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艳芳,吴 波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1],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甘草等11味药物组成。方中桃红四物汤开少阴枢、四逆散开少阳枢,加桔梗之升、川牛膝之降,一升一降,以宣畅气机,条达气血,可谓配伍精当严谨。举例如下。
患者女性,51岁。2016年9月11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头痛3月余,加重7 d。
现病史:患者3月前活动后出现头痛,未用药,7天前头痛加重,两侧疼痛为主,下午重,偶有头晕,头昏沉感,心烦,失眠,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难,腰部及膝关节疼痛,晨起口干,口苦,平素易怒,纳眠可,小便频,大便可,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细。
治则:枢转气机,清热活血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合川连茯苓汤加减。
用药:桃仁 9 g,红花 9 g,川芎 12 g,赤芍 9 g,白芍 9 g,生地 9 g,炒当归 12 g,柴胡 12 g,炒枳壳12 g,桔梗 12 g,川牛膝 12 g,炒黄连 9 g,制远志12 g,通草 9 g,麦门冬 18 g,炒黄芩 9 g,炙甘草9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诊:患者头痛明显减轻,足跟及腰部无明显不适,余诸症无。
按:少阳为三阳枢,病则水火升降失调,头部两侧属少阳经,少阳枢机不利,相火郁而不降,循少阳经,故头两侧疼痛、头昏沉感,口干口苦,心烦,脉弦。少阴枢转不利,故而水不上承,瘀积于下而致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难,腰部及膝关节疼痛。血府逐瘀汤中四逆散开少阳枢,桃红四物汤开少阴枢,全身气血流通则水升火降,合用川连茯苓汤,寒水可解,郁火得清,枢机运转,诸症消除。
患者女性,45岁。2016年12月12日初诊。
主诉:情绪不宁3年余,加重10余日。
现病史:患者3 a来反复出现情绪烦躁,近10余天加重,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多疑,神疲乏力,喜太息,胁胀不舒,心悸,多梦,气短,口干,纳少,眠差易醒,小便频,大便4~5日一行,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血色偏暗,舌质红,苔薄、有裂纹,脉弦细。
治则:活血解郁,调畅气机。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用药:桃仁 10 g,红花 9 g,川芎 12 g,桔梗 12 g,川牛膝 12 g,柴胡 12 g,炒枳壳 12 g,赤芍 10 g,生地12 g,炒当归 12 g,白芍 12 g,炙甘草 6 g。6 剂,水煎服,每日1剂。
2诊:6剂服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烦躁基本消失,睡眠明显改善。
按:郁证多因情志不舒、气机瘀滞,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其主要病机。郁证的治法遵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2]强调理气开郁、调畅气机之法。胸中血瘀,则肝经循胸胁气机阻滞,少阳、少阴枢机不利,不能转枢司开阖。血府逐瘀汤中四逆散开少阳枢,桃红四物汤补血活血,主治少阴,阴阳枢开,全身气机调畅,郁证自解。
患者女性,47岁。2016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乏力1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1 a前自觉乏力,活动后明显,近1周尤甚,活动后头痛,双下肢沉重感且发凉,口干,近几月反复口腔溃疡,偶有恶心,无呕吐,咳嗽,无痰,纳眠可,大便稀、不成形,小便正常,停经半年,既往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黄,脉沉。
治则:行气活血补虚。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用药:桃仁 10 g,红花 9 g,川芎 12 g,生地 9 g,白芷 12 g,炒当归 9 g,白芍 12 g,赤芍 9 g,生黄芪15 g,炒白术 12 g,细辛 3 g,炙甘草 6 g,桔梗 12 g,川牛膝12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诊:2016年12月10日。患者7剂后诸症缓解,双下肢仍觉发凉,小便调、大便偏稀,舌质暗、苔薄,脉关迟弱。上方中炒当归改为12 g,炒白术改为15 g,继用 7 剂。
3诊:2016年12月24日。上方服用1剂后月经至,月经量少,大便仍偏稀,后背时有疼痛。舌质淡红、苔薄,尺脉弱。上方炒白术改为30 g,继用7剂。
4诊:7剂后患者乏力等症消失,月经基本正常。
按:肾为先天之本,患者年近七七,肾气不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2]所论:“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患者月经提前停止。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能调达,清气不能上提,故身体乏力明显;少阴枢机不利,心肾水火升降失调,上下不可交融,心火在上则口干、口腔溃疡等,肾水在下,水湿停留,水道不通,故大便稀薄,肢体沉重。方用血府逐瘀汤行气活血,开少阳、少阴枢机,另加补虚培元药,枢机开,补益得,疾病向愈。
患者女性,32岁。2016年12月6日初诊。
主诉:面部痤疮1月。
现病史:患者近1月前额及面部两侧出现痤疮,大小不等,散在分布,无疼痛、瘙痒。患者停止哺乳后3月月经方至,量少,持续2 d,舌质红、苔薄,脉左关尺弱、寸弦,既往乳腺增生病史。
治则: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用药:桃仁 9 g,红花 9 g,桔梗 12 g,川牛膝12 g,柴胡 12 g,炒枳壳 12 g,生地 9 g,赤芍 9 g,川芎12 g,杭白芍12 g,炒当归12 g,炙甘草9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诊:2016年12月15日。7剂尽服后面部痤疮明显减少,大便偏稀,舌质淡红、苔薄,脉关尺弱。上方生地改熟地黄9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3诊:2017年1月6日。面部痤疮减轻,月经至。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脉关尺弱。上方加黄精 30 g,菟丝子 30 g,怀牛膝 15 g,枸杞 30 g,熟地黄改生地9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皮肤病与三阴三阳开阖枢关系密切,太阳主表,阳明主阖,少阳主枢,阳明得蓄,太阳外达,少阳转枢则升降出入协调。少阳枢机不利,太阳开发失常,卫气不能正常濡润肌肤,阳明蓄热郁于头面,发为痤疮。血府逐瘀汤中四逆散开少阳枢机,行面部郁热,疏通卫气熏肤充身泽毛作用,热去症状减轻,后加入黄精、菟丝子、牛膝、熟地黄、枸杞等温补肾阳药物后,增强其温肾功用,月经至。
开阖枢理论源自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及《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从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可看出,太阳在东北,冬至过后阳气上升,为阳之开;阳明在西北,阳气渐收,藏合于阴,为阳之阖;少阳在东南,夏至阳气回归,阴阳转枢,为阳之枢。太阴在西南,夏至以后阴气生长,为阴之开;厥阴居东向南,阴气渐消,并合于阳,为阴之枢阖;少阴在正北,冬至一阳生,为阴之枢[2]。
自《黄帝内经》之后,开阖枢理论得到重视,历代医家对开阖枢理论的内容进行了颇多注解,明清时期为盛。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提出了依据阴阳气的多少以划分三阴三阳开阖枢,“太阳者,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故主合;少阳乃初出之气,故主枢……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盛,故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故主合;少阴为一阴之初生,故主枢”。吴昆在《素问吴注》则主要从三阴三阳的生理功能方面阐释,进而总结出“太阳在表,敷畅阳气;阳明在里,受纳阳气;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太阴居中,敷布阴气;厥阴谓之尽阴,受纳厥阴之气;少阴为肾,精气充满,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少阴为枢轴也”。黄元御《素问悬解》中提到阴阳的盛衰不同,以此划定开阖枢三阴三阳,“太阳,阳之将衰,故为开;阳明,阳之盛极,故为阖;少阳,阳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太阴,阴之将衰,为开;厥阴,阴之盛极,为阖;少阴,阴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
三阴三阳中,三阳在外,太阳布散阳气,阳明蓄积阳气,少阳枢转阳气出入,阳气流行四周;三阴在内,太阴敷布阴气,厥阴聚集阴气,少阴枢转水火之机,阴气滋润五脏,气血运行、经脉通畅。三阴三阳在开阖枢功能相互协调下,使机体阴平阳秘,五脏协调,经脉气机通达。少阴枢与少阳枢是全身气化运动的枢纽,对全身气机升降运动起着重要作用,枢如转纽,舍枢则不开阖,开阖的作用依赖枢机转动维系,一身阴阳运转,全赖开阖枢运动。顾植山教授将三阴三阳开阖枢的时空方位标示于太极图,形成了三阴三阳的太极时相图,见如图1、图2,形象表达了六经各自属性和不同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了新思路。
图1 三阴三阳太极时相Fig.1 Taiji time phase of 3 yin and 3 yang
图2 三阴三阳开阖枢Fig.2 Open and closed of 3 yin and 3 yang
血府逐瘀汤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入桔梗、牛膝而成。其中桃红四物汤补血活血主治少阴;四逆散疏肝理气主治少阳;桔梗、牛膝,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全身气机得行[3]。全方组合在一起,运转少阴枢及少阳枢,气血阴阳同治,恢复阴阳平衡。顾教授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枢机不利导致的各种疾病,并不拘泥于上述几种。上述病案虽疾病不同,但皆属枢机不利,因此皆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用之,能取得不错的疗效。
[1]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
[2] 方药中.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陶国水.用“开阖枢”理论方解血府逐瘀汤[N].中国中医药报,2015-03-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