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木子
2012年5月31日晚,西安唐都医院惠宾病房里,一位老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同事、学生、家人和医护人员围成一圈,含泪凝望。
老伴黄建琴双手紧握着他的手,伏在他的耳边,喃喃倾诉:“老林啊老林,这是我第一次能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40多年了,你把家当旅馆,当餐馆,一心只想着工作……”
匆匆赶到医院的学生长跪不起,拉着老人的手放在自己脸上,泣不成声:“老师,您就像我的父亲一样,您再摸摸我的头好吗……”
20时15分,老人走了。握在老伴手心的手松了,拉着学生的手也松了。
从住进医院那天起,这位老人曾多次对家人和医护人员说:“我要工作,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所以,握着鼠标的颤巍双手、浓重的呼吸声、生命监护仪不断响起的警告是他生命最后的写照。75年的人生之路,在那一刻戛然而止,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病床边电脑屏幕上的科研数据依然在跳动。临终前,他与死神争分夺秒,拼尽全身气力整理电脑里的科研资料,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就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位“国士”的不朽诗篇。
1938年,林俊德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紫美村。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林俊德靠着政府的资助,上完了初中,念完了高中,读完了大学。所以,少时的林俊德就默默下定决心,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林俊德曾说: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
1960年,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研究所领导就对林俊德说:“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基地,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当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林俊德激动不已,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把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在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人们纷纷跳出战壕,将帽子抛在空中,相拥而庆。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就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爆炸数据的设备。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
40余年,林俊德一直扎根在戈壁大漠,从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试验开始,他参与了祖国全部的45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他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他的人生为挺立民族脊梁战斗不息、冲锋不止,直至燃尽生命之火。
“他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单色性好。”“他能在这个岗位上坚守这么多年,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这是林俊德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林俊德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对此他曾这样解释:人生就是要抓住机遇,然后发狂地工作!即使已经年过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满满当当的都是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在林俊德生命的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临终前,林俊德叮嘱大家,他要葬在核试验基地马兰,葬在戈壁荒漠之中,回到他一辈子战斗生活的那片热土。
一朵怒放的戈壁马兰凋谢了,但是在罗布泊这片写满了传奇的大漠戈壁上,那曲人人皆知的《马兰谣》却将被永远传唱——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作西行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深情铸成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