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巍
摘要:依托省属人文社科基地的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开展以项目为主线的室内设计课程群教学体系改革,将东北地域文化的代表性装饰纹样、符号等元素通过创新设计和变体演化,融入到室内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体系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改革成果已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关键词:地域文化;人文社科基地:室内设计;教学体系改革
1 教学改革的背景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代表了特定区域内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认同。近年来气量计全球化”倾向导致的设计风格趋同与地域文化的碰撞,使环境设计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和源泉[1]。针对目前室内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地域文化缺失,导致学生的设计创作过程还停留在参考、抄袭和模仿层面,对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考虑欠缺[2]。我们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教学改革,依托省人文社科基地“东北地域装饰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资源,提炼地域文化中的优秀设计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构建有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东北地域装饰文化研究中心”是我校的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包括装饰文化、服饰艺术、人居环境三个研究室,承担国家艺术基金、省重点攻关项目、省社科项目等数十个研究项目,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室内设计》是我院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群、校级优秀课。包括“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商业空间、酒店空间、文化娱乐”六门设计理论课和两个方案快题课程设计。从第三学期开始,分5个学期开出。
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以项目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及依托人文社科基地的创新工作室建设。引人“冻北地域装饰文化研究中心”在装饰文化、人居环境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以项目为主线,以工作室为依托,构建了富有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2 教学改革的要解决的问题
《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基础设计训练、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深化拓展、专业强化四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室内设计基本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室内设计专业技能。针对上述目标,我们开展的室内设计课程群教学体系改革要解决的间题如下:
(1)将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将东北地域文化的代表性装饰纹样等通过模型和变体演化,融人到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主题式、项目式、真题实做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富有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语言,提升分析、解决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
(2)构建基于省属人文社科基地的创新能力环境及机制,设立创新工作室与课程的对接,充分利用基地的展厅、设计室、画廊、合作企业等资源,并通过“竞赛+项目”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教学改革的内容
3.1 以项目为主线的课程群教学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改革以人文社科基地的实际研究项目为主线,把原本分散的室内設计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整合。为了完成改革目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室内设计的主要方法、室内设计的课内实践和方案快题设计实践性环节四大部分,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序列化的教学体系[3]。课程群的教学内容通过项目的“原理-设计-实现”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将东北地域文化特色贯穿于设计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
通过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质量标准,搭建课内外和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基地与本科实践教学的合作共享机制,切实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力求通过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构,发挥地域文化设计元素在实践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在实践课程中解读民族文化,重建活态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探索运用地域文化打造特色专业的建设道路。其课程体系建构思路如图1所示。
具体内容包括:
(1)树立‘依托研究基地、突出东北地域文化、强化实践训练”的专业建设理念,建立‘东北地域装饰文化研究中心”与室内设计课程群的合作机制,通过对东北地域装饰文化设计语言的分析与创新,确定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
(2)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构课程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确定设计人才的质量标准(综合素质指标、专业素质指标);搭建课程实践平台;构建与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教学环境三部分。
(3)构建了以项目为主线的课程内容建设,引入人文社科基地的实际研究成果。将东北地域文化的代表性装饰纹样等通过模型和变体演化,融人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通过主题式、项目式、真题实做的教学及实践环节,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整合和衔接。
3.2 实践课程体系及内容建设
对实践教学的课程进行分解和细化,划分为多个专业知识单元。确定每个知识单元与地域文化的结合途径,重新设计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不同的课程类型和不同教学阶段的实际需要,开设典型装饰样式、民族纹饰的课程设计作业、专业综合实践、实习、课程设计等,通过“阶段化,任务化”的项目式、主题式实践锻炼,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1)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渗透地域文化精神内涵
在设计基础教学和构成训练中融人东北地域民俗文化和艺术特色。在内容的选择上,注意不生搬硬套文化符号,挖掘提炼地域文化内涵。在三大构成设计课程中,我们将人文社科基地承担的研究项目中整理的满族装饰纹样、东北草编的经典造型、图案等进行创新表达,总结为地域文化符号及元素,充实到构成基础教学中,形成体现地域特色的新的设计手法。
加强现代构成艺术与传统图案艺术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把完整独立的造型直接抽象出来作为构成训练元素,在原形与极具现代构成形式的对比中,增强构成训练的新颖感和创意性。通过理解分析地域文化、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和特色,运用现代构成设计手法传达对民族化审美心理的情感体验[4]。在设计基础训练中围绕环境设计、公共设计、建筑专业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创新的设计思维能力训练。
(2)在方案快题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设计语言
在方案快题设计的教学实践中也同样引人相关研究成果及地域文化设计理念,加强地域文化中传统民族艺术技法表现的再创新、再开发利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快题设计中体现东北地域民族民间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现代设计是对传统艺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使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地域性、象征性,传达出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特点。比如在文化娱乐空间设计教学中,以人文社科基地的关于“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和“伪满建筑装饰”相关的研究成果展开设计教学,以点带面,给学生介绍项目研究情况,让学生留有学习的时间和设计的空间,使学生学会从地域文化的视角观察、审视、解决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拓展生活视角,学会从传统文化挖掘灵感,从而全面提高其设计创新能力。
4 “创新工作室”培养机制
在教学改革中,依托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成立面向本科生教学的“创新工作室”,建立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与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开放、协作和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人文社科基地的展览厅、设计工作室、画廊、研究信息资源及合作的企業资源,通过呛」新工作室”,实现人文社科基地与室内设计实践课程的对接。
创新工作室是设立在人文社科基地装饰文化、服饰艺术、人居环境三个研究室下的面向本科生教学的常设团体,一般为8人,设置2名指导教师。在室内设计课程实施的五个学期内,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安排在创新工作室内完成相关的作业、方案设计。创新工作室与人文社科基地研究室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工作室的设计任务可以多元化,例如研究项目、企业委托设计、竞赛命题设计等。
针对传统的专业课程之间出现前后衔接“断层化”现象时,学生在创新工作室里的每一个设计过程都在不断的将不同课程内容串联,使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学生的设计作品,通过创新工作室将其设计完成,它既作为一个课程作业,同时又可以参加设计大赛,或自荐给企业,通过不同的领域进行推广与应用。整个过程使学生的主动性、创意性、沟通能力、表述能力等等被深度挖掘,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建立了依托人文社科基地的开放式自主管理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机制,将参加学科竞赛作为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将学生创新活动从少数人的爱好转变为学生普遍参与的行为。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一年来参加全国、吉林省各类艺术设计大赛等活动,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50余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坚持不断地进行专业内涵和特色建设,通过与人文社科基地的紧密合作,将地域文化引人室内设计课程群的教学体系,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改革成果已用于2014级环境设计、公共设计等专业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均体现了“创新”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及因材施教,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成果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烨,王兰.基于传承地域文化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科技,2017:41-93.
[2]许丽,郑雅慧.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室内设计教学探讨—以餐饮空间设计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7,(2):111-114.
[3]刘秀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素质及能力培养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4,(11)
[4]杨军林,贺炜.论地域文化研究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1,(10).