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盏照明灯,三个不同时代的灯故事

2018-06-20 08:47广西吕若琦
金秋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窑油灯黑人

◎文/广西·吕若琦

东汉昆仑奴顶灯

民国火水灯

笔者曾在广西柳州骆越博物馆看到一件陶制的灯座,听介绍得知,这是东汉时期广西显贵们的一种时尚,之后又搜寻了两件曾经在收藏课堂中看到的旧时灯座。这三件代表性的旧物勾勒出半部岭南地区的照明史。三盏灯有着不同的时代语境,各有各的故事,细细品味,还原出我们的先人在日常照明中的点滴过往。

沉沙往事昆仑奴

这是一件从越南回流的东汉昆仑奴顶灯。陶俑左手执灯,右手放在膝盖处,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陶俑的面目有异域风情,不像汉族的面孔。这一形制的陶制饰品在广西地区考古发掘中屡有发现,从越南到两广,这一陶制顶灯出土的断代集中在唐至两汉。

唐代长安流传的一句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因此,在艺术品中出现昆仑奴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

据考证,昆仑奴为黑人。当年非洲距大唐之遥,大批量黑人来华“务工”似乎不现实。2016年出版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上曾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而是东南亚和南亚。在岭南大量出土的昆仑奴顶灯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非洲黑人和南洋黑人还是有区别的,尽管他们都体黑发卷,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洋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应该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当时黑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一种可能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另一种可能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在此。

广西作为东南亚藩国当时入华路上的必由之路,得昆仑奴贩卖的“近水楼台”,达官贵人使用昆仑奴自然顺风顺水,在生活物件中以“昆仑奴”形象做装饰也顺理成章。

金童玉女陶瓷

金童玉女点灯忙

油灯到宋代得到了大发展,这一流行趋势也吹进了岭南。“金童玉女顶灯”是一件民窑作品,专家断代为宋元时期。两个憨态可掬的童男童女端坐,表情一致,透着顽皮。民窑作品的特性,在追求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前者为大。从瓷器的包浆看,非常接近宋磁州窑的釉面。

宋代是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著名的定窑、耀州窑、钧窑、汝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等,都曾有一些各具特色的油灯出品。据资料显示,一些体积较小、高度在4~5厘米之间的油灯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这是继青瓷大规模运用以后,对于油灯普及的又一重要因素,并且还影响到后来的基本规范。

柳州北面不远的柳城窑就曾出土过油灯瓷器,当时作为桂中地区重要的民窑产地,柳城窑生产了大量民用瓷器,仿制中原名窑的器型,让普通老百姓消费得起,使得柳城窑一度风光无限。

民国年间火水灯

晚清以后,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制灯业整体萧条,在装饰造型及工艺上趋于简朴。在晚清与民国前期,由于“洋油(煤油)”的输入,各种各样的“洋油灯”开始广泛使用。当时广西地区属于法国的势力范围,在一些边远农村甚至出现了法国教堂。广西民间更习惯把“洋油灯”叫“火水灯”,这种灯具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柳州藏友从民间收罗到的这盏火水灯上面刻有法文,极具地域代表性。在电力尚未普及的年代,广西旧时乡绅曾赞誉火水灯是“一灯能光万年暗”。

在广西玉林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法国传教士在桂南建教堂,为了宣讲他们的教义,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更是和乡绅长老搞好关系,便把少量的火水灯赠给当地村民,由他们带回村子里使用并做宣传。火水灯可调节明喑,防风透光,美观实用,很快得到当地人的喜爱。更多的人想得到一盏“火水灯”,便络绎不绝地走进法国人建的教堂。神父一节课送一盏灯,村民有了“火水灯”,生活方便了许多,但灯油用完了就得掏钱找神父购买,这样,洋人一箭双雕的生意也火起来了。

猜你喜欢
民窑油灯黑人
欢迎提问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为什么要说“加油”
黑人谈河流
风中的灯盏
明代的民窑青花:绚烂至极而非平淡
◎朱德冬的诗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民窑青花并非不值钱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