑子中有画面。

师:同学们,画家根据自己绘画的意图,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构图,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画面。导演按照自己拍摄的意图,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色彩、角度,用自己的镜头展现画面。而我们也可以凭借自己写作的意图,选取自己喜欢的动作、神态、样貌、色彩、光线等等,用手中的笔来描写画面。

3. 在操练中提升描写能力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看完后,笔者要求学生以“那记忆中的画面”为题写一篇700字的大作文。学生没有抱怨又要他们写作文,而是积极主动写了起来。作文交得很及时,没有学生不交,写完就催着我赶快批,看看他们画面描写得好不好。

批改中,笔者发现学生在细节刻画的处理上基本都做到了前后的照应,也很自然地描写起了细节、画面。如龚欣玥写在太公送自己上学路上的温馨画面:“太公顺手摘下几朵野花,递到我鼻前。闻着花香,我立马安静了下來。太公又笑着把那小花插在我的小麻花辫上,夸我是个小美妞。于是,我就美得直晃荡脑袋,小辫子一上一下……”如朱洪鑫写外公病重时的衰老之态令人印象深刻:“外公伸手把帽子拿下来,抓在手里,头上稀疏的白发有些微卷。风吹过,他哆嗦了一下,白发被吹得东倒西歪。只听他喃喃道:‘不知道这个冬天还过不过得去!语气中带点自嘲。此时,我的鼻子微微发着酸!”

对于描写,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写作状态进入到了主动状态,不得不说是种进步。虽然在其他方面依旧存在不足,但是最初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实现。回想以前每次写作,哪次不是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之下才拖拖拉拉地交齐。而在这次作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观影欣赏水平有了提高,而且能自觉主动地去描写细节画面,激发了对描写的渴望,写作能力有了较好的提升,彼此之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密切关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升学习效率”的课程理念。影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我们日常语文教学中,偶尔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对教学口味的一种调剂,对学生的一种思维冲击。当影视遇上写作,是一次次值得期待的思维大爆炸!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细节学生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运用探讨
学生写话
细节取胜
学生写的话
关于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的分析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